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介绍1例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和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双抗体阳性的边缘叶脑炎患者。患者为中年男性,既往有视网膜静脉阻塞病史,本次发病主要症状为颞叶癫痫、面臂肌张力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右侧海马长T2信号、无强化、灌注正常;脑电图示发作间期阵发性慢波、尖慢波;血抗MOG抗体、血和脑脊液抗LGI1抗体双阳性,主要诊断为边缘叶脑炎,给予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症状好转,复查双抗体均转阴。该抗LGI1/MOG双阳性病例较罕见,且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并非与单一抗体阳性患者完全一致,有其不同特点。文中对该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报道以期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边缘叶脑炎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细胞癌属于恶性肿瘤类型,发病率非常高,位居我国肿瘤发病率第四位,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很难发现,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和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作为两种辅助诊断血清标志物,近年来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的预测中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多,指出其在患者的中有一定的研究及应用价值,可以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疾病诊断及预后预测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原发性肝细胞癌 GP-73 AFP-L3 诊断
  • 作者: 于灵 冯素英 李志量 靳培英 王宝玺 林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皮肤病医院皮肤科 江苏省皮肤病与性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2(现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郑州 450003),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皮肤病医院皮肤科 江苏省皮肤病与性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144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蛋白酶(tryptase)和蛋白酶(chymase)在过敏反应死亡中表达及其与过敏反应死亡和冠心病猝死的关系,为过敏反应死亡的病理诊断和法医学鉴定提供新的形态学依据。方法从本教研室2008—2011年尸检档案中挑选病例70例,并搜集其原始档案资料、福尔马林固定包埋的心脏及肺脏蜡块,复阅HE切片。分为四组:A组:冠心病猝死(SCD,20例);B组:冠心病非猝死者(CHD,20例);C组:过敏性猝死(10例);D组:阴性对照(无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死者,20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和图像定量分析法,观察每例肺脏、心脏的蛋白酶和蛋白酶染色情况和光密度。结果SCD组、CHD组、过敏反应死亡组缺血心肌及肺脏内tryptase表达的OD值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肺脏内chymase表达的OD值在SCD组、CHD组和过敏反应死亡组均大于阴性对照组(P〈0.05),SCD组、CHD组和过敏反应死亡组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酶虽然在过敏反应死亡和冠心病猝死时表达有增强,但是表达量比较少,两者之间基本相同,该蛋白酶作为鉴别过敏反应死亡和冠心病猝死证据尚不充分。蛋白酶在过敏反应死亡和冠心病猝死心和肺表达显著增强,可以作为过敏反应死亡和冠心病猝死医学鉴别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过敏反应 冠心病猝死 类糜蛋白酶 类胰蛋白酶 免疫组织化学 图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期望寻找出性肾病的生物学标记物。方法本实验采用HPLC-ESI-MS/MS技术研究原发性肾病的尿液蛋白质谱特点,并与健康人尿蛋白谱进行比较,筛选出性肾病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与正常人的比较,找出8种差异蛋白。结论血浆铜蓝蛋白、富含亮氨酸的α2糖蛋白、α-1B糖蛋白、维生素D结合蛋白、钙结合蛋白39有可能成为性肾病的生物标记物。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原发性膜性肾病 尿蛋白 生物标记物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浸有药液的蚕茧生物蛋白制作鼓膜贴片,修复鼓室成形鼓膜修补术后的鼓膜再穿孔。方法对60例行鼓室成形鼓膜修补术后再穿孔的患者,治疗干耳后,使用蚕茧制作生物贴补修复鼓膜。结果治愈52例,有效5例,无效3例。结论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痛苦小,疗效好,避免了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避免了医疗纠纷。

  • 标签: 鼓室成形术 鼓膜再穿孔 化脓性中耳炎 生物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MOG-IgG)阳性与抗水通道蛋白4免疫球蛋白G抗体(AQP4-IgG)阳性视神经炎或伴有视神经炎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共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以视神经炎为主要表现、血清抗体阳性的住院连续病例106例,根据血清抗体型别分为MOG-IgG阳性视神经炎(MOG-ON)组(35例)及AQP4-IgG阳性视神经炎(AQP4-ON)组(71例),平均随访14.9个月(5~26个月),比较不同血清型别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差别,并进行不同转归的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与AQP4-ON患者比较,MOG-ON患者男性[37.1%(13/35)比15.5%(11/71),χ²=6.274]、双眼受累[48.6%(17/35)比19.7%(14/71),χ2 =9.432]、伴眼痛[82.9%(29/35)比62.0%(44/71),χ²=4.770]、视盘水肿[63.5%(33/52)比36.5%(31/85),χ2 =9.442]及盘周出血[15.4%(8/52)比2.4%(2/85),χ²=6.286]较多见,其他自身免疫指标异常较少见[11.4%(4/35)比52.1%(37/71),χ2 =16.360](均P<0.05)。与AQP4-ON类似,MOG-ON广泛累及幕上、幕下和颈、胸髓脊髓长节段及视路各段,但视神经眶内段前部受累较AQP4-ON多见(χ2 =17.506,P<0.001),而视神经鞘受累少于AQP4-ON(χ²=4.075,P=0.044)。MOG-ON患者发病3个月矫正视力≥0.5的比例(92.3%,48/52)高于AQP4-ON患者(50.0%,34/68)(χ²=24.374,P<0.001),血清MOG-IgG阳性是视神经炎视力恢复的有利因素[OR(95%CI):11.537(2.090~63.690)],起病年龄大[OR(95%CI):0.945(0.908~0.983)]、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OR(95%CI):0.116(0.031~0.439)]、视神经鞘受累[OR(95%CI):0.246(0.066~0.916)]是不利因素。MOG-ON的复发率(37.1%,13/35)低于AQP4-ON(59.2%,42/71;χ2 =4.550,P=0.033),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是视神经炎复发的促进因素[OR(95%CI):6.908(2.312~20.634)]。结论相比AQP4-ON患者,MOG-ON患者男性多见,更多表现为双眼痛性视力下降、伴视盘水肿及盘周出血、视神经眶内段前部受累,而视神经鞘受累以及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相对少见。MOG-ON患者较AQP4-ON患者治疗后视力恢复较好,复发较少。起病年龄大、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视神经鞘受累是视神经炎恢复的不利因素,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也是视神经炎复发的促进因素。

  • 标签: 视神经炎 视神经脊髓炎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水通道蛋白4 免疫球蛋白G 抗体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在毕赤酵母细胞中稳定表达经连接肽连接的HBsAg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糖蛋白(glycoprotein,g)E的重组蛋白,并进行初步纯化及颗粒性验证。方法构建HBsAg-gE的四拷贝重组表达质粒,经酶切线性化后电转化至毕赤酵母KM71细胞中,甲醇诱导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和ELISA检测表达的重组蛋白,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凝胶排阻层析初步纯化后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HBsAg-gE四拷贝重组质粒经双酶切鉴定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经免疫印迹法检测,可以与小鼠抗gE单克隆抗体及抗HBsAg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相对分子质量约90 000。经ELISA检测HBsAg呈阳性。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重组蛋白聚集在40%至55%区带之间,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直径约20 nm左右的病毒样颗粒结构。结论成功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了HBsAg-gE病毒样颗粒,为在酵母系统中表达水痘-带状疱疹重组疫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乙肝表面抗原 病毒样颗粒 毕赤酵母 重组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S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累及神经系统。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性脑脊髓炎(MOG-EM)是免疫介导的CNS脱髓鞘疾病。目前关于二者合并疾病的病例报道较少。现报告1例SS合并MOG相关性脑脊髓炎的中年女性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等,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脑脊髓炎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 诊断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和血清α1-酸性糖蛋白(AAG)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9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本院体检健康人群90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酶法进行BUN、Cr、UA检测,使用免疫比浊法进行AAG检测,对比两组BUN、Cr、UA、尿AAG、血清AAG水平。结果在尿AAG、血清AAG水平方面,观察组尿AAG水平明显更高(P<0.05),两组血清AAG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BUN、Cr、UA水平方面,观察组BUN、Cr、UA水平明显更高(P<0.05)。结论尿AAG、BUN、Cr、UA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尿 血清&alpha 1-酸性糖蛋白(AAG) 早期糖尿病肾病(DN)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公共数据库的序列进行分析,了解刺突糖蛋白(S蛋白)D614G变异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纳入截止至2020年7月21日在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公共数据库(GenBank、EpiCoV、CNGBdb、Genome Warehouse和NMDC)公布的核酸序列,对各数据库获取的序列进行去重、序列过滤和比对等数据分析以确定纳入序列的S蛋白D614G变异情况,并对包含该变异的毒株进行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本研究经数据过滤后最终纳入分析的序列56 201条,其中来自中国的序列1 060条(1.9%),其他国家来源的序列55 141条(98.1%),13 570条(24.1%)序列为野生型,42 631条(75.9%)序列发生D614G变异。D614G变异最早在四川(EpiCoV数据库:EPI_ISL_451345)和浙江(NMDC数据库:NMDC60013101-01)2020年1月24日采集样本并测序的毒株中被发现,该2株毒株均与来自武汉(2019年12月30日)的毒株参考序列(NC_045512)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均为99.9%以上。在纳入分析不同时间的序列中,D614G变异毒株的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自2020年2月份起至2020年6月份,D614G构成比均明显高于2019年12月份的数据,均P<0.05,D614G变异构成比最多的国家为比利时(86.7%),其次为英国(79.0%)和美国(76.1%),构成比最少的国家为中国(20.2%)。在来自中国毒株的序列中,D614G变异也呈上升趋势,自2020年3月份起至2020年6月份,D614G构成比均明显高于2019年12月份的数据,均P<0.05。国内曾发现D614G变异毒株主要分布在广州(50.9%)、台湾(27.1%)和北京(10.8%)。结论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D614G变异毒株构成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主要存在于国外的毒株,应对其动态监测,进一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变异 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孕不育妇女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ACA)、抗β2糖蛋白1抗体(β2GP1)、抗精子抗体(AsAb)。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80例不孕不育女性患者设为鉴别组,另选择同期入院体检的180例正常生育女性为健康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对象ACA、β2GP1、AsAb。结果鉴别组ACA-IgG、ACA-IgM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ACA-IgA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鉴别组ACA、β2GP1、AsAb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体内ACA、β2GP1、AsAb与不孕不育有密切关联,采取联合检测能帮助患者查找不孕不育的病因,提高临床确诊率。

  • 标签: 不孕不育妇女 抗心磷脂抗体 抗&beta 2糖蛋白1抗体 抗精子抗体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女性不孕症患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ACA)、抗赣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β2-GP1抗体和抗精子抗体(AsAb)的检测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月至2023年7月80名女性不孕症患者的血清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ACA、抗β2-GP1抗体和AsAb的检测。结果 女性不孕症患者中AsAb阳性率为35.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A的总阳性率为31.4%,具体到ACA的IgG、IgM和IgA亚型,阳性率分别为24.5%、14.7%和5.8%。抗β2-GP1抗体的总阳性率为29.4%,其IgG、IgM和IgA亚型的阳性率分别为21.5%、12.7%和3.9%。与对照组相比,ACA的IgG和抗β2-GP1抗体的IgM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AACA、抗β2-GP1抗体和AsAb在女性免疫性不孕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这些抗体的检测对于确诊免疫性不孕症至关重要。

  • 标签: 抗心磷脂抗体 抗β2糖蛋白1抗体 抗精子抗体 不孕不育
  • 简介:在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中,凝血酶从纤维蛋白原上切割掉纤维蛋白肽A,余下的部分称为纤维蛋白单体单位。纤维蛋白单体单位有聚合位点,可以彼此聚合。在聚合过程中,凝血酶从其上再切掉一个纤维蛋白肽B,剩下部分被称为desAABB纤维蛋白

  • 标签: 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肽A 抗凝药 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免疫球蛋白G(IgG)是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G1~4四个亚,主要在机体免疫中起保护作用。由于IgG亚重链铰链区氨基酸序列不同,导致每个IgG亚的功能特征不同,它们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也不同。已有证据显示IgG亚分析在IgG4相关性疾病、抗体缺陷病等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及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加快IgG亚检测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关注IgG亚检测与临床应用,将有助于提升对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能力。

  • 标签: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G4相关疾病 免疫缺陷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软骨糖蛋白39(YKL-40)、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水平与老年冠心病(CHD)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CHD心力衰竭患者,将其设为CHD心力衰竭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80例CHD患者为CHD组。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估84例老年CHD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并分组;检测患者血清YKL-40、ANGPTL3水平;分析各项血清指标与老年CHD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关系。结果CHD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清YKL-40、ANGPTL3水平分别为(81.24±6.32)μg/L、(42.40±5.03)μg/,均高于CHD组(69.33±5.89)μg/L、(30.25±4.23)μg/L(t=12.469、16.700,均P<0.001);84例CHD心力衰竭患者经NYHA心功能评估,分为心功能障碍轻度组35例、中重度组49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YKL-40、ANGPTL3过表达与CHD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OR=1.548、1.854,P=0.002、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YKL-40、ANGPTL3单独及联合预测CHD心力衰竭左心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且在YKL-40、ANGPTL3的界值分别取79.535 μg/L、40.805 μg/L时,可获得最佳的预测价值。结论CHD心力衰竭患者血清YKL-40、ANGPTL3过表达可能提示患者左心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早期监测患者YKL-40、ANGPTL3水平对指导临床早期预测、干预CHD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心力衰竭 糖蛋白类 血管生成素类 心室功能,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与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的病变分布、形态学特征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经临床及血清抗体检测确诊的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患者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1(25,43)岁]和AQP4抗体阳性NMOSD患者36例[男性3例,女性33例,年龄42(29,54)岁],分别纳入MOG组和AQP4阳性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常规头颅MRI扫描,并记录颅内病变的部位、形态及数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不同类型的病灶数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不同病灶对于两种疾病的提示意义。结果在22种不同类型的病灶中,共有7种类型的病灶数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质及皮髓质交界病变(OR=21.91,95%CI 3.09~61.69,P<0.05)和幕下周围型白质病变(OR=10.48,95%CI 2.00~18.89,P<0.05)是鉴别MOG组和NMOSD组患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皮质及皮髓质交界病变在MOG组中的发生率为51.4%(18/35),显著高于AQP4阳性组(2.8%,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9.02,P<0.01)。幕下周围型白质病变在MOG组中的发生率为31.4%(11/35),显著高于AQP4阳性组(5.6%,2/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6.3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周围型病变(包括幕上软脑膜炎、皮质脑炎、皮质及皮髓质交界病变、幕下软脑膜炎、幕下软脑膜下脱髓鞘、幕下周围型病变6病灶)对于提示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颅内病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3]较仅依据皮质及皮髓质交界病变(AUC=0.75)或中央型病变(幕上脑室旁白质病变、间脑、幕下脑室旁等3病变,AUC=0.64)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结论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较AQP4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颅内病灶的发生率更高,且两组疾病的颅内MRI病灶在分布及形态上有特征性表现。识别周围型病灶(沿软脑膜分布)和中央型病灶(沿室管分布)分布模式对于鉴别两组疾病有一定参考意义。

  • 标签: 水通道蛋白4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抗体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谷氨酰胺酶2(GLS2)对肝胆管癌细胞5-氟尿嘧啶(5-Fu)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TIMER数据库检索GLS2在泛癌中表达水平,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一步验证GLS2在胆管癌组织(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苏北人民医院行胆管癌根治术患者)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GLS2和P-糖蛋白(MDR1)在胆管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相关性。运用pcDNA过表达RBE细胞株GLS2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对化疗药物5-Fu的化疗敏感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在肝胆管细胞癌组织中GLS2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0.42±1.20比1.71±0.83,t=2.974,P<0.05),并且GLS2表达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肿瘤数量、有无包膜、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糖类抗原19-9明显有关(χ2=6.17、5.84、7.15、8.24、8.21,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GLS2表达与MDR1表达明显负相关(r=-0.536,P<0.05)。过表达RBE细胞GLS2表达可下调MDR1表达(0.90±0.12比0.22±0.21,t=3.213,P<0.05),并提高RBE细胞对5-Fu化疗敏感性。结论GLS2通过介导MDR1表达提高肝胆管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并且GLS2的表达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恶性表型显著相关。

  • 标签: 肝胆管细胞癌 谷氨酰胺酶2 多药耐药基因1 5-氟尿嘧啶 代谢
  • 简介: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Westernblot分析证实MCF7adr细胞P-糖蛋白(PGP)过量表达,而MCF7细胞无PGP表达。1:60R1(复方R1)和1:90R1处理细胞2小时、3小时均使MCF7adr细胞PGP表达下降,并且与药物作用时间和浓度有关。Northernblot分析示MCFT7adr细胞mdr2mRNA高表达,而MCFT细胞无表达。1:60R1、1:90R1处理2小时或3小时均使MCF7adr细胞mdr1RNA表达降低,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明显。浓度(1:60R1,1:90R1)改变对耐药细胞mdr1mRNA表达下降的影响程度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R1的逆转作用机理之一可能与其从蛋白质和mRNA水平使耐药细胞PGP表达下降,从而增加细胞内药物聚集量和抗癌药细胞毒性有关。

  • 标签: 过量表达 耐药细胞 mdr1 阿霉素 中药方剂 P糖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