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下实施血安定急性超容血液稀释对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心肺功能正常的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5例。I组输入血安定15毫升/公斤、Ⅱ组输入血安定20毫升/公斤,均于30分钟内输完,连续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SONOCLOT分析仪监测Ⅱ组ACT、凝血速率和达峰时间。结果:经Student''''st-检验,两组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分别较血液稀释前下降有明显差异(P<0.05),舒张压,中心静脉压稀释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上术指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Ⅱ的ACT、凝血速率,达峰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内血红蛋白、血球压积超容稀释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急性超容血液稀释后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下降,可能与血液稀释的血液阻力下降和椎管内阻滞后的相对循环容量不足有关,椎管内阻滞有助于患者循环系统对高容量负荷的耐受功能,轻度急性超容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急性超容血液稀释 腰麻-硬膜外阻滞 联合阻滞 血流动力学 凝血功能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超前镇痛及预防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n=20)。两组均采用两泊酚、舒芬太尼复合全身麻醉。术前,P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2ml(40mg)。N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1)、拔除气管导管前(停药10min,T2),拨管时(T3)、拔管后10min(T4)各时间点.两组的评价动脉压(MAP)、心率(HR)、氧饱和度(SpO2)及躁动评分(Rs)、镇静评分(Rss)和舒芬太尼用量。结果:N组:T2~T4各点MAP、HR较P组显著升高,部分时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P组RS评分显著低于N组,而RSS评分显著高于N组,舒芬太尼的用量少于N组。结论:帕瑞昔布钠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可产生明显的超前镇痛作用,减少术中舒芬太尼的用照,并可预防苏醒期躁动发生。

  • 标签: 帕瑞昔布钠 舒芬太尼 超前镇痛 苏醒期躁动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罗派卡因分别伍用芬太尼和吗啡对上腹部手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方法:41例择期上腹部手术。随机分为RM组和RF组,接受PCEA治疗。RM组为0.2%的罗派卡因加吗啡50μg/ml,RF组为0.2%罗派卡因加芬太尼5μg/ml.每次启动PCA泵给药6ml。结果:RM组和RF组均可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安静时RM组的VAS评分波动于27~38mm之间,RF组为28-39mm,活动时RM组的VAS为38~56mm之间。RF组兔36-58mm之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F组罗哌卡因的用量显著大于RM组(P〈0.01),RF组与RM组出现单侧或双下肢麻木的比例为5:1,恶心,呕吐、瘙痒.镇静评分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无一例呼吸抑制出现。结论:0.2%的罗哌卡因加小剂量吗啡或芬太尼对上腹都手术后PCEA的效果相当,RM组可明显减少罗哌卡因的用药量。

  • 标签: 罗哌卡因 硬膜外 镇痛 病人控制 吗啡 芬太尼
  • 简介: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局麻药加入新斯的明的术后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择期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均采用单次腰麻:A组腰麻药为0.75%重比重布比卡因15mg;B组0.75%重比重布比卡因15mg中+新斯的明0.2mg;C组0.75%重比重布比卡因15mg中+新斯的明0.2mg+东莨菪碱0.Img。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C组术后完全无痛时间和持续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1);B组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率高,C组仅l例恶心呕吐。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新斯的明的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持续镇痛时间长,加用东莨菪碱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显着减少。

  • 标签: 蛛网膜下腔 新斯的明 局部麻醉 麻醉药物 术后镇痛 东莨菪碱
  • 简介:胸科剖胸手术具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应激反应强烈和术后疼痛明显等特点,因此需要良好的术后镇痛以抑制机体应激反应,稳定呼吸、循环功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剖胸手术后镇痛采用芬太尼复合液经皮下病人自控镇痛(PCSA)和经硬膜外腔病人自控镇痛(PCEA)两种方法,今将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以提供临床参考。

  • 标签: 皮下 硬膜外腔 芬太尼 剖胸手术 术后镇痛 镇痛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ASAⅠ-Ⅱ级择期会阴、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Ⅰ、Ⅱ二组,每组15例。蛛网膜下腔用药于组工为单纯布比卡因7.5mg;组Ⅱ为布比卡因7.5mg+芬太尼25μg。测定二组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达到最高平面所需的时间、持续时间、平面消退至L2的时间;运动阻滞程度达到BromageⅠ°、Ⅱ°和Ⅲ°所需的时间、持续时间。结果:二组间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达到最高平面所需的时间、运动阻滞所需的时间和持续时间无显着性差异;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消退至L2时间,组Ⅱ比组Ⅰ显着性延长(P<0.05)。结论:布比卡因7.5mg复合芬太尼25μg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感觉阻滞时间明显延长,但无运动阻滞延长,利于病人早期活动和加速恢复。

  • 标签: 布比卡因 芬太尼 蛛网膜下腔 阻滞麻醉 麻醉效果 感觉阻滞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芬太尼分别伍用咪达唑仑或氟哌利多辅助椎管内麻醉的镇静效果。方法:40例ASAI~Ⅱ级的择期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年龄20~60岁,拟行硬膜外麻醉10例,硬膜外腰麻联合麻醉30例,入室后随分为两组,每组20例,硬膜外穿刺均采用L2-3间隙,于麻醉平面稳定后,A组静注咪达仑0.05mg/kg和芬太尼2ug/kg;B组静注氟哌利多0.05mg/kg和芬太尼2ug/kg,于注药后1、15、30、45和60min参照Ramsay改良分级法(Berggren方法)分别进行镇静程度分级。同时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及深度,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注药后1minA组19例达I级,B组仅6例达I级,注药后45min两组镇静程度基本相同,注药后60minA组7例达Ⅱ级,B组仍有12例达Ⅱ级,A组给药后血压脉率与给药前无明显变化(P>0.05),B组血压较注药前有明显下降(P<0.05),脉率变化不大(P>0.05),术中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维持在安全范围。结论:咪达唑仑伍用芬太尼较氟芬太尼较氟芬合剂具有起效迅速,镇静效果好,持续时间短,无蓄积的优点,且对心血管抑制较轻。

  • 标签: 咪达唑仑 氟哌利多 芬太尼 辅助椎管内麻醉 镇静效果 硬膜外麻醉
  • 简介:目的:观察腰神经通道卡压综合征病人接受硬膜外阻滞后肢端温度的变化及局麻药的作用时效。方法:58例腰神经通道卡压综合征病人接受硬膜外阻滞前及后的肢端温度变化并测定阻滞时效;并与随机50例其它手术硬膜外阻滞病人进行比较。结果:阻滞后患侧的皮温明显低于健侧(P<0.01),患侧局麻药的显效时间明显慢于健侧(P<0.01)。与其它手术硬膜外阻滞病人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椎管内的骨性或纤维性改变,可卡压神经根,导致神经根缺血、变性、纤维化和血管弹性差等病理改变,由此可使卡压部位对局麻药的吸收和弥散速度减慢。

  • 标签: 腰神经通道卡压综合征 硬膜外阻滞 治疗 肢端温度 时效 局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