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介导肿瘤免疫的相关细胞及细胞因子在肿瘤免疫过程中呈现出不同作用,且与肿瘤预后呈相关性,对肿瘤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食管癌是我国消化系统的常见肿瘤之一,5年总生存率低,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及精准医疗的问世,探讨肿瘤免疫相关细胞、细胞因子及食管癌预后的关系,可对食管癌的诊治提供指导。

  • 标签: 食管肿瘤 预后 免疫系统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预后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00例住院患者根据治疗有效和无效进行分组,对焦虑评分及突发性耳聋的诱发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焦虑状态、休息欠佳、精神压力过大、血脂增高是突发性耳聋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改善工作环境等,可减轻焦虑情绪,对疾病的痊愈起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预防
  • 简介:摘要现阶段,由于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越来越多常见的严重疾病出现在人们身上,胶质瘤是比较常见的颅内肿瘤,一般会出现在青壮年人的身体上,并且很多胶质瘤在发现之后就已经为恶性肿瘤,这也严重影响青壮年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青壮年走向死亡。而影响脑胶质瘤预后的临床因素非常多,其中就包括年龄、KPS、临床分期和患者的病历类型等。但是相对比来看,综合性的分析方式,能够更加准确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预后,也能够帮助医生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手段,有效分配医疗资源,为今后病情的预后因素找到最佳的分析方向。

  • 标签: 脑胶质瘤 放射治疗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为预测和改善儿童HSPN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内科住院HSPN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患儿预后分为完全缓解组及持续异常组。结果(1)共纳入108例HSPN患儿,男73例,女35例,发病年龄(9.5±2.8)岁(5~16岁),自初次就诊于本院至末次随访时间间隔2~131个月,平均24.8个月。完全缓解组70例,持续异常组38例,肾脏受累出现于过敏性紫癜病程的1 d至51个月间,肾活检时间为肾脏受累后的5 d至60个月。(2)临床分型以血尿蛋白尿型、肾病综合征型为主,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异常组合并肉眼血尿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52.6%比31.4%,χ2=4.659,P=0.031);两组间Scr和血尿素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异常组高尿酸血症者比例高于完全缓解组(39.5%比21.4%,χ2=3.998,P=0.046)。两组患儿病初尿蛋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临床治疗后,完全缓解组入组3个月时的尿蛋白阴转率高于持续异常组(55.7%比34.2%,χ2=4.562,P=0.033)。(3)持续异常组在随访(20.16±24.86)个月后,国际儿童肾脏疾病研究组织(ISKDC)病理分级中Ⅱ、Ⅲ、Ⅳ级分别有14例(36.8%)、21例(55.3%)和3例(7.9%),而完全缓解组Ⅱ、Ⅲ、Ⅳ级分别有21例(30.0%)、49例(70.0%)和0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35,P=0.892)。按照IgA肾病牛津分型,36例(33.3%)患儿出现肾小管-间质损害T1(26%~50%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持续异常组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50.0%比24.3%,Z=-2.695,P=0.007)。(4)肾小管-间质损害T1与T0(0~25%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比较,肉眼血尿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9%比27.8%,χ2=13.061,P<0.001);T1程度损害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与T0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38.9%比22.2%,χ2=3.983,P=0.04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管-间质损害(T1)是HSPN持续不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80,95%CI 1.055~6.310,P=0.038)。结论肾小管-间质损害(T1)是HSPN持续不缓解的危险因素,而肉眼血尿、高尿酸血症可能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相关。

  • 标签: 儿童 紫癜,过敏性 肾炎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接受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76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临床病理学资料。入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1.5±11.3)岁(范围:11~76岁),肿瘤最大径为35(28)mm[M(QR)]。276例患者均接受开放手术,包括乳房全切除术17例,肿物切除术259例。随访截至2020年9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类叶状肿瘤的累积无局部复发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良性叶状肿瘤191例,交界性67例,恶性18例。249例患者获得>6个月的随访,局部复发率为14.1%(35/249),复发间期为(28.6±22.2)个月(范围:2~96个月),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分别为(29.1±18.1)个月(范围:2~80个月)、(32.1±30.1)个月(范围:5~96个月)、(12.0±6.9)个月(范围:8~20个月)。肿瘤最大径(≥100 mm比<50 mm,HR=3.968,95%CI:1.550~10.158,P=0.004)、肉瘤类异质性分化(有比无,HR=26.933,95%CI:3.105~233.600,P=0.003)是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恶性叶状肿瘤远处转移导致死亡1例,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2%、81.7%、81.4%(P=0.300)。结论叶状肿瘤有一定的局部复发率,肿瘤最大径、肉瘤类异质性分化可能与叶状肿瘤的局部复发相关。

  • 标签: 乳腺肿瘤 叶状瘤 局部复发 无局部复发生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48例门静脉患者实施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术后体温均低于38.7℃,经动态观测血小板计数均低于500万/L,术后均无肝昏迷、发热等并发症,3d后腹腔引流液减少,拔管后均康复顺利出院。随访3年,无肝性脑病出现。结论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术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可减少术后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 预后 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22年4月我院儿科收治住院的高热惊厥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首发年龄、初发体温、家族史、病史等危险因素预后的关系。结果 随访时间3~6年,平均(4.8±1.1)年。120例高热惊厥患儿中,预后较差者达14例,占11.7%;经脑电图证实,10 例转为癫痫,4例测定智商显示 智 力障碍。高热惊厥患儿的危险因素包括首发年龄、初发体温、家族史和病史等,各组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影响高热惊厥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首发年龄<1岁、初发体温<40 ℃、病史、有家族疾病史。结论 高热惊厥患儿的首发年龄、初发体温、家族史、病史等危险因素与疾病预后关系密切。

  • 标签: 高热惊厥 危险因素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胶质母细胞瘤(GBM)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脑脊液播散的危险因素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施行手术治疗且术后随访期间肿瘤复发的124例原发性GBM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2例,女性42例,年龄47.9岁(范围:19~75岁),按复发情况分为原位复发组(96例),颅内播散组(28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患者脑脊液播散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生存曲线间的差异,并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筛选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室开放是发生颅内播散的预后因素(OR=2.667,95%CI:1.128~6.304,P=0.025)。颅内播散组与原位复发组相比,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个月比9.3个月,P=0.066),而中位总生存时间、中位复发后生存时间明显缩短(13.0个月比23.0个月,P=0.011;6.0个月比11.0个月,P=0.022)。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远隔播散、肿瘤全切除、Ki-67指数>30%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结论脑室开放是造成GBM发生脑脊液播散的危险因素,脑脊液播散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但脑室开放不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因素分析,统计学 生存期 脑室开放 脑脊液播散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手术治疗以癫痫性痉挛(ES)为主要发作形式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提高对此类患儿手术及术前定位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癫痫中心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经手术治疗以ES为主要发作形式的患儿资料。收集患儿人口学特征、发作形式、病因、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手术方式、病理及预后。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儿手术效果。通过比较疗效良好(Engel Ⅰ)和疗效不良(Engel Ⅱ~Ⅳ)患儿的特点探索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共收集25例患儿,其中男16例(64.0%),女9例(36.0%);起病年龄(0.81±0.68)岁,手术时年龄(2.98±1.63)岁,手术时病程(2.17±1.48)年。84.0%(21/25例)的患儿有多种发作形式,局灶性发作(19例)最常见。所有患儿头颅MRI均有明确病变,11例(44.0%)累及1个脑叶,14例(56.0%)累及多脑叶或半球。最常见的病因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13例),其次为发育性肿瘤(3例)。患儿均行切除性手术,其中病变切除3例,单脑叶切除9例,多脑叶离断3例,大脑半球离断10例。随访4.0~5.5年,1例失访,余24患儿中,EngelⅠ级18例(75.0%),EngelⅡ级2例(8.3%),Engel Ⅳ级4例(16.7%)。癫痫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单因素比较显示,发作间期脑电图异常与病灶相一致者预后良好(P=0.006)。结论1.手术治疗对病灶明确的ES患者效果肯定。2.间期脑电图异常与病灶相一致可能提示手术预后良好。3.如ES有局灶性起源的可能且符合药物难治性癫痫,应尽早排查有无结构性病因。

  • 标签: 儿童 癫痫性痉挛 手术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霍奇金淋巴瘤(HL)是一类可治愈性肿瘤。HL的治疗策略建立在分期及复发风险基础上。随着综合治疗模式不断优化,HL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目前HL广泛使用的预后模型预测价值较前降低。因此,探索新的预后因素及丰富现有预后模型,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及个体化治疗是HL重要的研究方向。文章就近年来HL预后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霍奇金病 预后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胶质瘤手术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32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手术切除程度、组织分型及术后放化疗对患者1年、3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低级别胶质瘤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1.11%、27.78%;高级别胶质瘤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14.28%、7.14%。全切和次切除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59.09%、27.27%;部分切除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术后放疗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4.29%、35.71%;单纯手术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27.78%、20.0%。40岁以下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58.82%、35.29%;40岁以上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26.27%、6.67%。结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因素包括组织分型、手术切除程度、术后放疗及年龄等,手术全切及术后放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 标签: 脑胶质瘤 手术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i67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在老年(年龄≥65岁)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以及性别、卡氏(KPS)评分、切除程度和放化疗等临床因素与老年GBM患者预后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对象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至2018年间收治的老年GBM患者,共54例。采用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法(SP)检测Ki67表达情况,采用Sanger测序的方法检测IDH突变情况。最终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Ki67指数、IDH突变、性别、KPS评分、切除程度以及放化疗是否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相关性。结果54例老年GBM患者均没有检测到IDH突变。单因素分析表明,Ki67指数(P=0.033)、KPS评分(P=0.008)和切除程度(P<0.001)是与老年GBM患者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之一。术后是否进行辅助放化疗与患者的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进行放疗(P=0.002)和化疗(P=0.034)的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期。而性别(P=0.467)与本组患者的预后没有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放疗(OR值2.446,P=0.009)及切除程度(OR值6.976,P<0.001)是老年GBM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IDH突变在老年GBM中确实罕见,提示老年GBM患者往往具有预后不良的分子病理学表型。Ki67、KPS评分、切除程度和放化疗是影响患者预后因素

  • 标签: 老年胶质瘤 胶质母细胞瘤 Ki67 IDH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影响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价SOFA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17年12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3例脓毒症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治疗转归情况并分为好转组与恶化组,分析组间差异因素。结果好转组与恶化组中,住院时间、性别、合并的基础病,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CT、CRP指标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恶化组的年龄高于好转组,恶化组的BNP水平、SOFA评分值高于好转组(P<0.05)。结论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脓毒症高龄患者可通过监测患者的BNP水平并采用SOFA评分评估其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初发Graves病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本前瞻性研究纳入2012年至201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以ATD治疗的初发Graves病患者285例。121例患者ATD治疗达到标准后停药并完成2年随访,按是否复发分为复发与缓解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基线和停药时血清学指标与甲状腺彩超。Cox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Graves病复发相关性。结果65例患者停药后2年内复发。其中,早期复发患者存在Graves病遗传史和较高基线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特征。Graves病家族史、基线时高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18.1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 ≥49.8 pmol/L)和TRAb(≥16.1 mIU/mL)水平、较大甲状腺肿(Ⅱ~Ⅲ度)和甲状腺体积(≥28.6 cm3)、高甲状腺上动脉血流峰速(STA-PV, ≥0.6 m/s)及停药时较高的TRAb水平(≥0.8 mIU/mL)与Graves病复发显著相关。基线时25-羟维生素D(≥14.7 ng/mL)和停药时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1.4 μIU/mL)较高可降低复发风险。结论Graves病家族史,治疗前重度Graves病临床表现、甲状腺血清学指标以及影像学特征均增加Graves病复发风险。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初发患者,需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停ATD时,建议将TRAb维持在正常偏低水平,TSH控制在1.4 μIU/mL至正常范围上限,以降低Graves病复发率。

  • 标签: 抗甲状腺药物 格雷夫斯病 预后因素 复发 缓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淋巴漏的发生率,探讨淋巴漏的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805例儿童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淋巴漏分为淋巴漏组271例和无淋巴漏组534例。分析儿童肝移植术后淋巴漏发生率,评估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术后存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805例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淋巴漏的发生率为33.7%(271/805);淋巴漏组全肝供肝比例为14.8%(40/271),高于无淋巴漏组25.8%(138/5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其他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漏组与无淋巴漏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2.0个月与30.6个月,术后移植受者累计存活率、血管并发症、胆漏、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及肠梗阻等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腹水与血清甘油三酯(TG)比值预测淋巴漏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1,最佳临界值0.54,敏感性为59.2%,特异度为80.1%。结论淋巴漏是儿童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不增加术后儿童受者死亡率,延长儿童受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淋巴漏经饮食调整后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腹水与血清TG比值可作为诊断淋巴漏的有效参考指标。

  • 标签: 肝移植 淋巴漏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诊高钾血症患者的治疗现状和预后,分析急诊高钾血症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电子信息系统,提取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高钾血症患者〔年龄≥18岁,血清电解质检查钾离子(K+)浓度≥5.5 mmol/L〕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降钾治疗措施及预后,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分析急诊高钾血症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高钾血症患者579例,其中男性310例(53.5%),女性269例(46.5%);中位年龄64(22)岁;轻度、中度、重度高钾血症患者分别有317例(54.7%)、143例(24.7%)、119例(20.6%)。499例(86.2%)患者接受了降钾治疗,共有44种降钾治疗方案,其中糖+胰岛素(I+G,61.3%)、排钾利尿剂(Diu,57.2%)、碳酸氢钠(SB,41.9%)、钙剂(CA,44.4%)在急诊科较常用,糖+胰岛素+钙剂+排钾利尿剂+碳酸氢钠(I+G+CA+Diu+SB)四联降钾治疗方案是急诊科最常用的降钾方案。高钾血症患者血清K+水平越高,联合降钾治疗比例越高,血液净化(HD)比例越高(轻度、中度、重度患者联合降钾比例分别为58.4%、82.5%、94.8%,HD比例分别为9.7%、13.3%、16.0%)。随着降钾治疗种类增多,血钾降至正常的比例增高,6种降钾方式联合治疗患者血钾降至正常的比例达100%。不同降钾治疗方式中,HD治疗者血钾降至正常的比例最高,达93.8%。579例患者中院内死亡111例(19.2%)。Cox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死亡风险高〔风险比(HR)=1.757,95%可信区间(95%CI)为1.155~2.672,P=0.009〕;血钾降至正常(HR=0.248,95%CI为0.155~0.398,P=0.000)及使用Diu(HR=0.335,95%CI为0.211~0.531,P=0.000)的患者死亡风险低。结论急诊降钾治疗方案异质性较大,合并心功能不全的高钾血症患者病死率高,血钾降至正常的患者病死率低。

  • 标签: 高钾血症 急诊 治疗 预后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