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抒情传统"奠基者高友工的美学论域中,以"抒情"命名的中国古典诗,绝不可以简单理解为"以抒发感情为内容的诗歌"。高友工从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汲取"经验"和"形式"因素,又从中国儒家诗学继承"道德"理想,从而在"自我现时经验"、"内化的形式"、"道德理想之体现"三个层面定义"抒情诗",显现出其化合中西美学的探索心迹。高氏定义的"抒情诗"本质上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现代再发现。

  • 标签: 高友工 抒情美学 抒情诗 经验 形式
  • 简介:小说《赎罪》是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无论是在文本结构上还是伦理价值上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作者运用了不确定性的写作手法,采用"戏中戏"嵌套结构,将小说中人物所遭受的伦理道德困境表现出来。无论是布里奥妮对自由追寻过程中的道德冲突,还是罗比在战争中经历的善恶冲突,都反映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人们受到多元化伦理道德观的影响产生的道德选择的困境。

  • 标签: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不确定性 道德困境
  • 简介:作为心学的完成,阳明对孟子道德哲学中的几个基本论题做出了深化。(1)将致良知与必有事焉统一起来,突出了具体行事活动本身是道德生存之基;(2)通过见性与说性的区分,在心学立场上肯定了"生之谓性"作为见性的真义;(3)以整体性的至善融摄彼此二分的善恶。通过分析阐释阳明对孟子道德哲学的发展,可以避免对心学道德哲学的许多误解。

  • 标签: 致良知 必有事焉 具体行事活动 见性 说性 至善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改革文学致力于建构一种二元对立式的道德化写作模式。这一道德化叙事的形成与特定社会时局的影响紧密相连,也离不开时代语境转换下社会大众潜意识的支持,同时透露出一代作家、批评家期望以文学担负起历史责任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这一写作模式的批评形成对改革文学的另一种"主流"评价,从而使改革文学显现出与时代"错位"的尴尬。这一现象正凸显了当代历史叙述的内在悖论和冲突性难题。

  • 标签: 改革文学 道德化写作 新启蒙
  • 简介:通过阳明心学与汉纳·鄂兰心性论的对照研究,可以看出两者都是强调内向探索和外向探究之间的差别。两者在探讨内向探究时,遇到似乎相同的困境,即内向探求的对象不属于可直接印证的外物,而是属于内在于人心之'物',而这一内心之'物'却难于言表。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汉纳·鄂兰不假设具有一种道德本质作为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内在支撑,她认为思维活动的内心对话对于防非止恶具有积极的作用,汉纳·鄂兰更注重内心思维活动对道德行为的作用。而王阳明假设了一个道德本质,即'天理'或'性',这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人的道德行为给予了先天保障。

  • 标签: 内在探究 道德性 汉纳·鄂兰
  • 简介:1945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第七次代表大会闭幕词中讲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意在“阐述坚定革命意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道理”。①同时,他还大力提倡勤奋努力、踏踏实实工作的价值观。此外,在被人们称为经典“老三篇”中的另外两篇——《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再一次强调并颂扬了共产党员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与美德。他讲道:“我们大家要学习他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 标签: 道德修辞 “新人” 小说叙事 合作化 乌托邦 第七次代表大会
  • 简介: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导向,教育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调节市场经济下教育职业活动中的利益矛盾,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教育秩序。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师 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