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2月15日,第四届上海灯谜艺术节——全国谜王枫泾巅峰赛圆满落幕。当天下午,来自全国的“谜王”汇聚上海南京路步行街进行巅峰对决,演绎中国的灯谜文化。

  • 标签: 艺术节 灯谜 上海 中华 南京路步行街 演绎
  • 简介:对于曹雪芹其人,现在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也已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然而,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除了对它辉煌的文学成就、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深有感悟外,还对书中广泛涉及到的有关医学、建筑、园林、烹调及绘画、工艺品等方面的描写有着深刻印象。

  • 标签: 艺术家 曹雪芹 “博于材艺” 《红楼梦》
  • 简介:<正>文学和艺术是文化生活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学和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学史、艺术史的教学和研究中,以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为广阔背景,探索文学和某种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作比较研究,这种方法应该受到重视。这样可以开扩视野、激发灵感,通过文学和艺术的相互阐释、印证、比较,从而

  • 标签: 俄国文学 涅克拉索夫 文学评论 比较研究 社会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
  • 简介:<正>叶赛宁的著名组诗《波斯抒情》(1924—1925),在诗人不平坦的创作道路上占有重要位置。从思想倾向看,这是一部进取向上、憧憬未来、洋溢着社会主义祖国自豪感的力作,与他的以空虚没落、内心矛盾为特征的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1921—1923)有着天壤之别,成了他结束“精神危机”时期的标志。就艺术成就而论,它是一件才华横溢、优美绝伦的珍品。由于诗中摈弃了意象派矫揉造作的手法,他那独辟蹊径的意境更显隽永,他那情景交融的技巧更加园熟。因此,叶赛宁在生前最后一年对他的妻子托尔斯泰姬·叶赛宁娜说,《波斯抒情》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 标签: 艺术特色 艺术成就 爱情 玫瑰 手法 叶赛宁
  • 简介:村上春树创作于2003年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讲述了三十六岁的工程师多崎作解开了自己被"断绝交往"的谜底,走出了困扰自己多年的痛苦,从而获得了心灵成长的故事。本文通过深入剖析这部作品最让人痴迷的地方或者说它的魅力所在,来解读它的艺术魅力。

  • 标签: 成长 伤痛 文体 风格
  •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量的园林诗歌表明,园林是艺术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艺术和自然之间呈现出多重关系。艺术可以是自然的助手、改变者和模仿者,能够补足自然的缺陷。艺术的目的在于完善自然,模仿自然。诗人们借此可以创造诗歌中和谐的理想乐园。但另一方面,艺术也可能是自然的对立者,与自然竞争,甚至胜过自然。诗人借此也可以创造充满感官诱惑的虚假乐园。总体上说,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大多认为自然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力量,艺术应处于恰当的从属地位。正常的宇宙秩序是将艺术“嫁接”在自然的枝条之上。

  • 标签: 英国 园林诗歌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精神 艺术风格
  • 简介:本文以2005年度获得川端康成文学奖的短篇小说集《枯叶中的蓝色火焰》中的《棒球王》为主要解读对象,试图分析记忆和叙述在过原登的小说艺术中发挥的作用,剖析贯穿在他小说中的暴力隐喻。追寻小说实践的轨迹,体会读者在小说的细节描写和叙述之中获得的艺术享受。

  • 标签: 辻原登 《棒球王》记忆 叙述 暴力
  • 简介:<正>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成就早已得到了文艺学界的普遍赞誉。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心理分析艺术更使他在众多世界一流文学创作大师的行列中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俄罗斯当代著名评论家弗里德连杰尔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对人的价值和心灵的艺术探讨,与俄国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即“心理现实主义”的说法。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心理现实主义 小说创作 现实主义作家 “小人物” 拉斯柯尔尼科夫
  • 简介:近些年来,后现代主义成为世界范围内文化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著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伊哈布·哈桑(IhabHassan)的说法,"后现代"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①,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思潮则滥觞于20世纪60年代并发展至今.它是西方社会继现代主义浪潮激荡之后面临的新的历史阶段,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崭露头角,以波涛汹涌、不可阻挡之势荡涤冲击整个西方思想界.文学领域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首当其冲受其影响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新的文学形式.这些被归为"后现代派"的文学作品对传统文类改弦易辙,给整个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气象,同时也召唤新的文学批评的出现.

  • 标签: 后现代主义小说 后现代派 滥觞 艺术世界 文学研究 哈桑
  • 简介:我们为何惯于诉诸民族标签与地理坐标(如“爱尔兰最佳当代诗人之一”“一位美国五十年代的诗人”“1927年生于西班牙卡迪斯”等)来讨论诗人之作品?面对以地缘政治分析来把握当代诗歌的潮流,本文以此为基础,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讨作为艺术形式存在的诗歌与民族想象之间难以调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作者的讨论围绕75位以英语为母语的诗人对民族归属等问题所做出的回应展开。文中涉及的访谈均为本文作者及其同事以《解读伟大创作——以诗为例》为题,于2013—2015年间在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资助下共同采集完成。以此为基础,本文还以当代主体对民族身份的认同这一历史使命问题为着眼点,将访谈中的部分选段作了情境化处理,从而使整篇论文上升到前沿社会学研究所关注的层面(布鲁贝克、卡萨诺瓦和马莱舍维奇等学者均聚焦过这一问题)。正是诗歌语言本身的找寻性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枚试金石,继而引发了作者“更从何处觅诗源?”的探问。

  • 标签: 诗歌 归属感 召唤 特质
  • 简介:昆曲《血手记》改编自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麦克白》,是以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处理并表现外国经典戏剧题材的成功案例之一。其主题并非传统昆曲擅长的题材,但它对人物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传统的韵味和艺术特征。本文以《麦克白》和《血手记》的舞台视频资料为基本依据,结合古典戏曲美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血手记》在人物塑造上所体现的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

  • 标签: 《血手记》 《麦克白》 人物塑造
  • 简介:在创作《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时,斯托帕不仅借用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和情节,还以《哈姆莱特》结尾的一句话命名自己的剧作,因而,《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与《哈姆莱特》的互文性是人们研究的焦点,不过很少有人深入探讨此剧的标题。本文以热奈特的副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该剧标题的功能,阐释这一标题与《哈姆莱特》和《等待戈多》的关联,揭示这个标题引领人们进入斯托帕戏剧世界的独特作用。

  • 标签: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副文本 标题功能
  • 简介:道立于一。在《书象文献》每期封面赫然标有“道立于一”的古文图式——一笔挺起《尚书》大义。大音声起,一阳柱其间,上之用,呈大吕方启之象。由此洞见书象之立量宏旨。书象学象理根本是大张指示之用,是东方哲学之用,是圣人薪火之燃。

  • 标签: 东方哲学 抽象主义 艺术 视觉 天文 《尚书》
  • 简介:在新西兰文学史上,弗兰克·萨吉森(1903-1982)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新西兰民族文学之父”。在我们中国读者之中,萨吉森似乎还鲜为人知,而他在英语国家里却早已闻名遐迩。他是新西兰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家,是新西兰文学由殖民文学转向民族文学的轴心人物。他的创作立足于自己的祖国新西兰,以本国同胞为其读者对象,用新西兰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 标签: 新西兰 萨吉森 小说 文学评论 < >
  • 简介:阿来的《尘埃落定》之所以能在众多描绘西藏文化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是因为他精心塑造了一个在当代中国小说画廊中少见的“傻子”形象。本文以当代作家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土司家的二少爷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傻子”的行为和傻中所隐含的哲学意蕴来进行分析。

  • 标签: 《尘埃落定》 “傻子”形象 独特性 哲学意蕴
  • 简介:20世纪40年代初期,张爱玲以《金锁记》名震上海文坛。作品既有《红楼梦》《金瓶梅》等中国古典小说的遗风,又兼有西方某些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具有独特的叙事风格。下面笔者将立足杨义《中国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金锁记》文本的结构艺术

  • 标签: 《金锁记》 叙事空间 双结构 组合艺术
  • 简介:审视乔治·爱略特有关艺术消费的互动影响性、克己均衡性、流动生机性三方面与约翰·拉斯金在此的共同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爱略特小说艺术思想的保守性。讨论两者的消费伦理和谛视内在审美,意在探索其保守主义的道德逻辑;这为研究和再现爱略特小说的消费意识提供了一种道德思想的重要依据;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经济等级矛盾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拉斯金的经济作品揭示爱略特小说的伦理义务观,旨在论证其消费经济观作为社会和政治机制的自然模式,不失为在经济停滞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这是审视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视角之一,亦是拉斯金经济学著作对文学影响性研究的补强。

  • 标签: 乔治·爱略特 约翰·拉斯金 艺术与消费 财富与道德 劳动与享受
  • 简介:近几年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有越来越多的成果体现出了以我为主的学术立场,表现了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外国文学作品、剖析国外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努力.殷企平主笔并统稿的和李维屏撰写的(以下简称和)就是真正实现了与西方学者在同一研究层次上的交流和对话的两部重要著作.

  • 标签: 小说研究 《英国小说批评史》 《英国小说艺术史》 外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