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标本中ER、PR、Her-2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乳腺癌患者手术标本中ER、PR,Her-2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ER、PR、Her-2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2%、61.4%、18.6%.ER表达与PR呈正相关,Her-2表达与ER及PR呈负相关.Her-2的阳性表达与ER、PR共同表达亦呈负相关.ER、PR、Her-2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结论Her-2及ER、PR联合检测可更好地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提高对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 标签: 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表达 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IF-1α蛋白在48例胰腺癌组织和5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HIF-1α蛋白在48例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1%(25/48),而在5例正常胰腺组织中均未见表达,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表达与肿瘤体积(P=0.015)及TNM分期呈正相关(P=0.021),与预后呈负相关(10.4%vs4.0%,P=0.027);而与胰腺癌的部位、病理分级等无关(P〉0.05)。结论:HIF-1α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胰腺癌预后的有用指标。

  • 标签: 胰腺癌 缺氧诱导因子-1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nm23-H1基因表达与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52例病理确诊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石蜡标本中nm23-H1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55.8%(29/52)呈nm23-H1阳性表达,阳性产物主要位于细胞浆内。nm23-H1基因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但与颈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在不伴淋巴结转移的nm23-H1阳性率为66.7%(22/33),明显高于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36.8%(7/19),(P<0.05)。结论:nm23-H1基因在抑制口腔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可能是预测口腔癌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意义的一项生物学指标。

  • 标签: NM23-H1基因 口腔癌 颈淋巴结转移 基因表达
  • 简介:背景与目的:脑干是生命中枢,手术中常因损伤脑干而发生死亡或长期昏迷,完善手术中的监护,在尽可能切除肿瘤的同时及时察觉脑干的反应以避免损伤正常脑干组织,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脑干及其附近手术中很好的监测方法之一,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防止术中神经功能损伤、降低并发症及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目的就是检测脑干及与相应颅神经功能受损伤时较敏感的电生理指标,为后颅窝肿瘤手术提供精确、准确和安全的术中监测手段。方法:对30例后颅窝肿瘤病人。用同一进口监护仪于手术前、术中及术后分别进行BAEP连续实时监护,测定手术操作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后颅窝肿瘤手术操作均可以引起BAEP改变,BAEP的Ⅰ、Ⅲ、Ⅴ波潜伏期(PL),Ⅰ~Ⅴ、Ⅲ~Ⅴ峰间潜伏期(IPL)的明显延长(P<0.01)、Ⅴ波波幅明显降低(P<0.01),其中BAEP的Ⅴ波潜伏期及波幅改变最为显著。结论:BAEP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是术中敏感的电生理指标,对其进行监护,可为手术中及手术后避免神经功能损伤提供客观指标,降低手术伤残率,减少或避免病人手术后神经功能损伤。

  • 标签: 后颅窝肿瘤 手术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术中监护
  • 简介:离子通道在各种生理功能(如兴奋性、肌肉收缩和激素分泌)中起关键作用;而瞬时受体阳离子通道亚家族V成员6(transientreceptorpotentialcationchannel,subfamilyVmember6,TRPV6)为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transientreceptorpotential,TRP)的亚家族成员之一,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高选择性的Ca~(2+)跨膜转运通道,主要负责Ca~(2+)由细胞外向细胞内的主动跨膜转运,在机体内参与多种病理生理活动的调节,本文从其蛋白分子构成、生理特性、相关调控因素及其与大肠癌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TRPV6在大肠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 标签: 钙离子通道 大肠癌 TRPV6
  • 简介:目的研究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BT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BTCC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P27及VEGF的表达。结果(1)1727自主要在细胞的细胞核中表达,其在BTC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0%,在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随肿瘤病理分级与临床分期升高而降低。(2)VEGF主要在肿瘤细胞膜和胞质中表达,其在BTC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7%,在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随肿瘤病理分级与临床期的升高而增高。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27的明显下调以及VEGF的明显上调可能与膀胱移行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检测二者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

  • 标签: 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膀胱移行细胞癌 蛋白表达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了解环氧化酶-2(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癌旁组织COX-2和MMP-2的表达采用SP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COX-2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为81.7%(49/60)和73.3%(44/60),20例癌旁正常滤泡上皮COX-2和MMP-2阳性表达率为5.0%(1/20)和25.0%(5/20),两者阳性表达率均以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为高(P<0.01)。COX-2和MMP-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P<0.01)。COX-2阳性表达强度与MMP-2的阳性表达强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COX-2和M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密切相关,两者的高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提示COX-2和MMP-2可作为临床诊断的指标和化学治疗的靶点。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COX-2 MMP-2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环氧化酶-2 基因表达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宫颈癌中ATF4与RPL4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特点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组织中ATF4与RPL41的表达情况,并且分析两者与宫颈癌的关系及其意义。结果:ATF4、RPL41在宫颈癌与宫颈正常组织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F4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P〈0.05)。RPL41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二者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有相关性(r=-0.254,P〈0.05)。结论:ATF4与RPL41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局部侵袭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ATF4 RPL41 宫颈癌 发生发展 局部侵袭
  • 简介:目的分析进展期近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为进展期近端胃癌的胃切除范围以及是否需要联合切脾提供临床病理学依据。方法选择1989年1月—2010年10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进展期近端胃癌87例,记录每例患者的淋巴结数目和大小,计算淋巴结总数和平均值,计算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以及No.1~16淋巴结转移率。结果87例手术标本共检出淋巴结4828枚(30—157枚),平均(55.49±20.19)枚/例。其中≤5mm的淋巴结占80.39%(3881/4828)。87例中71例有淋巴结转移。有癌转移的淋巴结中,≤5mm的淋巴结占61.22%(562/918)。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81.61%,No.1~4和No.7~9淋巴结转移率较高(40.22%-79.31%),而No.12~15淋巴结转移率极低(0—2.30%),No.16淋巴结转移率为14.94%;No.5和No.6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1.84%和14.94%,No.10和No.11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48%和19.54%。结论了解进展期近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有助于指导淋巴结切除术,因为切除No.5~6和No.10~11淋巴结的需要,进展期近端胃癌宜行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

  • 标签: 进展期近端胃癌 淋巴结转移规律 淋巴结数目 淋巴结大小 胃周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77例乳腺病变组织进行CD44v6蛋白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形态学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12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D44v6蛋白表达均为阴性;65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v6表达阳性率为64.6%(42/65);在腋淋巴结阳性、阴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00%、25.8%(P〈0.05);组织学分级中Ⅰ、Ⅱ、Ⅲ级表达率分别为9.1%、61.8%、100%(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D44v6蛋白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D44v6蛋白可作为乳腺肿瘤恶性转化、转移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 标签: 乳腺癌 CD44V6 免疫组化 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ras及rab作用因子1(RIN1)蛋白在卵巢癌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定位,并探讨其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法检测RIN1蛋白在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及卵巢癌细胞株OVCAR3、SKOV3和HO8910中的表达水平及定位;检测其在17例卵巢正常组织和91例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卵巢癌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RIN1蛋白在卵巢癌细胞OVCAR3、SKOV3和HO8910中的相对表达量(0.3641±0.0614、0.6454±0.0835和0.7925±0.1491)高于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0.0679±0.0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要分布于卵巢癌细胞胞浆中。RIN1蛋白在37例良性卵巢肿瘤、10例交界性卵巢肿瘤及44例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456±0.1870、0.5587±0.2138和0.7236±0.2232,均高于其在17例卵巢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1284±0.0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RIN1蛋白的表达随卵巢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RIN1蛋白表达随卵巢癌手术、病理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的演进而增加。结论RIN1蛋白在卵巢癌细胞中高表达且定位于胞浆中;RIN1蛋白高表达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可作为卵巢癌早期诊断的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并有望成为卵巢癌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ras及rab作用因子1 卵巢肿瘤 免疫印迹法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C-erbB--2和P53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和意义及二者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回顾性研究了70例上皮性卵巢癌石蜡切片中这两个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对病人进行了生存期随访。结果:(1)70例上皮性卵巢癌中P53表达的阳性率为34.3%,P53在浆液性卵巢癌及粘液性卵巢癌间表达差异显著(P<0-05)。(2)cerbB--2阳性率为31.47%。阳性细胞在癌体局部具有“团块状”的特点。Ⅲ、1v期上皮性卵巢癌较1、l期显著为高(P<0.05)。(3)C--erbB--2和P53表达问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4)KaplanMeier法研究表明,CerbB--2阳性患者生存期缩短(P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P53表达 阳性率 患者 生存期 C-ERBB-2
  • 简介:目的:研究共刺激分子B7-H1和抑癌基因PTEN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并探讨B7-H1和PTEN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结肠癌组织、20例腺瘤性息肉组织、28例慢性炎症组织中B7-H1和PTEN的表达情况,并对其表达水平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7-H1分子在结肠癌组织、腺瘤性息肉及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2.6%(38/46)、20.0%(4/20)、21.4%(6/28)。其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癌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未见相关(P〉0.05)。PTEN分子在结肠癌组织中、腺瘤性息肉及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4.3%(25/46)、75.0%(15/20)、78.6%(22/28),其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无关(P〉0.05),而与癌症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B7-H1和PTEN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未见负相关性,但临床数据提示二者的表达率呈相反趋势。结论:B7-H1高表达、PTEN低表达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作为抗肿瘤治疗的有效新靶点。

  • 标签: B7-H1 PTEN 结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术后监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l25、CA19-9、AFP)预测结肠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监测162例结肠癌患者行根治术后血清CEA、CA125、CA19-9、AFP水平.结合其临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2例行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中,56例(34.6%)术后复发或转移,其中术后局部复发12例(7.41%),腹腔复发包括腹腔淋巴结转移13例(8.02%),术后远隔脏器转移31例(19.13%).复发或转移组CEA阳性率为76.8%,高于无复发组4.7%(P<0.05);复发或转移组CA19-9阳性率为60.7%,高于无复发组15.1%(P<0.05);复发或转移组CA125阳性率(39.3%)、AFP阳性率(14.3%),与无复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检测CEA水平预测结肠癌复发或转移的敏感性为76.8%,特异性为95.3%;CA19-9敏感性为60.7%,特异性为84.9%;CA125、AFP的敏感性相对较低.联合检测CEA和CA19-9,结肠癌术后局部复发阳性率为16.7%,术后腹腔复发阳性率为53.8%,术后远隔脏器转移阳性率为80.6%:联合检测两个指标对预测结肠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敏感性为60.7%,特异性为96.5%.结论术后血清CEA、CA19-9水平与结肠癌术后复发或转移关系密切,联合检测血清CEA、CA19-9可预测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或转移,检测CA125、AFP水平对预测结肠癌术后复发或转移意义不大.

  • 标签: 结肠肿瘤 转移 复发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CA19-9 糖类抗原CA125
  • 简介:目的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液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4例肺癌患者外周血CD123+、CD11c+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并与28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肺癌患者CD123+DC的绝对数和比值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1c+DC的绝对数和比值均显著下降(P均〈0.05)。两组的B淋巴细胞绝对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癌患者外周血T、Th、Ts、NK细胞的绝对数均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液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普遍发生改变,肺癌患者外周血T、Th、Ts、NK细胞数值下降的同时CD11c+DC数值也下降,对其进行检测可为肺癌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肺肿瘤 树突状细胞 淋巴细胞 检测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染色体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25例肝细胞癌染色体DNA异常情况,并与临床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25例肝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染色体DNA拷贝数的扩增或缺失,较为常见的染色体DNA异常是+1q(72%)、+1p(64%)、+2q(、48%)、+2p(48%)、+5q(48%)、+Xq(48%)、+7q(44%)、-4q(48%)、-16p(48%)、-8p(40%)、-17p(36%);相关分析显示+17p、+18p、-8p、-13q、-11q、-8q染色体异常事件与临床指标部分相关。结论肝细胞癌存在明显的染色体异常,部分染色体异常事件是非随机性的,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相关。

  • 标签: 肝肿瘤 肝细胞癌 比较基因组杂交 染色体异常 预后
  • 简介:目的检测人乳头瘤病毒L1(HPVL1)壳蛋白在各级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同时探讨其在HPV单型感染和多重感染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宫颈活检且高危HPV阳性的250例患者,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联合非同位素标记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行HPVL1壳蛋白检测。HPVDNA分型检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结果HPVL1壳蛋白在正常或宫颈炎、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宫颈癌(SCC)4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1.6%、52.8%、22.2%、0,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L1壳蛋白在单型与多重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29.7%和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L1壳蛋白在≤35岁、36~49岁及≥50岁3个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25.5%、27.3%、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L1壳蛋白阳性率在HPV感染中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加重而下降,可作为宫颈上皮内病变进展的1种预测标志物。HPVL1壳蛋白与HPV感染亚型以及单型或多重感染无明确相关性。

  • 标签: HPVL1壳蛋白 人乳头瘤病毒 单型感染 多重感染 宫颈上皮内病变 宫颈炎
  • 简介:目的探讨化生性乳腺癌组织中Snail和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化生性乳腺癌组织中Snail和E-cad的表达,并收集相应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Snail、E-cad表达与化生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蛋白的相关性,同时根据随访资料分析两者表达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在化生性乳腺癌中,Snail和E-cad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6%(45/58)和48.3%(28/58)。Snail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ER表达有关(P〈0.05),而E-cad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两者与年龄、HER-2表达、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及月经状态均无关(P〉0.05)。Snail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r=-0.308,P=0.019),且均与化生性乳腺癌复发转移有关(P〈0.05)。结论Snail和E-cad联合检测可判断化生性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侵袭能力,且与复发转移有关,两者有望作为化生性乳腺癌治疗的分子靶点。

  • 标签: 化生性乳腺癌 SNAIL 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 复发 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XIAP(X-linkedinhibitorofapoptosisprotein)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XIAP水平。结果: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XIA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P<0.05),未缓解和复发患者XIAP水平与初诊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XIAP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病情及疗效的判断,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的一个新指标。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XIAP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第三代化疗药含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中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66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初治ⅢB~Ⅳ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联合组35例,接受沙利度胺联合第三代含铂方案治疗;单化组31例,接受第三代含铂方案化疗。并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联合组有效率(CR+PR)为45.7%,临床受益率(CR+PR+SD)为77.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114d;单化组有效率38.7%,临床受益率58.1%,中位TTP为89d,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受益率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但联合组略高于单纯化疗组;两组治疗2周期后血清VEGF浓度均显著下降(P=0.000),两组PR、SD的病人治疗后VEGF浓度均下降明显,而PD的病人治疗前后VEGF浓度无明显变化。经沙利度胺干预后患者血清VEGF浓度的下降与单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结论沙利度胺与第三代化疗药含铂方案联合应用,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受益率,但未观察到沙利度胺干预能使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下降。

  • 标签: 沙利度胺 晚期NSCLC VE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