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在评价广泛进行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可行性时,对二氧化碳渗漏到储存间隔以上地下水源的失误或意外事件的潜在件后果进行首次评估非常谨慎。为设计地下水脆测项日,需要二氧化碳介入到地下水系统的敏感性资料。进行实验室的间歇试验足为了探测二氧化碳对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典型含水层地下水质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在数小时或数天之内,可以增加许多阳离予的浓度。根据它们的浓度趋势,分辨出两种类型的阳离子:第一种类型的阳离子是Ca、Mg、Si、K、Sr、Mn、Ba、Co、B、Zn,这种类型的阳离了往间歇试验之前或者结束时可以快速增加下述的二氧化碳初始通量,并达到稳定浓度。第二种类型的阳离子是Fe、Al、Mo、U、V、As、Cr、Cs、Rb、Ni和Cu,这砦离子浓度在二氧化碳通量起点增加,但是,在多数的实例中都比以前的二氧化碳浓度低。白云石和方解石分解导致Ca、Mg、Mn、Ba和Sr的浓度大幅增高。在矿物质缓冲期间,由于PH值增加,阳离予释放速率呈线性降低。试验结果指出,碳酸盐矿物对地下水质变化起主要作用。地下水降解的潜征风险评价和监测策略应该主要针对这些快速起反应的矿物。而第二种阳离子移动的风险可能会自动缓解,因为PH值吲弹时,出现吸附现象。

  • 标签: 碳储存 二氧化碳-岩石-水的作用 碳酸盐分解 水污染 地下水临测
  • 简介:根据工程地质勘查结果和人类活动污水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对矾土联合工厂矿泥储存池地区地下水污染的大体规模和等级进行了评价,并且确定了地下水成分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所获取数据的总结研究制定了预先建立边界防渗透幕的自然保护综合措施;用排水井抽取由防渗透幕拦截的水;碳化矿泥水以降低pH值和把有害杂质转移到难溶化合物中,为了降低矿泥储存池地区渗透特性,也使用了淤填方法和储存矿泥充满的专门的方案。

  • 标签: 地下水污染 储存 矿泥 工厂 矾土 天然
  • 简介:1全球变暖,可持续发展和地质封存一千年伊始,行星地球颗面临着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在不远的将来,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作用之间的强烈冲突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人们对来自对环境造成的人为威胁的预警意识越来越增强,特别是在预见未来发达国家实施的成熟的废弃物标准方案时。起源于工业革命的现代经济体制是以煤、石油等提供的大量的相对廉价的能源为基础的。

  • 标签: 水-岩相互作用 封存 二氧化碳 地质 油气层 开采
  • 简介:2011年3月27—31日,由水环地调中心主办的“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交流研讨暨外协课题验收会议在天津成功召开。本着“总结、交流、提高”的原则,“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

  • 标签: 二氧化碳 示范工程 潜力评价 交流 储存 地质
  • 简介:C02QUALSTORE指南由DNV与行业伙伴协作开发,并由一系列国家管理者提供输入参数。本指南已在全球应用,采用了一种基于风险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项目和场地选择、描述和鉴定的方法。本文概述了C02QUALSTORE指南,并描述了如何利用本文件协助项目开发者在二氧化碳储存项目有效期限内通过项目管理的重大事件,以及按照相关法律和利益相关者的预期值进行验证。本指南包含的鉴定工作流程的主要目的,是协助操作者、政府当局、检验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确保储存场地符合简易、统一和成本有效要求的过程。本指南为基于风险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即根据前述风险评价获得监测计划和意外事故处理措施。

  • 标签: 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CCS)二氧化碳地质储存 技术鉴定 风险管理
  • 简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适当选择和实施二氧化碳(CO2)储存项目具有长期安全性。然而,CO2从地层泄漏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例如,在废弃井中注入的C02有可能泄漏进入上覆地下含水层。在CO2泄漏事件中,操作者应谨慎、快速地进行补救措施。迄今为止,CO2泄漏修复计划侧重于使用泄漏井的封堵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需要圈闭或去除含水层中泄漏的CO2。鉴于保护饮用水资源和满足相关许可证要求的重要性,本项研究对一系列假定泄漏情况的多种修复方案进行了分析。本文考虑了3种特定修复目标,即降低含水层中可移动CO2数量、降低含水层中CO2总量以及降低液相CO2浓度。首先,利用多相流模拟器TOUGH2评估控制地下水含水层中泄漏的CO2范围和形状的过程与参数;其次,通过系统模拟来鉴定控制CO2提取的多相流动过程与相特性,例如浮力诱导流、毛细管捕集以及CO2溶解和离溶作用。随后,对比了不同修复方案的效果,包括:(1)通过垂直和水平抽水井去除气相和液相CO2;(2)注入水以溶解气相CO2并增大毛细管捕集力;(3)结合多井注入与提取方案。基于本项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多种有关不同修复方案效果的结论。首先,如有必要,通过固定和/或提取可有效修复地下水含水层中泄漏的CO2;其次,对于未形成重力舌区域内的小范围CO2羽而言,通过处于CO2羽中部的单独垂直井在数年内可去除所有CO2。在形成大范围重力舌的情况下(在盖层下圈闭的薄层、大范围CO2羽),去除CO2羽水平井更加有效,虽然这可能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实际上,在这些情况下,注入水并快速固定和溶解CO2羽可在短期内生成更有效的圈闭。但最有效修复大范围CO2羽的方案包括结合连续和/或同时多井注入和抽取。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圈闭和修复大�

  • 标签: 地下水 修复 二氧化碳地质储存
  • 简介:在水力压裂施工中,压裂液的滤失性质直接影响压裂液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形成的水力裂缝几何尺寸和导流能力,故准确地测试施工过程中压裂液滤失情况对评价改造效果很重要。以大牛地某气井压裂为例,在二维裂缝扩展模型(PKN)下,利用该模型的净压力公式建立施工压力计算模型,计算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压力曲线,最后通过计算的施工压力曲线与实际施工压力曲线反演获取压裂液综合滤失系数。研究结果表明,该井施工中压裂液综合滤失系数为0.1mm/min0.5,利用该反演结果,采用统一压裂设计(UFD)方法优化主要的压裂施工参数,优化后,前置液量为490m3,施工排量为9m3/min。该方法反演效果较好,利用该方法可为判断压裂施工效果和优化施工参数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压裂 压裂液 施工压力曲线 PKN模型 反演 综合滤失系数
  • 简介:罗萨峰东侧是意大利阿尔卑斯山侧翼的最高峰(海拔高度2200~4500m)。险峻的冰川和冻土覆盖了大部分岩壁。自小冰期末以后(约1850年),悬冰川和永久积雪原出现了持续后退。最近几十年,罗萨峰东侧的冰盖快速而剧烈地缩小,使一部分冰川已经完全消失。观测到了新的边坡不稳定、重力作用导致块体移动的脱离带发育、岩崩和泥石流活动增多。本研究是以多学科调查为基础,结果表明,大部分岩崩脱离带和泥石流位于近期表层冰消融的地区。另外,大部分脱离带位于冻土带,特别是位于大部分靠近模拟和评估的局部冻土分布区的下边界。随着大气变暖乃至这种变暖情况及其相关变化持续增加,罗萨峰东侧边坡的不稳定性将很可能成为严重的灾害源。

  • 标签: 边坡稳定性 冻土退化 冰川 地质条件 岩壁 高山
  • 简介:利用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对在2003至2010年问获取的23幅ENVISAT合成孔径雷达(SAR)图进行处理,以调查墨西哥莫雷利亚市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模式。这些沉降区以地下水超采导致的集中圆形模式(例如格兰德河曲流区域;最大变形为7-8cm/yr)分布,或者以沿东北.西南或东一西向以及与主要断层平行方向延伸的模式分布(例如LaColina、LaPaloma和CentralCamionera断层;最大变形为4-5cm/yr)。在一些主要正断层上盘区也测量出较高的沉降速率,而在这些断层上盘区出露的第四系可压缩沉积层序厚度最大。横跨主要断层鉴别出明显的沉降速率差异,这表明这些断层起到地下水水平运动的阻挡层的作用。沉降速率与可压缩沉积层总厚度之间显示弱正相关性,而与抽水速率或静水位变化之间无任何相关性。利用常规InSAR对地面变形进行的延时分析揭示了LaColina断层和格兰德河曲流区北部地面沉降随时间的变化。对于格兰德河曲流区,InSAR测量的横剖面和三维视图以及沉降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沉降速率自2005年以来开始增大;这与PradosVerdesII井的再次下套管有关,因为该井井位处于最大沉降区中部。

  • 标签: 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测量InSAR永久散射体沉降构造地质地下水GPS莫雷利亚市墨西哥
  • 简介:国外F气田地层渗透率相差几个数量级,产能试井前清井效率明显受地层渗透率影响。12层产能试井结果表明,不合理的清井制度会导致产能方程系数B为负值,而指数N大于或约等于1,导致计算无阻流量误差较大。多层合试情况下,层间非均质差异也会对产能试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总表皮和渗透率的交会图可以评价污染表皮对射孔参数的敏感性,引入单位无阻流量的概念,并制作其与渗透率的交会图可以定性评价中高渗层的改造潜力。此研究分析,对合理制定产能试井制度和优选射孔方案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渗透率 污染表皮 清井制度 产能方程系数 多层合试
  • 简介:针对川西侏罗系气藏低效老井,研发了以保护原产层选层压裂为特色的老井综合治理工艺技术;针对开发新井开展了以一次性不动管柱多层分层压裂为核心的储层改造工艺技术;为实现多层系气藏高效采气需要,开发应用了以井筒除障为特色的多层系气藏合层采气工艺技术,解决了川西交替叠置型多层系气藏开发效益低和提高采收率难度大等问题。

  • 标签: 川西多层系气藏 多层分压 选层压裂 井筒除障 合层采气
  • 简介:新疆油田K21井三工河组于2013年获得油气勘探突破。但由于生产初期,射孔投产的两个小层在流体性质、物性方面的差异,产生了两小层是否属于同一个油藏、大规模改造后为何长期低产以及有无进一步增产的潜力等问题。通过对该井测试、试采资料的综合应用,在客观分析地层流体、压力系统、储层参数的基础上,较为完满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 标签: 数据 勘探 应用 试采
  • 简介:基于达西线性渗流的常规试井解释模型及产量递减分析模型不再适用于具有非线性渗流特征的致密气藏,采用视渗透率的方法,建立了一种综合考虑储层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梯度以及滑脱效应的压裂水平井3D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利用混合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了非线性渗流条件下压裂水平井的试井理论曲线及产量递减Blasingame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应力敏感及启动压力梯度会“抬升”试井理论曲线,“降低”产量递减曲线,减小压力扩散速度,延缓外边界响应的时间。滑脱效应会小幅度“降低”试井理论曲线,“抬升”产量递减曲线,但其影响程度比较小。利用所建立的非线性渗流模型对苏里格气田压裂水平井试井测试资料进行试井解释,对生产数据进行产量递减分析,将两者解释得到的储层参数及裂缝参数进行对比校正,并通过模型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对比,证实新方法可靠实用,能降低解释的多解性,比常规方法更先进,可用于存在非线性渗流特征的致密气藏储层动态评价。

  • 标签: 致密气 试井 水平井 应力敏感 启动压力梯度 滑脱效应
  • 简介:众所周知,由于所涉及的场地范丽和时间尺度,用实验室或模拟实验预测人为建造的二氧化碳地储存场地的长期效应和稳定性是很难的。而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信息源是天然场地,这个天然场地的深度巨大,产生的二氧化碳或许在多孔储集层被捕集或许向地表泄漏。在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场地设计的范围内,这些储存场地被视为地质时间跨度上形成的二氧化碳“天然模拟场地”。这些场地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i)了解为什么一些储集层渗漏而另一些储层却不渗漏;ii)了解即将渗入到近地表环境的22氧化碳的可能影响:iii)利用泄漏场地来开发,测试和优化各种监测技术。本文总结了在欧共体资助的项目(地质环境中用于二氧化碳储存的天然模拟)执行期间,在意大利中部取得的许多近地表气体地球化学的成果。这些包括二氧化碳储集层渗漏(Latem)和非泄漏(Sesta)对比、为描述迁移路径而进行的土壤气体详细调查、为研究二氧化碳浓度的瞬时变化而建立的地球化学连续监测站、包括在浅层注入混合气体在内的野外试验,根据不同气体的化学-物理-生物学特性,描述迁移路径并且推测各种气体性质。上述资料为22氧化碳的选址、风险评价、监测技术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如果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成为可以接受的并且被广泛应用的技术,那么,进行上述工作对于二氧化碳地质存储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土壤气体调查 地球化学监测站 注入试验 渗漏-非渗漏天然二氧化碳储集层
  • 简介:用跨孔以及地面-井下电阻率层析成像(ERT)、监测深度约650米咸水含水层中二氧化碳(CO2)迁移的可行性调查在Ketzin(德国)附近的CO2SINK实验场地进行。永久性的垂直电阻率排列(VERA)由45根电极组成(15根在注入井Ketzin201内,两口观测井Ktzi200和Ktzi202内各15根),成功地放置在约590-740米(电极距约10米)深度范围的绝缘套管上。该Ketzin的三口井排列成垂直三角形,孔间距50和100米。第一个合成模拟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注入引起大约200%的电阻率增加(与大部分二氧化碳50%的饱和度相对应),这同实验室的研究比较一致。场地资料的有限差分反演在井孔之间提供了与储层模拟研究一致的电阻率三维分布。为了扩大跨孔测量提供的有限观测面积,另外布置了地面-井下测量。从地面到井下的电阻率实验推导出一个东南-西北方向的主要二氧化碳的迁移。第一个跨孔时延成果指出,Ketzin电极排列设置的分辨率和覆盖范围足以解决期望的关于该电极排列在特征长度尺寸上的电阻率变化。有可能测量到大的电阻率变化,但是,在当前的地质情况下,用垂直电阻率排列还不能解决二氧化碳羽状流的详细资料。

  • 标签: 电阻率层析成像(ERT) 地电监测 二氧化碳储存 野外数据 埋设电报
  • 简介:地质储存是一种能够减少大气中人为二氧化碳(CO2)排放、技术上可行且可直接投入使用的方法。在众多二氧化碳储存方案中,都是使二氧化碳溶解于地层水并将其储存于深部含水层中。含水层储存溶解的二氧化碳的最大能力,就是含水层中饱和二氧化碳总量与当前总无机碳之差,并取决于压力、温度和地层水的盐度。假设在非活性含水层环境下,基于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离子的浓度,通过能源工业收集的地层水的标准化学分析计算当前碳总量。在实验室环境中开展原位地层水分析时,利用地球化学形态模型计算从水样中释放的溶解气体。为了阐明氧化碳溶解度随水盐度增加而降低,利用纯水中饱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经验关系式计算地层水中的最大二氧化碳含量。通过考虑溶解的二氧化碳对地层水密度、含水层厚度和孔隙度的影响,评估地层水中储存二氧化碳的最大能力,以计算含水层孔隙空间的水容量及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容量。这种用于评估含水层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的最大储存能力的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加拿大西部阿尔伯塔盆地的Viking含水层。仅考虑注入高粘度二氧化碳液体的区域,经评估,Viking含水层地层水中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约为100Gt。随后的简单评估表明,在阿尔伯塔盆地深度超过1,000m的地层水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约为4,000Gt。该结果同样表明:当含水层地层水中总无机碳(TIC)与饱和二氧化碳溶解度相比非常低时,利用地球化学模型对原位地层水进行分析是不合理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甚全可能会忽略当前的总无机碳。

  • 标签: 二氧化碳 溶解度 储存 能力 (容量)含水层 地层水
  • 简介:在艾伯塔(加拿大)省超重油田的开采比在开采一般石油的情况下需要更加精细地加工原料和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伴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会很大,因此,要寻找减少排放量的方法。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地下储存同增加能源利刚效率、利用可再生和替代能源一样是最有前景的方案。

  • 标签: 二氧化碳排放量 地下储存 开采 石油 捕获 试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