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战后,在日本学术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和学术流派而存在,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输入日本的,怎样扎根,怎样发展壮大的?研究这个问题的学术文献很多,本文试图综合各家之说,勾勒一幅日本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粗略轮廓。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日本 学术流派 学术界 学术文献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在当今世界,伴随着国家的超级实力,美国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人们往往把强大国家的发展动力与它的文化和思想等软环境联系起来,以为是这种文化和思想形态促成或至少适应了这种发展。但是,美国……

  • 标签: 美国 自由主义思想 政治制度 政治信念 政治文化 意识形态
  • 简介:托马斯.迈尔,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价值委员会副主任、艾伯特基金会政治教育学院院长,兼任多特蒙德大学教授。2006年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世鹏教授约请,为即将出版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概念》增写了以下的新词条。这些新的概念解释反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以至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观点和发展动态。现发表如下,仅供参考。

  • 标签: 民主社会主义 概念解释 德国社会民主党 社会主义理论 教育学院 大学教授
  • 简介:美刊《社会文本》第87期(2006年夏季号)发表文章《反思传统、帝国主义与全球主义》,对赛义德涉及的传统及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 标签: 帝国主义 赛义德 传统 全球主义 文章
  • 简介:"9·11"事件后,美国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哈斯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对外政策顾问库珀等美欧以及日本政界和学术界一些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以"新帝国主义论"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关系理论及主张,试图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西方构建符合其战略需要的国际新秩序制造理论根据.这些理论主张的提出及其对西方对外政策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 标签: 新帝国主义 对外政策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新秩序 代表 国际形势
  • 简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的社会制度,并由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世界历史进程的坎坷与曲折,时代主题的转换,世界格局的变迁,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改变着它的运动形态和方式,从而将进一步影响人类在新世纪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世界的今天。但在变化和发展着的当代世界上,社会主义也必须适应世界新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创造更加光辉的未来。

  • 标签: 社会主义 国际格局 十月革命 国际斗争 世界殖民体系
  • 简介:<正>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近年来在世界上相当活跃。它不仅在其发源地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颇有市场,而且逐步向亚、非、拉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扩展,甚至渗透到某些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这种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不同反响。民主社会主义的“走红”,是某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种暂时的社会现象,还是这种思想本身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时代的大趋势?对这个问题,我们心须做出明确的回答。

  • 标签: 民主社会主义 现实社会主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思潮 第三世界国家 人类社会发展
  • 简介:<正>在20世纪末的今天,时代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尖锐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社会主义的前途是什么?对此,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社会主义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取决于苏联向何处去,也取决于中国如何发展。就中国来说,正如《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所指出的那样:今后10年建设

  • 标签: 社会主义 20世纪末 苏联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法制 政治体制改革
  • 简介:<正>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悖论的世界。当欧共体成员国领导人为尽早实现欧洲联合而聚首荷兰小城的时候,存在七十多年的苏维埃联盟却自行宣布解体了;当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聚会雅加达共商太平洋两岸经贸合作、加强相互间的协调发展之时,波黑三个民族间冲突的战火已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失

  • 标签: 民族分离主义 民族分离运动 民族主义 冷战后 少数民族 文化多元主义
  • 简介: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演进,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近十多年里,“后女性主义”成为流行用语。作为又一个被冠以“后”的术语,“后女性主义”概念一方面似乎宣示了女性主义的终结,另一方面,围绕它的界定、挪用或拒斥而生的论争又使这个概念本身成为女性主义政治演绎的场所。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性,我们有必要厘清“后女性主义”的几种用法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女性主义的时间性,或者说女性主义与历史的关系,为我们探讨其走势提供依据。一、何谓“后女性主义”“后”女性主义,如同“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常常被人们用来指与从前往往是压抑性的种种关系的彻底决裂。所谓“后”,就意味着这些关系已经被克服和取代,所以用“后”字强调一组在时间、政治和文化上新生的关系。然而如此简单地解释“后”的用法很成问题。原因之一,就是这种“后”的概念所包含的时间意义预设了女性主义的终结,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被冠以“女性主义”的一些具体项目和辞令曾各领风骚,逞一时之兴,但是女性主义没有完结,方兴未艾的关于“后女性主义”的争论就是明证。原因之二在于,“后”作为一个标记历史的符号———尽管这还是一段正在延续的历史———不能揭示任何关于后女性主义争论的信息。不论是作...

  • 标签: 后女性主义 女性文化 主体性 巴特勒 朱迪 后结构主义
  • 简介:<正>现代托洛茨基主义是二三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的产物,起源于列宁逝世前后俄共(布)党内的左翼反对派。1929年托洛茨基被驱逐出苏联国境,开始组织共产国际的左翼反对派,到三十年代逐渐发展为国际上一股极左势力,在1938年9月建立了托派的第四国际组织,开始被称为现代托洛茨基主义。现代托洛茨基主义在理论上标榜信奉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以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为指导思想;在政治上推行它们的“世界革命矽战略,在组织上既强调建立超越民族国界的世界党,又主张组织内部派别自由。现在第四国际已经分裂为互相对立的几个国际性组织,在五六十个国家里有它们的支部,成员有几万人,主要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的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以及小资产阶级群众中影响较深,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般极左政治势力和极左思潮。下面分别介绍第四国际的历史概况、组织情况以及现代托洛茨基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策略。

  • 标签: 托洛茨基主义 第四国际 世界革命 左翼反对派 不断革命论 资本主义国家
  • 简介:<正>现代非洲包括五十多个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不一的国家,其中一部分国家在独立后宣布以社会主义为方向。但是各个实施社会主义方针的非洲国家的现状是各不相同的,下面举例分析。首先谈谈扎伊尔共和国的情况。扎伊尔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人民革命运动一党制基础上的。该党得到以中国红卫兵为榜样建立起来的人民革命运动青年团的支持。到扎伊尔旅游的人一

  • 标签: 社会主义 扎伊尔 革命运动 非洲 政治制度 共和国
  • 简介:民主可区分为理念与制度两个层次。前者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民主主义,后者的核心环节为选举制。制度层面的民主,在今后实践中未必会遇到真正的障碍;但平等的理念,却与本文化的精英主义传统格格不入,甚难为国人认同。如果西方的经济一社会危机持续发展,则一度宣称终结了历史的民主,可能最先在中国受到挑战。

  • 标签: 比较政治 民主 民主主义 精英主义
  • 简介:<正>一印度人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取得联系以及印度共产党在国外的建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令人困惑的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一些富有斗争精神的民族主义者已认识到不时发生的恐怖主义既天真又无用,感到只有依靠外国的援助才能产生有组织的民族革命运动并取得国家的独立。这一令人向往的前景召唤了一代勇敢的青年人去进行革

  • 标签: 共产党人 印度人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罗易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民族主义者
  • 简介:[编者按]苏联解体后,随着苏联历史档案的陆续公布,苏联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需要进行重新研究,一些以讹传讹的问题需要予以澄清.为此,本刊编辑部特约请著名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研究员就有关问题进行重新探讨,所写文章本刊将陆续刊登.

  • 标签: 波格丹诺夫 军事共产主义 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联盟
  • 简介:<正>一、从“甩包袱”到俄罗斯的“门罗主义”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政策,与其对外总政策一样,在1992—1995年间也有很大变化。1992年初到1995年,在俄罗斯如何对待独联体国家的态度问题上,俄罗斯国内先后出现了4种影响较大的思潮。第一种是“恐苏症”。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苏联时代俄罗斯虽然是15个加盟共和国中的“老大哥”,但实际上俄罗斯并没有从这种优越地位中得到任何实惠,俄罗斯成了

  • 标签: 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帝国 门罗 “科济列夫主义” 白俄罗斯 乌克兰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展示了马克思高超的实践唯物主义批判哲学,在《导言》中,马克思力图探寻人类彻底解放的途径,他将哲学视域转向批判现实,以'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两条文脉为线索,前者从理论层面揭示宗教和政治制度对人的束缚与压迫,后者从实践层面阐释了无产阶级立场和'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二者结合,从而实现人类解放。

  • 标签: 转向 批判 回归
  • 简介:斯大林反官僚主义探析薛晓莉官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它最早发端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并同斯大林的集权体制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苏联的第一代领导人,斯大林曾旗帜鲜明地反对过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也正是在他执政的年代里呈愈演愈烈...

  • 标签: 反官僚主义 斯大林 反对官僚主义 党和国家机关 监察委员会 苏联共产党
  • 简介:<正>1980年夏波兰发生的事件以及格但斯克协议后发生的事件和社会主义革新政策的失败都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果说1980年夏季的大罢工在当时揭露了一种体制的弱点、弊病和停滞,那么它也使人们对波兰实行民主的社会主义充满希望,而大罢工就是这种社会主义的先导。波兰工人阶级广泛登上政治舞台,不是授权他人而是亲自行使领导职能的

  • 标签: 社会主义 危机 工人阶级 领导职能 实行民主 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