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媒体的社会责任在危机来临时既是媒体行动的指南与方向,又是全社会对媒体的期望。媒体不仅要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还要当好人民生命财产守护者,帮助政府和民众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然而危机存在若干个发展阶段,在危机的不同发展阶段,新闻媒体承担的具体的社会责任也不尽相同。

  • 标签: 社会危机 媒体责任 舆论导向作用 事件报道 新闻报道 社会责任
  • 简介:诡异的暖冬打乱了自然规律:候鸟懒得南飞,狗熊忘了冬眠。气象专家告诉我们:暖冬之后的春天,北方沙尘暴出现的频率必然加大。早在2001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会期间,北京的沙尘暴肆虐起来,有人大代表与来自内蒙古的人大代表陈寿朋先生开过一个玩笑:"你们内蒙古的人大代表把沙尘暴也带来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玩笑对陈寿朋先生触动很深。

  • 标签:
  • 简介: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入画”理论的发轫者之一,是中国画风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苏轼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掩没了他在绘画理论上的巨大成就,这与元代以后他在绘画界的全面影响不相对称。选择苏试该题画诗进行解析,在于其中所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主张,几乎成了宋代绘画理论的一次革命,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争议之多前所未有。因此,基于苏轼的总体艺术主张,结合后世对该诗的不同解读,剖析这一理论产生的深层文化背景,揭示其绘画理论之原义.当具有特殊意义。

  • 标签: 苏轼 以形写神 文人画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初,钱钟曾对胡适和周作人这两位倡导新文学的权威人物有所批评,并对文言与白话的关系发表过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他点名或不点名地批评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的作史方法和在文学革新上的某些理论、做法及学术的纰漏;批评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以“言志派”和“载道派”两种文学潮流的起伏消长来论证“五四”新文学的源头是明末的“公安派”的观点,属于对中国传统的文学术语的含义分辨不清并和西方文艺理论概念强行比附。在文言与白话的问题上提出“文言白话,骖骡比美,正未容轩轾”,“二者未必无由分而合之一境”。

  • 标签: 周作人 钱钟书 白话 文言 批评 胡适
  • 简介:学者的使命意识与学者的良知良能,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健康发展的前提,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光置身于书斋或屹立于十字街头,都不是最好的表现方式,必须因时、因事而异,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顺应时代潮流,为时所用,为国所利.

  • 标签: 学者 学术造诣 社会责任 使命意识 主流文化 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