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提高新型合作型医院肿瘤科新员工综合素质的应用效果。方法:以PDCA循环管理法为基础,选取我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新入职肿瘤科医护技工作人员共27名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新员工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等评分。结果:实施后新员工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等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PDCA循环法对提高肿瘤科新员工综合素质方面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法;新型合作型医院;肿瘤科;新员工;综合素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管理中实施6S精益管理方案对是否能改善医院员工满意度。方法:在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对医院参与的员工100名进行分析,其中50名未实施6S精益管理方案(对照组),50名实施6S精益管理方案(研究组),比较组间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比较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医院管理中实施6S精益管理方案能提高医院员工的满意度,适合广泛应用。

  • 标签: 医院 6S精益管理方案 员工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6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取扑克牌花色抽签法将所有护理人员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为30名。对照组接受常规性护理管理,观察组接受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观察记录两组日常管理工作的效果。结果:经管理,观察组的工作积极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操作能力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过去医院常用的护理管理工作相比,临床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显然更能提升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提升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临床实践中的操作能力。

  • 标签: 分层级护理 护理人员 工作积极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管理在改善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工作倦怠中的效果。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为研究样本,共计72例,以2020年1月为时间节点,之前不进行特殊管理,之后为人性化管理,分别测评两个阶段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借助信效度良好的工作倦怠评价量表(MBI)与工作弹性评价量表(CD-RISC)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就MBI评分而言,管理后情感消耗与去个性化评分低于管理前,而成就感则高于管理前,组间差异显著,p<0.05;就CD-RISC评分而言,管理后乐观、坚韧及自强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人性化管理后,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MBI评分及CD-RISC评分得到明显改善等方面。

  • 标签: 人性化管理 心血管内科 工作倦怠 奖惩制度 团队建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诊分诊处与流动护士相结合管理对护理人员工作疲劳度减轻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入我院门诊分诊处护理人员11例为研究对象,2017.1-2017.12实施常规管理,2018.1-2018.12实施管理改进,对比护理管理改进前后此11例护理人员工作疲劳度。结果改进管理后护理人员工作疲劳度评分显著低于实施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分诊处与流动护士相结合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工作疲劳度。

  • 标签: 门诊分诊处 流动护士 工作疲劳度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对消化内科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方法:本文从我院消化内科病房选择了一定数量的护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士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包括实时患者监测、信息传递优化等。对照组继续使用传统护理流程。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满意度评分、护理错误发生率、护理记录完整性、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评分、患者护理时间效率和患者护理费用。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1),护理错误发生率较低(p = 0.012),护理记录完整性更高(p = 0.008)。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评分在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1),患者护理时间效率也有所提升(p = 0.021)。此外,实验组的患者护理费用相对较低(p = 0.035)。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对消化内科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具有积极影响。通过优化信息传递、护理流程和工作效率,该模式提升了患者满意度、降低了护理错误率和患者护理费用,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 标签: 无缝隙护理 消化内科 工作积极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品管圈(QCC)实施前后特殊门诊患者满意度水平及护理团队专业技能的发展。方法 自2019年1月起,我科室开展了品质管理圈(QCC)活动。本研究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分别于QCC活动启动前及启动后选取我院特殊门诊患者各100例,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则接受基于QCC模式的护理干预。本研究对比了两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并对其差异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分析了QCC活动对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对特殊门诊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时,观察组在满意度评分及满意率上相较对照组展现出显著优势(P<0.05)。此外,在品质管理圈(QCC)活动开展之后,特诊科的护理人员们在工作积极性、团队凝聚力、协作精神、服务观念、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沟通互动技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 品质管理圈(QCC)活动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用以增进特殊门诊患者的服务满意度和提升圈员的职业能力。

  • 标签: 品管圈 满意率 护理人员 工作能力
  • 简介:6月3日下午,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欢迎抗震救灾一线员工凯旋归来暨抗震救灾阶段总结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荀主持。会上,抗震救灾一线技术支持组董庆鹏、李广队、王大勇、丁剑、龚军松、李状6名同志介绍了他们在救灾一线的丁作和生活情况。

  • 标签: 医疗器械工业 抗震救灾 阶段总结 中国 归来 员工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保定市某体检中心40岁及以上体检人群进行脑卒中高危筛查,构建并验证脑卒中高危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于2021年6月~2022年8月采用便利取样,对733例体检人群进行脑卒中高危筛查,调查其一般资料和生活方式信息。应用CART决策树算法,基于建模集构建脑卒中高危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体检人群脑卒中高危检出率为37.79%,吸烟年限、年龄、饮酒情况、膳食模式、体力活动水平、睡眠障碍是其预测因子。模型对建模集和验证集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5.31%和70.06%,ROC曲线下面积为0.751。结论 开发的脑卒中高危风险决策树模型可有效预测个体未来成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可能性,为识别高危人群高风险对象提供了可视化的筛查工具。

  • 标签: 脑卒中 高危人群 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