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内镜微创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AOSO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76例,均采取经内镜逆胰胆管造影术微创介入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8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8例,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内镜微创介入术治疗后均治愈,其中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OSC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行胰胆管造影术微创介入治疗的效果较好,同时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

  • 标签: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感染性休克 微创介入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并提出相关管理措施。方法在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中识别、分析和确定血液检测过程每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并在科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形成明确指令加强管理。结果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加强检验人员的培训是全面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结论检验科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控制,从而保证临床检验的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检验科 质量管理 加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康复方法在社区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患者12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发病的时间自然顺序,取奇数顺序60个病例为观察组,年龄(61.5±4.2)岁,同时取偶数顺序60个病例为对照组,年龄(60.9±3.7)岁,观察组给予中医康复方法和常规康复相结合,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1个月后,对比肩关节疼痛积分和FMA运动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积分差值均数分别为(2.1±0.4)和(0.7±0.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FMA运动积分差值均数分别为(7.9±1.1)和(3.2±0.4)(P<0.05)。结论中医康复方法在卒中偏瘫后肩痛的社区康复是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康复方法 卒中 肩痛 社区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分隔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分隔结核性胸膜炎8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微管留置术联合波尼松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胸腔穿刺抽取积液,对比两组患者的胸穿次数、胸膜厚度、胸液吸收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胸穿次数、胸膜厚度以及胸液吸收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2.5%,P<0.05。结果对于分隔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使用胃管留置术联合泼尼松治疗,能够减少胸穿次数,缩短胸液吸收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分隔结核性胸膜炎 微管留置术 泼尼松 胸腔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DTA-K2抗凝血对30余项生化项目检验结果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及其校正。方法对同时抽取的50例EDTA-K2抗凝血标本与血清标本在AU2700生化分析仪进行TBIL、DBIL、SP、A、ALT、AST、TBA、ALP、MAO、ADA、BU、Cr、UA、P、Mg、GLU、TC、TG、HDL-C、LDL-C、APOA1、APOB、IMA、CK、CK-MB、LDH、α-HBDA、CRP、ASO、RF、AMS、IgG、IgM、IgA、C3、C4等项目测定,对大部分生化项目进行直线回归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两组标本生化项目中除DBIL、Mg、ASO、RF、ALP、I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项目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良好(r2>0.80)的生化项目有TBIL、BU、Cr、P、GLU、TC、TG、HDL-C、LDL-C、APOA1、APOB、CK、CK-MB、α-HBDA、CRP、ASO、AMS、IgG、IgM、IgA、C3、C4。结论在血清标本不足时或血清标本存在溶血时,可用多余的血常规标本(EDTA-K2抗凝血)经离心后,替代血清标本用于(除TBIL、LDH、α-HBDA、P、Mg、UA、ASO、RF、ALP、IMA外)生化项目的检测,且结果可用于临床分析。

  • 标签: EDTA-K2 生化检验 AU2700生化分析仪 直线回归 相关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4年1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参与临床医学检验病患200例,根据病患入院时间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采用行临床血液学检验99例,临床化学100例,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96例,微生物学检验41例,制定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并严格实施;对照组采用行临床血液学检验100例,临床化学95例,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91例,微生物学检验48例,实施常规检查。结果实验组临床检验准确率是97.9%,对照组的检验准确率为90.9%,在满意度调查中,实验组的满意度达到98.3%,对照组则为91.7%,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消除纠纷起到了较大的帮助。

  • 标签: 医学检验 质量控制 问题 解决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更能有效防止针管不通畅的苄星青霉素肌注方法,从而为更好地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从医院近几年来的病人中把需要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病人随机均匀的抽调出100例,再把这100例病人均匀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病人5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症方面均无很大差异,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减少了误差。实验组采用最新改进的注射方法,即苄星青霉素用0.9%生理盐水4.5ml充分振荡溶解后用5ml注射器抽取适宜剂量的药物,对所需注射部位用酒精消毒后,注射器排尽空气后,进针迅速,在回抽没有见到回血后立刻推进注射器内的药物,以减少疼痛。对照组采用以往沿用的肌注方法,不做任何改善,对两组病人注射结束后的针管堵塞情况和病人的疼痛强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针管堵塞也少于对照组,且根据病人反映疼痛感较之前传统的肌注方法轻微。结论改良后的肌注方法可有效的避免针管堵塞并且减少病人的疼痛感,优化之后的方法确实可以推行。

  • 标签: 苄星青霉素 肌注 防止针管堵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前两种饮食控制方法对肠道清洁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资料,均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依据饮食控制方式进行分组,A组于检查前1d饮食控制,B组则于检查前3d饮食控制,均于检查前一晚8点禁食,对两组患者肠道清洁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A组与B组肠道清洁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满意度分别为97.14%、82.86%,P<0.05。结论在结肠镜检查前加强饮食控制具有必要性,而选择提前1d饮食控制即可,不会影响肠道清洁效果,利于促使患者配合检查,值得推广。

  • 标签: 结肠镜 饮食控制方法 肠道清洁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肠癌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及临床优势。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1日~2017年2月28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结肠癌患者,将56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28例/组。实施结肠癌根治术(对照组),采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观察组)。对比两组结肠癌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中淋巴结切除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结肠癌患者的术中出血量(120.68±15.73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1.74±5.62h)、拔管时间(8.06±1.17d)、进食时间(4.27±1.08d)、住院时间(9.01±1.27d)五项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平均淋巴结(26.21±2.15枚)、阳性转移淋巴结(18.46±1.52枚)、左半结肠淋巴结(8.23±1.69枚)、右半结肠淋巴结(8.74±1.35枚)四项淋巴结切除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且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更轻(P<0.05)。结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患者的效果优越。

  • 标签: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 结肠癌 手术方法 临床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对神经源性偏头痛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将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78神经源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4.87%,较对照组的79.49%更高,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达97.44%,较对照组的82.05%更高,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结合心理护理、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等措施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神经源性偏头痛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具临床推广之价值。

  • 标签: 神经源性偏头痛 综合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正骨方法联合三维骨外固定架应用于骨外科中的价值。方法所选的96例骨外科患者入院施治时间为2015年8月~2016年8月,随机分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实验组则采用中医正骨方法联合三维骨外固定架治疗,统计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等。结果经对比分析后,发现实验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皆比对照组明显较少,而实验组的总疗效为95.83%,明显比对照组的81.25%高,两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骨外科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医正骨方法联合三维骨外固定架方法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优先推荐。

  • 标签: 中医正骨方法 三维骨外固定架 骨外科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超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行下肢骨科术超高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接受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接受腰硬联合麻醉,观察两组术后肺部影响情况及认知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增加、发热、痰培养阳性、咳脓性痰、临床诊断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3.51%、18.91%、10.81%、18.91%、8.1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d、术后7d认知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硬膜外麻醉,超高龄下肢骨科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下肢骨科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髓芯减压多孔钽棒植入术和髓芯减压同种异体骨支撑骨笼协同自体骨植入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和80.77%,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2164,P<0.05)。结论髓芯减压多孔钽棒植入术和髓芯减压同种异体骨支撑骨笼协同自体骨植入术治疗均有一定程度的疗效,两种方法比较,后者疗效更高,值得优先选用。

  • 标签: 两种不同方法 早期股骨头坏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采用程序化护理配合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实施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92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程序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中运用采用程序化护理配合方法治疗,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 标签: 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程序化护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列腺增生症伴膀胱结石患者施行微创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前列腺增生症伴膀胱结石患者58例,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两组。予以传统治疗的29例患者为参照组,予以微创治疗的29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100%)同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5.9%)进行比对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研究组患者的IPSS评分(9.1±2.0)分同参照组(18.2±2.1)分比对明显较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症伴膀胱结石患者予以微创治疗,效果理想,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伴膀胱结石 微创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糖尿病治疗中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的应用效果。将2015年3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方式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注入胰岛素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并对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泵持续注入胰岛素的方式应用效果较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糖尿病 胰岛素 不同给药方法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利用氢化物发生—等离子发射光谱仪联用测定食盐中的痕量砷的方法方法通过对关键试验条件和影响因素的观察和分析,探索和建立利用氢化物发生——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用测定食盐中痕量砷的方法。结果通过对不同食盐样品实际检测表明,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0.3μg/L,RSD小于2%,平均回收率为99.5%~100.5%结论该方法具有准确、灵敏、快速、简便,能够有效避免食盐的基体干扰,可以适用于各类食盐样品的实际测定工作。

  • 标签: 氢化物发生&mdash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食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常见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中毒性脑病患者划入观察组,中毒性脊髓病患者划入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1例,对照组21例,均接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有13例出现了弥漫性脑水肿为主,8例出现全脑症状以及颅内高压,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呕吐、躁动,有3例出现精神萎靡与意识障碍,7例患者合并抽搐、双瞳缩小、血压升高、脉搏呼吸减缓以及眼球张力上升等症状,5例出现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3例出现脑疝、脑局灶性损害。对照组患者18例脊髓侧索损伤,16例表现出双侧下肢锥体束征,6例痉挛性截瘫,3例尿潴留、尿失禁。结论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治疗要从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激素治疗等方面入手,同时强化护理配合,才能挽救患者生命,减轻神经毒害。

  • 标签: 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 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抽签的方法将120例大脑中动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45天后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头痛呕吐的频率次数、精神意识障碍的发作次数以及癫痫的发作次数、是否有脑积水。结果组间治疗后大脑中动脉患者的上述临床表现比较,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67%优于对照组73.82%,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与对照组5.63%比较,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够通过微创性及降低术中血环栓塞时间的发生率从而明显降低脑内出血、头痛呕吐、精神意识障碍以及癫痫的发生频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继续探究讨论。

  • 标签: 血管内介入治疗 大脑中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机与传统紫外线对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效果。方法将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机与传统紫外线消毒分成两组,每组试验2次,分别于消毒后术前和和术后30min、60min、90min、120min做标准5点采样,置37℃温箱内培养48h后计算细菌菌落数,比较两组细菌培养结果。结果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机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使空气中的菌落总数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紫外线消毒组在术前无人员流动的情况下,菌落总数符合要求,随着时间延长,菌落总数量持续增加。结论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机消毒效果优于紫外线消毒。

  • 标签: 空气消毒 静电吸附式消毒机 紫外线 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