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先秦儒家的消费伦理思想在反映中国古代特有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引导人的道德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倡导政府对社会风尚的正确引导,身心和谐的适度消费,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消费,人际和谐的公正消费。

  • 标签: 先秦儒家 消费伦理 当代意义
  • 简介:姚建宗在《法学》2000年第7期撰文论述了法治的审美旨趣与美学意境的问题。作者认为:一、法治的生成与运作的表达的社会活动主体与作为客体之法治要素的相互塑造与型构。彼此赋予对方以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与人性的契合.呈现出的乃是社会活动主体在法治问题上的审美立场;就法治自身而言,它所呈现的乃是法治的审美观点,即法治的美学标准。

  • 标签: 美学意境 审美旨趣 法治 社会活动主体 2000年 审美观点
  • 简介:以世界范围内的复古思潮和回归意识为参照,从天人合一、原始思维的角度看,庄子回归远古自然的复古思想便另有深意.庄子这一具有深刻美学意义的复远古思想,影响到后世的中国美学、中国诗学,形成了这样一种美感生成机制:剔除文明、文化氛围中容易形成的概念化、体制化框架,在主体与外在自然对象的直接接触、直觉合一中,自由生成,自然感兴.

  • 标签: 庄子 复归 远古 自然 美学
  • 简介:<正>英国美学史家鲍桑葵曾经指出:“如果美不在感官世界之中,它就不能同意志和认识的对象区别开来。如果美在感官世界之中,它就属于一个极其明确的欣赏知觉的领域。柏拉图的思想无疑是摇摆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鲍桑葵无疑看到了柏拉图所面临的矛盾,但是他没有看到柏拉图对这一矛盾的解决,而仅从他自己的折衷立场出发,认为

  • 标签: 柏拉图 回忆说 审美直观 美本身 理念美 理念世界
  • 简介: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美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教育美育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对教育美育及其实践途径作一分析,以求从美育创造力的培养,趣味教育、教育活动形式美、教育作品美、师表美等相结合的途径来推行教育美育.

  • 标签: 教育美育 实践途径
  • 简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无论是“美”这个词,还是做为一个学科的“美学”,都是犯忌的,甚而被禁用。好像用“文革”的大帽子一压,一切美都该死。于是,“美”与臭关、资产阶级臭习气成了同义词,关学也就成了剥削阶级思想甚而反动思想的代称。那时若问“什么最美”,大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劳动最关!劳动人民最美!”而那时说的劳动,主要指笨重的体力劳动;那时说的劳动人民,

  • 标签: 美学 劳动人民 六十年代 “文革” 资产阶级 剥削阶级
  • 简介:'现象'是近年来中国期刊界比较关注的话题,近日,中宣部出版局、新闻出版总暑报刊司、中国期刊协会共同举办名为'品位、质量、效益'的'之路'研讨会,探讨总结推广的成功经验,为更多民族期刊品牌的培育提供借鉴.据悉,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办如此高规格的研讨会,在新中国期刊史上尚属首次.[1]何以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取得成功的,从清新淡雅、朴素自然的形式美和内容的真善美两个方面解读'现象',便可知的成功秘诀主要在于她能用真善美解读人性.

  • 标签: | 真 人性
  • 简介: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屌丝”文化从网络流行词的疯狂传播蔓延到现实生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审美现象。本文对“屌丝”进行溯源,认为“屌丝”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下的反文化的偏激冲动,是消费社会下的“新穷人”的自我描述,是互联网等媒体合力作用的产物,并从后现代文化中的零散化病症,以及其悲剧性、喜剧性、荒诞性的美学范畴对“屌丝”文化进行审美意蕴的解读。

  • 标签: “屌丝”文化 审丑 后现代 美学特征
  • 简介:应美国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邀请,笔者于去年赴美访问了美国行政司法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等40余家单位,就美国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等问题进行了学术考察.重点访问了美国国务院国际麻醉品和法律执行局、美国国土安全部移民和海关管制局、美国联邦调查局亚洲犯罪处、美国毒品管制局等单位.加深了对美国行政司法制度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了解,增长了理论素养,开阔了学术视野.

  • 标签: 美国联邦调查局 美国国土安全部 美国警察制度 美国华裔有组织犯罪 美国毒品犯罪
  • 简介:郁源先生提出的感应美学既具古典特色,又有当代价值,对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感应美学的再发展,既要深入理解其古典智慧,又要看到其在当代的生长性。本文首先从咸卦理解感应的特点,主要有交相感应,诚感悦应及感应的普遍性等;其次,对感应的两种类型无心之感和私心之感进行了分析,无心之感即中正之感,私心之感即偏邪之感,在美学上,无心之感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道之境,私心之感也能实现审美中的主客合一,在审美境界上,是人之境;最后,结合东方的匠人精神谈到了虚受之感才能真正实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实现物与人互成互生的和谐之境。

  • 标签: 感应美学 咸卦 无心之感 私欲之感
  • 简介:<正>鲁迅作品所独有的美,本文把它概括为三点,即冲突美、悲剧美与崇高美。正是由于鲁迅作品的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更深的震憾力与永久的魅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一在远古的森林里,一只蜘蛛结了网,守候着它的猎物的到来。这时,一只苍蝇撞在了网上,蜘蛛迅速朝它爬过去,正当它靠近猎物准备把奋力挣扎着的苍蝇吃下去的时候,一滴松脂刚好在这时候滴在了它们身上,把它们包裹在里面。

  • 标签: 鲁迅作品 美学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史 悲剧美 冲突美 崇高美
  • 简介:社会主义的内贸及外贸事业,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要,其中包括审美的需要。我们的商品既要坚固耐用,又要美观大方。因此,商品生产不能不考虑消费者的审美兴趣,研究商品审美的特殊规律。实践要求人们去探索一个新的边缘性的学科,这门学科应当把美学与商品学结合起来。可以把这门学科称之为“商品美学”。

  • 标签: 美学理论 审美兴趣 外贸事业 兰色 审美心理 市场饱和
  • 简介:刘纲纪与李泽厚合著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由刘纲纪执笔)出版了,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先睹为快。书中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用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概述了我国从先秦到两汉的美学思想发展史。

  • 标签: 美学思想 刘纲纪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 发展史
  • 简介:在早期的古代汉语中,“美”的用语,也不仅仅来形容从“人的美”(外形的“美人”、“美女”,内在的“美贤”、“美才”,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之美”)到“社会的美”(“先王之道之美”、“义之美”、“和之美”),从“语言的美”(“美言”、“文翰之美”)到“歌舞艺术的美”(“响美”、“美音”、“讴之美”、“舞之美”),也更多指向了“物”——植物的“草木之美”、“美禾”,动物的“羽之美”、“角之美”,山川的“美景”、“丘壑之美”,还有日常生活当中所使用的大量的器物,如此等等,它们都被囊括到“美的辉光”的照耀之下。

  • 标签: 生活美学 物体系 物质 趣味 明清 中国
  • 简介:邓小平是构建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为迎接中国新的文艺春天,吹送东风,焕发精神,形成氛围。他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美学的党性原则、工农兵方向、人民至上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废止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意运用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总结。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化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关系的逐步变革,思想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形成了儒、墨、道、法各个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影响最大。1988年1月,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

  • 标签: 生态文化 先秦儒家 人与自然关系 和谐发展 自然界 尊重自然
  • 简介:法治并非法的体系、知识与技术的逻辑堆砌,而是包涵了深刻价值内涵的治理方式。道德与价值共识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中的最大问题是法治建设中缺少了道德的因素,因此,法治难以担当重塑社会共识的角色。从寻求法治共识和道德基础的意义上看,儒家提倡之"德"是古代官民之间共享一套的道德话语和价值体系,"德"恰恰是凝聚古代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在儒家的治理逻辑中社会的法律体系与治理结构均建立在全社会共享的道德话语与价值共识基础之上。

  • 标签: 法治 儒家 社会共识
  • 简介:“生生”理念是儒家生命伦理思想的起点和基石.“生生”理念衍生出敬重、尽性、和谐三大生命伦理原则.敬重原则,即对生命起源的敬重、对天地间万物的敬重、对天地人相通的敬重.在敬重原则的指引下,悲天悯人,珍重生命就成为儒家的重要思想.尽性原则,即万物各尽其性分.它要求发挥人作为人以及物作为物的特殊作用,使天地正常运转,万物健康发育.和谐原则,即人要顺从自然以达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其目的在于造就一种万物繁庶、社会太平、宇宙和谐的良好局面.

  • 标签: 生生理念 敬重原则 尽性原则 和谐原则
  • 简介:"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孔子伦理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它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双重影响。我们应努力改造不合时宜的抑制创新的思想,大力弘扬有利于激发创新的优秀"仁"文化,使二者有机融合。进一步从科技观念、评价体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二者融合的路径,为培育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科技创新文化提供建议。

  • 标签: 儒家文化 科技创新 冲突 融合
  • 简介:通过对儒家文化与医德认知状况的调查,对当前儒家文化及医德认知状况进行评估与分析,探讨医德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提升医德的措施及儒家文化融入医德教育的建议。

  • 标签: 儒家文化 医德 医德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