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研究了乙基多杀菌素中2种主要组分(XDE-175-JXDE-175-L)在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中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土壤植株样品采用乙腈提取,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净化;田水样品用0.1%甲酸溶液乙腈稀释;UPLC-MS/MS分析。结果表明:XDE-175-JXDE-175-L在田水、土壤植株中检出限(LOD)分别为2.5×10-4mg/L5.0×10-4、0.001mg/kg,定量限(LOQ)分别为0.001mg/L0.002、0.005mg/kg。当添加水平0.001~0.5mg/kg(L)时,乙基多杀菌素在田水、土壤水稻植株中平均回收率83%~102%,相对标准偏差(RSD)1.9%-6.2%。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SC)按1.5倍推荐使用高剂量(有效成分40.5g/hm2)于水稻拔节期施药1次,乙基多杀菌素在田水、土壤及水稻植株中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0.35、6.81.1d;施药21d后,其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消解率均在95%以上,在土壤中消解率86.1%;属易消解型农药。

  • 标签: 乙基多杀菌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土壤 植株 残留
  • 简介:近年来,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gramineariumcomplex)引起赤霉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最重要病害,病菌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也称呕吐毒素)也严重危害人畜健康,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此,深入理解病菌致病机理毒素合成机制对病害防控有重要理论现实意义。

  • 标签: 赤霉病菌 合成机制 致病机理 结合蛋白 浙江大学 ATP
  • 简介:基于2007-2008年浙江省市场销售农产品中毒死蜱氯氰菊酯残留监测数据及浙江不同人群各类食物摄入量体重数据,采用分布点评估方法,评估了浙江省20个不同年龄、性别组人群毒死蜱氯氰菊酯长期膳食暴露风险水平。结果表明,浙江省不同年龄、性别组人群毒死蜱长期膳食暴露带来慢性风险仍控制在较低水平范围内,只有当长期食用毒死蜱残留超过监测资料中99th百分位点值(蔬菜、水果大米分别为0.395,0.1650.011mg/kg)食物时,才可能产生不可接受较大风险。而氯氰菊酯膳食暴露风险更低,即使长期持续食用果蔬产品中氯氰菊酯残留都达到监测资料中最大残留值(蔬菜水果分别为1.8300.519mg/kg),其膳食暴露风险仍属于可接受水平。对膳食暴露贡献率分析结果显示,蔬菜类食品仍是浙江居民毒死蜱氯氰菊酯膳食暴露主要来源,控制蔬菜[特别是青菜(greengrocery)、芹菜(celery)白菜(Chinesecabbage)]中毒死蜱氯氰菊酯残留是降低这2种农药膳食暴露风险关键。

  • 标签: 膳食暴露 风险评估 毒死蜱 氯氰菊酯 残留
  • 简介:采用土柱淋溶法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三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在热带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砂土壤土中淋溶特性。结果表明: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砂土壤土中主要残留于第1段土壤(0~5cm)中,且驻留量随土壤深度增大而减少。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在砂土中Ri值分别为52.86%、94.73%83.19%,在壤土中Ri值分别为54.70%、77.28%55.33%,均大于50%。根据农药在土壤中淋溶性等级划分标准,3种药剂均属于难淋溶农药,不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本研究结果可为热带地区土壤地下水中农药污染修复提供参考。

  • 标签: 拟除虫菊酯类 土壤 淋溶特性 气相色谱 地下水污染
  • 简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纳他霉素乙霉威对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抑制活性,同时采用药液培养法间接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药剂对菌丝体糖、蛋白电解质渗漏影响。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对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EC如)在25℃下为37.42μg/mL,在5℃下为0.9840μg/mL,活性提高了37倍;乙霉威对供试菌活性在5℃下较25℃提高了5倍。25℃下经纳他霉素处理8h后,菌丝体可溶性糖渗漏量6.5mg/g,蛋白渗漏量162μg/g,药液电导率700μs/cm,均显著高于相同条件下0.1%吐温-80对照乙霉威处理。不同处理温度之间,温度越低菌丝内含物渗漏量越少。

  • 标签: 纳他霉素 灰葡萄孢 抑制作用 作用机理
  • 简介:探讨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亚致死效应,采用玻璃管药膜法确定了其亚致死浓度(LC10、LC20LC30),并研究了该浓度下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生长繁殖影响。结果表明:以LC10、LC20LC30浓度处理后,禾谷缢管蚜成蚜寿命分别为(8.60±0.22)、(8.03±0.18)(6.68±0.18)d,均显著短于对照(10.36±0.31)d;单雌产仔量分别为(21.88±0.63)、(20.41±0.53)(16.68±0.35)只,也均显著少于对照(26.40±0.89)只;产仔历期分别为(7.55±0.22)、(6.69±0.17)(5.64±0.15)d,均显著短于对照(9.13±0.31)d;试验浓度药剂处理对下一代若蚜期影响不显著;LC30浓度处理对下一代成蚜繁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可减少单雌产仔量3.74只,缩短产仔历期1.39d。生命表参数分析表明:LC30浓度毒死蜱处理使小麦禾谷缢管蚜净增殖率(R0)比对照降低了34.71%,使种群加倍时间(t)比对照延长了17.37%;LC20浓度处理使小麦禾谷缢管蚜平均世代历期(T)延长了12.59%;LC10浓度处理组各项指标与对照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亚致死浓度毒死蜱能够缩短小麦禾谷缢管蚜成蚜寿命,降低其繁殖力,该结果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综合防治策略制定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禾谷缢管蚜 毒死蜱 亚致死效应 繁殖
  • 简介:巴斯夫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就在美共同包装两公司杀菌剂,即共同包装巴斯夫Headline(pyraclostrolin-F500)拜耳tebuconazole(戊唑醇)达成协议.它并被批准作为Section18clearance产中品。当pyradostrobin与三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混合后,就将变成防治亚洲大豆锈病主要武器。该产品已在南美使用两个季度效果良好。

  • 标签: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三唑类杀菌剂 巴斯夫 包装 协议 大豆锈病
  • 简介:从山东省植保总站获悉,山东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通过实施“高毒农药替代与农药残留控制”系列项目,大大提高了农民安全用药意识,改变农民传统用药习惯,全面禁止了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在农业上使用,有效控制了国家限制19种高毒农药在蔬菜、果树等作物上使用,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2006—2011年。全省累计推广高毒农药替代与农药残留控制技术3.17亿亩次,减少农药用量2.96万吨(折百量)。全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98.4%,比2004年提高了28.5个百分点。

  • 标签: 农药残留控制 高毒农药 山东省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检测 农业生产
  • 简介:6月9日,农业部公布农办政函【2014】46号文件《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擅自修改农药标签赠送过期农药适用法律问题函》,称对于擅自修改农药标签赠送过期农药行为将予以处罚。

  • 标签: 过期农药 农药标签 修改 处罚 农业部办公厅 法律问题
  • 简介:土壤吸附是农药在环境中归趋关键支配因素,也是支配农药在环境中持久性生物有效性重要因素之一。该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除草剂敌草胺在不同性质土壤中吸附、持久性生物有效性以及吸附与土壤持久性、蚯蚓生物有效性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采用批量平衡技术测定敌草胺土壤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模型表征(r〉0.99),土壤有机质含量(P〈0.01)是影响敌草胺在土壤中吸附主要因素,其次黏粒含量(P〈0.1)。敌草胺在土壤中持久性较长,其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降解速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加快,半衰期(t50)在61.3-97.6d之间;微生物对敌草胺在土壤中持久性影响显著,微生物降解是敌草胺在土壤环境中降解主要途径,灭菌处理后其在土壤中半衰期延长了2.09-3.65倍。蚯蚓Eiseniafoetida对敌草胺吸收生物积累也主要取决于土壤性质,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P〈0.05);敌草胺在土壤中吸附系数与其半衰期(r=–0.885,P〈0.05)、生物积累因子(BAF)(r=–0.796,P〈0.05)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应回归方程分别为t50=94.210–3.535K_fBAF=0.264–0.014K_f,表明吸附系数可用作模型参数来评价敌草胺在土壤中持久性生物有效性。

  • 标签: 敌草胺 土壤 吸附 持久性 生物有效性
  • 简介:采用^14C-氟磺胺草醚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喷雾助剂JFC[C7-9烷醇聚氧乙烯(5—6)醚]A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14C-氟磺胺草醚在反枝苋上吸收药效影响。结果表明,在药液中添加2g/LJFC,反枝苋对^14C-氟磺胺草醚吸收面积可增加1.4倍,吸收量增加3.2倍,药效提高28.5%;添加2g/LABS,反枝苋对^14C-氟磺胺草醚吸收面积增加1.3倍,吸收量增加1.0倍,药效提高19.2%。JFC不但具有促进药液在反枝苋叶面扩展能力,还具有促进药剂渗透能力,当添加2g/LJFC时,反枝苋单位面积吸收强度增加75.7%;ABS基本上不能增加反枝苋单位面积吸收强度,只具有促进药液扩展能力

  • 标签: 氟磺胺草醚 喷雾助剂 反枝苋 吸收 防除
  • 简介:哒嗪酮杂环是具有良好生物活性重要结构片段,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在3(2H)-哒嗪酮5位上引入酰肼活性基团,设计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含哒嗪酮环酰肼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通过^1HNMR、IR、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蚜虫Aphisfabae具有一定杀虫活性,其中7d在500mg/L普筛浓度时,蚜虫死亡率达73.9%,但对粘虫Mythimnaseparata红蜘蛛Tetranchusurticae生物活性不明显。

  • 标签: 哒嗪酮 酰肼 合成 生物活性
  • 简介:明确在草莓采果期使用百菌清、腈菌唑吡唑醚菌酯可能产生膳食安全风险,进行了残留试验及不同人群膳食暴露和风险评估。在保护地条件下用75%百菌清WP400倍液[有效成分含量(下同)1250g/hm^2)]、40%腈菌唑SC4000倍液(66.7g/hm^2)25%吡唑醚菌酯EC1000倍液(166.7g/hm^2)处理草莓,果实上原始沉积量分别为39.2、3.43.8mg/kg;半衰期分别为3.76、3.394.06d。采用风险商方法进行评估,喷施百菌清后7d内草莓对2—4岁儿童以及1d内对18~30岁女性风险都是不可接受(风险商1.2~4.6);而喷施腈菌唑吡唑醚菌酯后0~7d内草莓对2~4岁、18~30岁60~70岁人群风险都很低(风险商分别为0.003~0.070.02~0.36)。因此,建议草莓中腈菌唑吡唑醚菌酯最高残留限量值设定为2mg/kg,安全间隔期均定为3d;而百菌清则不宜在草莓采果期使用。

  • 标签: 草莓 农药残留 风险评估 百菌清 腈菌唑 吡唑醚菌酯
  • 简介:Arysta生命科学与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宣布:他们决心继续进行过去业已存在合作关系。作为此合同一部分,Arysta将从拜耳获得在全球销售广谱杀螨剂以及以商品名为Mitac销售选择性杀虫剂双甲脒权利。Alysta也将从拜耳获得商品化fiuoxastrobin专营许可证。Fluoxastrobin是拜耳公司开发可供作物应用杀菌剂,现己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销售使用,以及在全球非农业作物如草皮及观赏作物上使用专有执照。

  • 标签: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合作开发 经营 MITAC 合作关系 生命科学
  • 简介:6月中下旬,南方早稻正陆续进入破口抽穗期,是病虫发生防控关键时期,也是水稻产量形成重要时节。当前,稻飞虱虫量在大部早稻田得到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总体偏轻发生,江南局部发生较重;稻瘟病在早稻区发生点多面广,

  • 标签: 早稻田 稻瘟病 害虫 稻纵卷叶螟 产量形成 抽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