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8 个结果
  • 简介:视神经损伤再生过程受到损伤微环境的调控。活化星形胶质细胞作为损伤微环境的一员,对视神经损伤再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视神经损伤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调节轴突再生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就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对视神经损伤再生的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星形细胞 再生 微环境
  • 简介:神经血管单元是由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周细胞、小胶质细胞等组成的一个概念性结构。炎症反应与神经血管单元的缺血损伤密切相关。本文以神经血管单元为框架,从炎性细胞、粘附分子、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方面综述脑缺血急性炎症反应的损伤机制。

  • 标签: 神经血管单元 脑缺血 炎症
  • 简介:目的探索地震灾幸存者“窗口期”心理健康状况,为地震后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CL-90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事件冲击量表(IES-R)、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对64例灾幸存者进行测评。结果(1)幸存者SCL-90量表总分及躯体、焦虑、抑郁、恐怖因子分较常模明显增高;(2)幸存者HAMA评分〉14者22例,占32.8%;HAMD评分〉20分16例,占25.0%;IES-R评分〉19分16例,占25.0%;(3)符合DSM-Ⅳ创伤应激障碍(病程〉1个月)诊断者共10例,相对于非PTSD者,在性别、职业、有无躯体损伤、SCL-90量表总分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地震灾幸存者心理创伤广泛,值得关注。

  • 标签: 地震 幸存者 心理健康
  • 简介: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营养状况可能是良好的,但脑卒中一些患者可出现吞咽障碍和胃肠道功能障碍,影响进食、消化和吸收,由此导致患者饥饿和营养状况恶化.此外,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合成代谢受限,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摄入的热量和蛋白质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

  • 标签: 脑卒中 胃肠道功能障碍 营养支持
  • 简介:随着高校生源的增加,加之其他种种原因,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困惑的人数也在增加。笔者通过对扩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相应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 标签: 扩招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困惑 教育
  • 简介:目的探讨非创伤性(电刺激)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对大鼠颅脑创伤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于电刺激24h对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施行液压打击术,制备颅脑创伤模型,流式细胞术测量创伤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患侧海马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阳性(vwF)微血管密度;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伤认知功能恢复程度。结果与单纯打击组比较,创伤3h和6h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均P=0.000),之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与其他各组相比,伤第1天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海马区vWF微血管密度即开始增加,至第7天达高峰平台期(P=0.000);与单纯打击组相比,Morris水迷宫实验训练第3天时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开始缩短,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组间差异明显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电刺激预处理可促进颅脑创伤认知功能的恢复。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与创伤前动员机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使得伤更多的内皮祖细胞归巢到损伤区域,有助于伤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经皮神经电刺激 脑损伤 干细胞 内皮细胞 认知障碍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治疗对脑卒中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评定出脑卒中抑郁患者246例,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154例,口服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照组92例,未进行抗抑郁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修订的Barthel指数fMBI)、生活质量指数(QLI)量表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评分.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HAMD量表评分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量表评分和QLI量表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治疗脑卒中抑郁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状态,而且还可以促进患者躯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主观生活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重型脑室出血行双侧脑室穿刺外弓l流灌注尿激酶不同保留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70例行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的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尿激酶保留时间长短分为3组,A组(23例)保留1h、B组(25例)保留2h、C组(22例)保留3h,观察比较每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血肿完全消散例数,住院时间,发病3个月内延期性脑积水发生率,发病6个月后的预后等。结果血肿消散情况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住院时间三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间、A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期性脑积水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05,P〉0.05)。结论尿激酶脑室内保留2h对重型脑室出血外引流是比较合适的。

  • 标签: 重型脑室出血 尿激酶 血肿消散 住院时间 延期性脑积水 预后
  • 简介:随着栓塞技术的提高与新材料应用,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宗病例研究证明了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后致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手术夹闭,但是其远期复发率明显高于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复发指完全栓塞术后瘤体或者瘤颈部分再通以及近全栓塞(部分栓塞)患者术后出现残颈或者残腔扩大。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复发的因素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栓塞治疗技术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初次治疗时弹簧圈的致密填塞程度;二是动脉瘤的自身特点,这其中的多个因素也通过影响致密填塞程度而对复发产生影响。另外,一些血流动力学参数也对复发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 复发率 影响因素 外科手术夹闭 血流动力学参数 栓塞术后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影像学、电生理及症状学在起源于颞-枕交界区癫痫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经颅内电极证实发作起源于颞-枕交界区的7例癫痫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无发作,分析其头颅MRI、电生理及发作症状学特点及定侧、定位信息。结果(1)头颅MRI:3例患者致痫区同侧颞枕交界区、枕叶或颞顶枕交界区病灶,2例患者致痫区同侧海马硬化,2例阴性。(2)间歇期放电脑区:2例为致痫区同侧后头部,3例为累及额、颞及后头部等多脑区,其中致痫区同侧颞区著1例,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著2例;2例为致痫区同侧半球弥漫性,颞区著1例,后头部著1例。(3)发作期脑电图:3例为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起始;4例为弥漫性起始,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著2例,致痫区同侧颞区著1例,同侧半球著1例。(4)发作症状学:6例患者视觉先兆,1例患者有头部先兆;5例患者有自动症发作,6例患者对侧肢体强直/强直-阵挛,其中4例患者既有自动症发作又有强直发作。结论与头颅MRI相比,间歇期VEEG、发作期VEEG及症状学提供了更多的定侧、定位信息,特别是症状学先兆及体征的定侧及定位信息更大。而头颅MRI在一定程度上可造成误导,往往出现致痫灶同侧颞叶内侧结构的信号异常。

  • 标签: 癫痫 颞后-枕皮层 后头部癫痫 致痫区
  • 简介:目的观察卒中抑郁(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探讨百优解抗抑郁治疗对卒中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例),分别在病程2周、1月、3月、6月、12月行PSD诊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同时完成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结果(1)脑卒中患者中约44.70%出现抑郁症状;(2)卒中类型和性别与P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3)P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程度有关.(4)PSD与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病灶半球利性均无相关性(P>0.05);(5)百优解能明显改善病程3、6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月时不仅抑郁症状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尤为显著.结论卒中抑郁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长期并发症,并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抗抑郁治疗能在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神经功能 神经康复 PSD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在遭受到持续进行性压迫损伤神经细胞凋亡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TrkB受体的变化。方法将75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各25只;根据造模取材时间,各组再分为1、7、14、21、28d5亚组,每亚组5只。胸11~12椎板和硬脊膜之间置入缓膨材料(3mm×5mm,厚0.8mm)制作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BBB评分评估行为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染色检测BDNF及其TrkB受体表达变化。结果造模7、14、21、28d,模型组大鼠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0.05),而对照组和正常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可观察到从脊髓受压开始,神经细胞开始出现凋亡,中央管及前角区域的神经细胞凋亡明显,邻近灰质的白质部分神经胶质细胞凋亡明显;而对照组和正常大鼠未见明显凋亡细胞。模型组大鼠脊髓内BDNF及其TrkB受体呈强阳性,尤其是神经元部位,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明显,且主要表达在运动类神经元中,随压迫进行,表达逐渐增强,至相对稳定;对照组和正常组大鼠脊髓内BDNF及其TrkB受体表达较少。结论大鼠脊髓在受到慢性压迫性损伤时,神经细胞凋亡明显,BDNF、TrkB受体表达明显增强。

  • 标签: 慢性脊髓压迫性损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TRK B受体 细胞凋亡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2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行颅内血肿粉碎穿刺术,对其中24例发生再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再出血发生在术后6h内12例,术后7-24h8例,术后25~72h4例。再出血的发生与术前、术后收缩期血压的变化明显相关(P〈O.05),而与舒张期血压无关。24例患者,治愈好转19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4例。结论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但手术应在再出血6h、积极控制血压的条件下才能减少再出血的风险,从而降低死亡率,改善病人预后。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微创治疗 再出血
  • 简介:辛中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卒中常见的神经精神症状之一,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为主要特征,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而且显著增加卒中病死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伴随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桔抗剂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出现,谷氨酸(glutamate,Glu)能神经系统在抑郁症及PSD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也为抗抑郁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 标签: 抑郁症 卒中后抑郁 谷氨酸 抗抑郁药
  • 简介:目的观察PPAR-γ对大鼠脊髓损伤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新生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08只,分成损伤组、PPAR-1激动剂及拮抗剂治疗组。损伤观察BBB评分、GFAP及新生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结果激动剂治疗组BBB(BBB运动功能评分)及GFAP表达较损伤组GFAP的表达在1—2W时间点内表达增加(P〈0.05),拮抗剂治疗组GFAP的表达较脊髓损伤组GFAP的表达在1~4w时间点内表达减少(P〈0.05)。激动剂组新生星形胶质细胞在1~2W明显增加(P〈0.05),而拮抗剂治疗组表达明显减少(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PPAR-γ激活促进GFAP及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脊髓损伤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星形胶质细胞 罗格列酮GW9662
  • 简介:本院自1996年1月至2003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岩骨巨大脑膜瘤19例,手术21次,效果良好.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巨大脑膜瘤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  卒中可促使静脉血栓栓塞(VET)的发生率提高,卒中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与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发生率相当.不同研究报道的肺栓塞发生率变化较大.国际卒中试验(IST)发现未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卒中患者肺栓塞的发病率为0.9%,因该研究未对肺栓塞进行系统筛查,故测得的发病率可能较实际值偏低.……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 简介:目前高级别胶质瘤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手术+放疗+化疗。治疗MRIT1增强图像(T1WI)上可出现增强区域的扩大(假进展和坏死)或缩小(假反应),这些治疗后影像学改变对治疗策略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有影响。目前传统影像学方法不能区分治疗改变和进展。所以引入了新的影像学方法:功能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等。

  • 标签: 高级别胶质瘤 影像学方法 影像学进展 功能磁共振成像 增强图像 标准治疗方案
  • 简介:目的研究中脑网状结构损伤猫EEG相对功率的动态变化,了解其与损伤程度和意识障碍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三不同强度的直流电立体定向电解损毁加脑网状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动态监测猫意识的EEG相对功率的变化,研究其变化规律与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和意识的关系。结果中脑网状结构损伤随着猫意识障碍的恶化与,猫EEG相对功率相应地发生变化,且与损伤程度和意识障碍变化有一致性。结论中脑网状结构损伤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网状结构 脑干 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