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护理工作以女性群体为主,护士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特殊。她们既要当好医生的合作者、患者信赖的天使;叉要充当贤妻良母、孝顺女儿。要扮演好这些角色,事业家庭兼顾,易导致身心疲惫。随着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的颁布实施,护士面对的职业风险逐渐增多,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作为护理管理者要关注护理职业风险,加强职业风险管理,保证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让患者得到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

  • 标签: 职业风险 护理工作 身心健康 护士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保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提出防范对策,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方法:分析护理风险的因素,制定应急措施与方案,降低纠纷、投诉率。结果:经过防范措施的执行,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提高,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强,改善了护患关系,降低了发生护理纠纷的几率。结论: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改善护理质量,可使患者享受满意、规范、可靠、安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方法对策    在医护护理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某些护理风险,属于一种可能发生、不确定性不安全因素。医院急诊科属于危重症疾病抢救的重要环节,因急诊病情变化快、发病急、抢救难度较高、风险较大 [1] ,所以,急诊科的整个护理过程均伴有护理风险。本文临床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提出防范对策,旨在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现总结如下:     1 护理风险因素    首先,护士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 )技术方面。因护士的操作不熟练,技术水平较低,在 10min 内不能完成静脉穿刺、呼吸机连接、呼吸道通畅等护理工作,延缓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2 )理论知识。在护理实践中不能贯穿理论知识,无法预见性实施护理措施,停滞于机械执行、医嘱执行的层面。( 3 )责任心。由于护士的责任心不强,在护理工作时,不能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流程随意性较大,存在违规操作行为。( 4 )沟通技巧。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因护士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不能很好实施告知程序,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了解不深刻,甚至模糊,具有较高的护理期望值,极易引发护理纠纷 [2] 。    其次,急救设备。因急救药物使用不合理、数量短缺,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对急救抢救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极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    第三,护理文书。护士在书写护理文书时,存在乱涂、不规范现象,不能确切描述病情,不合理使用医学术语,不能及时监测患者病情、用药效果,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    第四,转运。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对于烦躁患者,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极易导致患者坠床。各种管道未妥善固定,引起管道移位、滑脱。未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未准备好急救设备,未做好相关科室协作,不能及时治疗、监护患者,耽误治疗时机。在衔接过程中,接收科室、急诊科室护士未仔细做好交接,存在护理缝隙。     2 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首先,建立防范意识,构建风险管理制度。护士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有利于发现潜在的法律风险,并根据法律程序进行护理。严格交接班,确保急救药品与仪器的完好率,以便于抢救时能正常使用。构建风险防范制度,强化护士识别风险能力,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由于急救科室的抢救患者较多,在抢救时医生有过多的口头医嘱,因此为保证护士医嘱的可靠性、准确性,应专门设计医嘱记录表,护士与医师核对正确后方可执行医嘱护理 [3] 。    其次,加强护士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构建切实可行的护理程序,重视落实、执行。流程化、系统化各项护理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完善,确保流程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护理质量培训,掌握检查标准,提高护士护理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为护士提供相互沟通、自我表现的平台。相关科室进行写作,共同分析、总结急诊科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不安全隐患,以使质量护理贯穿于每个护士的心里,提高护士的护理积极性。    第三,加强急诊护士的专业能力,由于护士能力属于护理技术发展的关键,专业知识向能力转化,才可实现主导作用。因此,为加强护士专业水平、个人能力,应强化护理理论知识、沟通技巧、团队配合、技能操作等培训。每周组织护士进修理论学习,主要关于急救护理流程、护理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心理护理、应急预案、沟通技巧、药物知识,鼓励护士通过网络远程教育进行学习,以拓展护士的知识面 [4] 。    第四,加强管理急救仪器与设备。对于急诊科的急救设备,必须由专人管理、检查、负责,在抢救前,严格监测仪器的交接,禁止仪器带病应用,确保仪器、设备无无故障使用。根据规定基数配置药品,确保药品无过期、变质、短缺等问题。按照国家规定登记、保管、使用特殊药品,及时补充一次性急救器材,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护理文书层面。根据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观察病情变化,完整、及时、客观记录好病情动态。针对急诊抢救患者,入科室后,急诊护士应仔细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护理措施等。    第六,转运。若患者病情平稳,方可实行转运。若患者存在生命危险,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护士必须仔细评估病情,主要包含患者生命体征、管道衔接与固定情况、肢体与皮肤静脉穿刺情况、运送时可能发生的状况,仔细准备好药品与仪器。在转运前,通知相关科室准备。转运时,仔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对于因病情危重需转运检查、治疗患者,必须由医生监护。对于出现病情变化者,必须给予抢救措施。急诊科护士必须与接收科做好交接工作后,并待患者护理到位后,方可离开 [5] 。    第七,风险处理、上报制度。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不管是否发生,应鼓励护士及时上报,以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处理、改进不安全隐患与差错。使患者损害最大限度的减小,分享风险事故经验,经过分析与讨论后,改善护理不良环节、不合理流程。     3 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管理是相互促进与联系的,通过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及时识别护理工作中潜在风险,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 1 】 冀琨 .34 例急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下旬版 ),20

  • 标签:
  • 简介:摘要: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住院时,可能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不安全事件。因此,它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可发生于护理工作的任一环节中。而神经外科中的患者大多数病情危重、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病残率都极高,各种突发意外事件多,无形中使护理风险增强。因此,加强预防和控制护理风险,对预防发生护理纠纷及医疗事故有着极大的意义。

  • 标签: 神经外科 护理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风险护理在感染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感染科患者74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风险护理,比较患者医疗纠纷、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医疗纠纷、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风险护理 感染科护理 医疗纠纷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病房护理中应用风险标识的效果展开分析和探讨。方法:遵循硬币法将112例受治于我院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予以A组常规护理,B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理风险标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B组患者干预期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患者;B组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较A组患者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对老年住院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应用护理风险标识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其护理满意度,更好确保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

  • 标签: 风险标识 老年病房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血液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风险防范措施。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满意,P

  • 标签: 血液内科 护理风险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理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制定和实施手术室护理风险防控措施前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5月-2017年1月实施手术室护理风险防控措施后的100例患者为研究组,研究组按照制定的手术室护理风险防控预案进行护理,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护理,对两组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度(P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风险防控 预案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透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与防范方法。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血液透析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风险管理,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透护理 风险因素 防范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透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与防范方法。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血液透析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风险管理,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透护理 风险因素 防范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肺炎患者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采用ICU护理风险管理,观察该种护理方法效果。方法:将我科2018年3月--2020年9月的重症肺炎64例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一组与二组,分别采用ICU护理风险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对照两种护理方法效果。结果:(1)一组和二组护理后APACHEII评分对照中,一组是10.46±1.99(分),二组是14.85±2.63(分),(t=10.735,p=0.000),结果有差异。(2)一组和二组并发症发生率、免满意率对照中,一组分别是9.37%、96.87%,二组分别是28.12%、78.12%,(x2=22.213,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重症肺炎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采用ICU护理风险管理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 标签: 重症肺炎 ICU护理风险管理 呼吸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手术管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风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手术结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风险事件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均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风险护理护理效果理想,可降低风险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

  • 标签: 风险护理 神经外科 重症 手术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肺炎患者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采用ICU护理风险管理,观察该种护理方法效果。方法:将我科2018年3月--2020年9月的重症肺炎64例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一组与二组,分别采用ICU护理风险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对照两种护理方法效果。结果:(1)一组和二组护理后APACHEII评分对照中,一组是10.46±1.99(分),二组是14.85±2.63(分),(t=10.735,p=0.000),结果有差异。(2)一组和二组并发症发生率、免满意率对照中,一组分别是9.37%、96.87%,二组分别是28.12%、78.12%,(x2=22.213,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重症肺炎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采用ICU护理风险管理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 标签: 重症肺炎 ICU护理风险管理 呼吸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降低术后感染风险的方法。方法:选择 2018年 1月到 2019年 1月入院进行手术的患者 11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的伤口感染低于对照组,且对比之后发现 P值 <0.05,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手术后的患者采取手术是护理干预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感染情况,还能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手术室护理干预 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方法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防范对策基本内容,探究罹患神经外科疾病患者置管期间该措施应用成效。方法:在随机抽样法指导下,对临床检查后,“神经外科疾病”确诊患者分组,具体名称为:对照组、研究组,各组收纳病例数为31,病例总数62,且在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入院,而后提供护理,即:常规护理(对照组)、风险防范护理(研究组),比对最终成效。结果:关于不良事件发生率,常规护理数据(25.81%)VS风险防范护理数据(6.45%),后者居更低水平,且研究组优势明显,P<0.05。结论:开展风险防范护理,可有效降低置管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神经外科疾病患者意义重大,值得进一步推荐、使用。

  • 标签: 神经外科置管患者 不良事件发生率 风险防范对策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医疗器械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对于提高器械管理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方法:本次研究共分为两个阶段,第 1 阶段选择为 2018 年 4 月到 2018 年 9 月,在此期间采用常规管理方法来进行医疗器械的管理,作为常规组,然后选择 2018 年 10 月到 2019 年 3 月,作为第 2 个阶段,在此期间应用风险管理来强化医疗器械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组,然后按照统计学方法分别选取该两个阶段内 2000 例医疗器械,从安全性能合格率,清洁质量合格率,包装质量合格率,以及器械缺陷发生事件方面来开展进一步的对比分析结果:风险管理组安全性能达标率为 94.90% ,清洁质量达标率为 96.60% ,包装质量达标率为 97.95% 。而常规组安全性能达标率为 84.25% ,清洁质量达标率为 89.75% ,包装质量达标率为 92.60% 。同时,风险管理组出现了 19 例器械缺陷情况,发生率为 0.95% ,而常规 组则 出现了 37 例器械缺陷情况,发生率为 1.85% , 且 P < 0.05 。对比可知,采用风险管理后,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结论:风险管理非常适用于医疗器械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及水平的提升,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更加牢固安全的保障。

  • 标签: 风险管理 医疗器械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合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实施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方法:纳入本院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收治 80例盆骨骨折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 n=40)与干预组( n=40)。常规组行一般护理,干预组行结合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 DVT形成率、出血发生率及卧床时间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后出血率相比常规组明显更低( 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卧床时间相比常规组明显更短( P<0.05);两组患者 DVT形成率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针对盆骨骨折患者结合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分级进行预见性护理有助于缩短患者卧床休息时间,减少术后出血率,且该护理方法不增加患者下肢 DVT形成率,该护理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 标签: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 预见性护理 盆骨骨折 护理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在护理管理的过程中应用护理垂直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2月作为调查的第一时间段,以A阶段代表,将此阶段的护理管理应用常规化护理模式;将2017年3月~2018年2月作为调查的第二时间段,以B阶段代表,将此阶段的护理管理应用护理垂直管理模式,将两阶段护理人员的护理积极性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调查数据显示,B阶段护理人员的护理积极性显著高于A阶段,数据差别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管理的过程当中有效的运用护理垂直管理模式,对于护理人员积极性的提升有些显著的效果,能够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护理垂直管理 护理管理 积极性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在骨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了我院骨科在 2017年 5月 -2018年 5月收治的 140例骨科患者作为对象进行临床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又给予了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然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综合质量评分( 96.87±4.14)分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100.0%)均高于对照组( 90.14±3.96)分、( 90.0%),而平均住院时间( 28.18±2.08) d低于对照组( 45.84±2.44) d,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对骨科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为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既可以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护理安全管理 骨科护理管理 应用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