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新石器代文化遗址非常丰富,形成各自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序列,与黄河流域其它地区和海河水系同时期的文化类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长城地带的原始文化互相影响,由于地处与农业交界地带,受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影响颇多.

  • 标签: 中南部 内蒙古中 南部地区
  • 简介:房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文化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缩微.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新石器代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我们不难发现山西新石器代房屋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蕴含了先人在战胜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文化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山西新石器代房屋的发展与演变,就是对山西上古人类文化科技进步的一种有益探索.

  • 标签: 山西 新石器时代 房屋建筑 生产力 文化 古文明
  • 简介:本文从河北中南部已发现的新石器代遗址出发,结合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探寻了河北中南部地域文化特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地域文化特色、人的生业活动、生产工具的特点等都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

  • 标签: 河北 中南部地区 新石器时代遗址 环境考古学 南庄头遗址
  • 简介:<正>一九七八年十一月,河南临汝县阎村的一处新石器代遗址,曾经出土十一座瓮棺葬,其葬具多为陶缸。在采集到的19件完整陶器中,有一件绘有彩色陶画《鹳鱼石斧图》的陶缸。根据临汝县文化馆和河南省博物馆的调查报告可知,这件陶缸是该处出土的三件彩陶缸之一。原件高47、口径32.7、底径19.5厘米。器呈敞口、圆唇、深腹、平底,口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该器为红陶砂质,器腹一侧绘有一幅高37、宽44厘米的彩画。其内容约略可分两组,左半画有一只身体椭圆、圆眸、嘴长而直、昂首挺立、体微后倾

  • 标签: 新石器时代遗址 调查报告 仰韶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 陶缸 省博物馆
  • 简介:最近几年来,在成都市区近郊的西部和南部先后发现了数处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考古学遗址,它们是:西郊的金沙村、黄忠村、化成村和南郊的十街坊、岷江小区等遗址。它们是成都平原新石器代考古工作的新进展。这一全新的发现,不仅在地域分布上突破了自1995年以来仅在平原西部和南部郊县发现的8座城址——宝墩、鱼凫村、芒城、古城、双河、紫竹、盐店、高山诸城址,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城址 遗址 考古工作 南部 考古学
  • 简介:2006年4月初,为配合京四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一起,去康平县两家子乡聂家村陈家坟辽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工作期间,对陈家坟辽金遗址的周围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意在发现与辽金遗址相关的遗迹和文化遗物,但未有发现。然而却有新的收获,即在距陈家坟遗址北约300米的西南坨子村南,发现一处新石器代的文化遗址,从地表见到有细石器、夹砂红陶片等文化遗物。此间先后四次到这处新发现的遗址进行调查,采集到石核、尖状器、刮削器、压印“之”字纹陶片等遗物。现将这处遗址的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 标签: 新石器时代文化 遗址调查 康平县 辽宁 西南 考古发掘
  • 简介:摘要: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气候是整个自然环境变化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合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和史前文化演变息息相关。文章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从遗址文明程度和聚落时空分布的变化来分析该区域内新石器代各文化类型的特征,结合全新世各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探究黄土高原地区在新石器代的文化特点及其演化扩张的动力,为理解西北地区文明起源的环境机制问题提供有益的探索,进而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全新世  气候  黄土高原  新石器  文化演变
  • 简介:根据田广金(1997)的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包括,北部为阴山山脉、南部为长城地带、西部为鄂尔多斯和包头连线、东部为张家口和锡林哈特连线,这一范围内以黄河和蛮汗山为界可划分为西、中、东三部分,且每部分均具有各自的地理特征。西部为鄂尔多斯高原、中部为黄河平原、东部为岱海黄旗海湖为中心的丘陵地带,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和岱海黄旗海湖周边地区(图一)。

  • 标签: 聚落遗址分布 聚落形态 居住单位 平等社会 阶层社会
  • 简介:一、陶器艺术中的设计本质感知如若没有杯子或碗,人类应该怎样喝水?或许会本能的把双手并拢,利用凹下的部分去盛水,这便是碗和杯子最初的形态来源。原始先民不懂什么是艺术创造、亦不懂什么是设计,在原始陶器中,最早出现的器型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如盛水器、汲水器、食器、储盛器等必需品。

  • 标签: 陶器艺术 消费者需求 新石器时代 设计 本质 人造物
  • 简介:<正>潜山县薛家岗遗址位于皖西南,处于大溪·屈家岭文化、山背文化、马家浜·崧泽文化和“宁镇文化类型”等文化分布区的“接触地带”。正确而且精细地认识处于这种地理位置中的文化遗存,对于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薛家岗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又决定了它的文化遗存归属的复杂性。苏秉琦先生等认为它当属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宁镇文化类

  • 标签: 薛家岗遗址 新石器 长江下游地区 文化遗存 典型器物 地理位置
  • 简介:本文通过对岩画、古陶器符号、文字及出土文物的研究,重新解构丝绸之路的古代文明历史。从万年以前的古草原之路到绿洲之路,至距今8000年的古陶之路,这条古交易之路一直延续到西周。秦代之前中国将丝绸运至西方,古丝绸之路此时已经形成,后经过100多年的中西方隔绝,至汉代张骞的“凿空”,使得丝绸之路重新恢复,这就是丝绸之路万年文化的沉淀发展过程。

  • 标签: 丝绸之路 岩画 陶器符号 草原之路 绿洲之路 古陶之路
  • 简介:李映福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上发表文章,认为藏彝走廊川西高原区新石器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聚落遗址及墓地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直接反映生业经济形态的动植物遗骸和不同质地、不同器形的生产、生活工具的大量出土,清楚地表明川西高原区自新石器代中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就已形成了旱作农业、狩猎一畜牧、半农半牧三种成熟的生业经济类型。

  • 标签: 早期铁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川西高原 经济形态 考古学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本文对《中国考古学.新石器代卷》的编写特点、学术价值以及对新石器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做了评述,同时就考古学文化性质及各文化之间的关系、红烧土房屋和窑洞式房屋、慢轮制陶和快轮制陶的起源等三个考古学研究中的问题,谈了亲身感受和看法。

  • 标签: 中国考古学 新石器时代 文化性质 建筑 制陶
  • 简介:<正>近年来,云南西南部的昌宁县北部澜沧江边的德斯里村一带发现了新石器代遗存,我们在这里收集各类石、陶器标本30余件.这些器物在加工方法和造型方面颇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昌宁县乃至整个澜沧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风貌.一、遗址环境德斯里也叫大寨村.是昌宁县大田坝乡的一个行政村.村子位置在昌宁县北端澜沧江与永平河交汇处的河谷台地上.南距昌宁县城60公里.村子台地地形为西、南两面靠山,东、北两侧为澜沧江水流环绕.海拔高度约900米.由于地处峡谷,气候炎热,加之周围有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的良好场所.据传过去曾是“蒲蛮人”(布朗族)长久生活的地方,后来由于疾病流行,人口不断外迁,遂渐荒芜.1949年后,当地政府从数十里外的大田坝等地迁来若干民户,形成了今天的汉族村寨.据村民讲,“德斯里”一语,就是当年“蒲蛮人”的地名.现在被汉族沿用了.二、遗迹遗物

  • 标签: 新石器时代遗存 昌宁县 宁德 蒲蛮 云南西南部 澜沧江
  • 简介:岷江上游新石器代考古起步较早,自20世纪20年代伊始,中外学者即在此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发现有彩陶片、磨制石器等实物,但数十年来的进展不大。近年来,岷江上游新石器代考古有了突破性进展。2000年6月至11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岷江上游地区开展了全面、

  • 标签: 新石器文化 阶段性 历史演变 文物考古 岷江上游地区 文化遗址
  • 简介:《大汶口—新石器代墓葬发掘报告》是我国山东省继《城子崖》之后的第二部田野考古专刊,报告公布了1959年夏第一次发掘山东省宁阳县堡头村西133座墓葬的全部资料及其研究成果。从其发掘的时间看,大汶口墓地并不是新中国第一次发掘的新石器代墓地。但是,这批发掘资料对我国学术界的影响之大,尤其是报告整理、编写、定稿是在

  • 标签: 新中国 新石器时代墓地 专刊 特点 学术影响 山东省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海拉尔河流域哈克遗址和辉河水坝遗址调查及发掘出土新石器遗存的文化性质与年代问题,将其划分为哈克一期遗存、辉河水坝一期遗存、哈克文化、辉河水坝二期遗存四种文化遗存。认为它们的年代分别为距今9000-8000年、8000-7500年、6000-5000年和5000-4000年,初步建立起海拉尔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序列,讨论了这四支考古学文化的源流关系。并对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辽西地区和嫩江流域相关考古学文化在不同阶段对海拉尔河流域文化影响的强弱程度做了简要分析,认为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文化因素是海拉尔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序列形成的重要构成部分。

  • 标签: 海拉尔河流域 哈克一期遗存 辉河水坝一期遗存 哈克文化 辉河水坝二期遗存
  • 简介: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距今8000年前后的降温事件之后,才真正意味着人类的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开始。距今5500年前后降温以及由此带来的干旱,使甘青地区这一时期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的激化,甘青地区葫芦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出现的社会复杂性,可能是在资源紧张状态下的一种人类文化行为的生态调整。甘青地区距今4500年气候转变可能首先促进或刺激了齐家文化的发展。但随着气候转变的幅度增加,环境条件渐趋恶劣并超过了当时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西北地区史前农业体系不可避免的发生彻底地解体和衰落。长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导致齐家文化的衰落以及齐家文化之后较长时间农业文化的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甘青地区 气候 新石器文化 环境 全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