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锥-基底动脉压迫性叉神经痛病人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锥-基底动脉压迫性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椎动脉直接压迫9例,基底动脉直接压迫5例;同时伴其他小血管压迫,包括小脑上动脉8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和静脉3例。压迫点位于叉神经脑池段9例,位于入髓区(rootentryzone,REZ)5例。结果术后症状即刻完全缓解11例,明显缓解3例。随访3~32月,仅1例病人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其他未见复发和严重并发症。结论遵循恰当的手术策略,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压迫所致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椎-基底动脉
  • 简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microballooncompression,PMC)是介入法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此项微创技术1983年由Mullan和Lichtor创造并沿用至今。它问世以来,解除了大量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的病痛,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 标签: 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相关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在进行试验研究之前,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制定一完善的计划或方案,即试验设计。这样,不但可指导试验的顺利,而且有助于试验并确保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其核心内容为试验设计的要素、四原则和设计类型。本期我们将重点阐述试验设计中的要素。

  • 标签: 试验设计 统计分析 科研课题 试验研究 设计类型
  • 简介:目的介绍C形臂或CT靶点精确定位卵圆孔半月神经节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技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816例射频治疗病例,术中采用C形臂X线或CT定位,靶点位于卯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温度设定65~80℃,时间设定为30—60s。近、远期疗效观察并总结分析并发症。结果本组近期随访病例2760例,疼痛完全消失2661例,总有效率96.41%,2年内复发率192例(6.9%),无效39例(1.4%)。结论本手术方法弥补了传统的徒手穿刺的缺陷,提高了定位准确性和疗效。对行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VD)复发或无效的叉神经痛患者可以做为一项补充治疗。对本病伴有高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C形臂 CT定位 三叉神经痛 射频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第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42例。结果成功造瘘39例,因术中出血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例。术中出现心率减慢4例、造瘘口少量出血3例,术后短暂发热21例、可疑感染1例、头皮切口漏2例。术后随访3~36月,平均(10.4±2.7)个月;改善36例(85.7%),无改变4例(9.5%),恶化2例(4.8%)。术后3月复查CT或MRI显示:侧脑室缩小33例(78.8%),侧脑室无明显变化但前角间质性水肿减轻5例(11.9%),侧脑室无变化4例(9.5%)。结论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效果较好,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并发症少。

  • 标签: 梗阻性脑积水 神经内镜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在判断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程度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单侧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测量叉神经根入/出脑干区(REZ)的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病人病侧FA平均值为0.34±0.07,明显低于健侧FA平均值(0.5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压迫程度分组,重度压迫组病侧和健侧FA平均值为0.30±0.04、0.49±0.07,轻度压迫组病侧和健侧FA平均值为0.37±0.07、0.51±0.08,重度压迫组的病侧FA平均值较轻度压迫组病侧低(P=0.001),但是两组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结论FA值可以客观定量反映神经微结构的变化,与叉神经痛的神经血管压迫程度有关,对判断手术指征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神经血管压迫 REZ区
  • 简介:微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的小RNA分子,在人体内含量丰富且参与许多生命活动的调控。MiRNA在血小板形成、mRNA调控、蛋白合成及激活各个过程均有特异性表达,如miRNA参与调节巨核细胞的生成、分化和血小板激活通路等。许多研究试图进一步阐明miRNA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为寻找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新的方向。

  • 标签: 微RNA 血小板 生物标志物
  • 简介:维CT动脉血管造影(3D-CTA)技术是采用新型维重建技术配合连续静脉注射对比剂,以显示动脉血管性病变的检查手段,近年来此项技术在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我院自2003年1月-2004年7月应用3D-CTA技术对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诊断性检查,并将其影像结果作为手术依据,施行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

  • 标签: 三维CT动脉血管造影技术 颅内动脉瘤 肿瘤破裂 急性期 3D-CTA
  • 简介:为了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向各地临床神经病学工作者推广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与解剖学的关系,经广东省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项目编码07270307006),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联合主办的'实用神经解剖学与临床定位诊断学'学习班定于2007年10月22日-26日在广州珠江医院举办,21日为报到时间。本学习班的安排为:

  • 标签: 临床定位 学习班通知 定位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和单纯放疗对脑胶质瘤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6月42例脑胶质瘤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纯放疗组(19例)仅行维适形放疗,分次局部照射,2.0Gy/次,1次/d,5d/周,共持续6周,总剂量60Gy;联合治疗组(23例)于维适形放疗同时联合替莫唑胺化疗6周+辅助化疗6疗程。影像学动态观察患者肿瘤体积的变化及Karnofsky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放疗结束24周后,联合治疗组在影像学所示肿瘤实体的缩小和神经功能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单纯放疗组(P〈0.05)。结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可提高脑胶质瘤部分切除术后肿瘤缓解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放射治疗 化学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及维重建技术(3D-CTA)在脑深部肿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3D-CTA辅助的脑深部肿瘤显微手术病例,评估术前肿瘤的3D重建效果及术后疗效。结果所有肿瘤的术前3D重建图像均能清楚显示病灶部位、大小、轮廓以及邻近血管、骨质,并与术中实际观察一致。27例病例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25例,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2例,无死亡病例;术后1月随访优良22例。结论3D-CTA能够准确提供肿瘤与邻近血管和颅骨的维影像,并能够任意调整、测量及模拟手术入路,对于脑深部肿瘤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规避术中风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视化依据。

  • 标签: 3D-CTA 脑深部肿瘤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氧化二砷(As2O3)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生长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As2O3处理后U251细胞形态变化;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观察As2O3对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端粒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TRAP-ELISA)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AP-PAGE)银染法检测As2O3处理后U251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As2O3处理后的U251细胞逐渐变圆、脱壁,细胞间接触变松,细胞质中颗粒增多,增殖变慢,细胞周围碎片增多;透射电镜下见较多典型凋亡细胞。1~8μmol/LAs2O3明显抑制U251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使端粒酶活性逐渐下降,该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As2O3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株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s2O3能够抑制U25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三氧化二砷 端粒 末端转移酶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比较单中心伽玛刀和射频热凝术治疗难治性叉神经痛的疗效,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难治性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伽玛刀治疗285例(伽玛刀组),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127例(射频热凝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术后3月,射频热凝组的治愈率、良好率和有效率均高于伽玛刀组(P<0.05)。在超过3月的随访中,射频热凝组的良好率均高于伽玛刀组(P<0.05),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01)。生存分析提示在长期随访阶段,射频热凝组的良好率高于伽玛刀组(P=0.001)。回归分析显示:伽玛刀组病人术后面部麻木(OR=4.43,P=0.01,95%CI:1.45~13.53)、病程≤3年(OR=2.18,P=0.04,95%CI:1.03~4.60)以及既往无手术治疗史(OR=0.55,P=0.03,95%CI:0.31~0.95)是疗效良好的正性预测因子。结论伽玛刀治疗难治性叉神经痛安全无创,并发症少,而射频热凝术的疗效更佳,但并发症多,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难治性 伽玛刀 射频热凝术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的远期并发症和疗效.方法对伽玛刀治疗的33例原发性叉神经痛病人进行长期随访(5~8年,平均75.7月),记录其并发症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并发症发生率15.1%;短期随访有效率90.9%,远期有效率75.7%.结论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远期疗效可靠,并发症较少而且较轻微,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并发症 远期疗效 伽玛刀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维重建单(双)靶点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疗效,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将133例壳核脑出血病人的CT定位扫描资料输入计算机工作站,对血肿进行维重建,根据血肿量的大小和形状设计1~2靶点和引流管路径.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引流管(外径5mm,内径3mm)送至颅内预定靶点,术中应用10ml注射器轻柔抽吸血肿液化部分,术后将尿激酶(1~2万IU)注入血肿腔内,夹闭引流管2h后自然引流,每12h重复1次.复查CT证实剩余血肿量为最初的10%~15%时拔除引流管.结果平均置管1.5d(1~3d),平均血肿排空率92.8%.术后1月病死率6.0%,远期随访(平均22月)病死率11.3%,优良率74.4%.结论该方法治疗高血压壳核脑出血,血肿排空较彻底,疗效可靠,尤其适用于血肿量较大(>25ml)且形态不规则的颅内血肿.

  • 标签: 三维重建 定向置管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 壳核 CT定位扫描 颅内血肿
  • 简介:目的探讨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非血管压迫原发性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该方法治疗术中未见明确血管压迫的56例原发性叉神经痛.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6月~6年,平均3.2年.治愈52例(92.9%),有效3例,无效1例.结论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分离蛛网膜,行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除术,对非血管压迫的原发性叉神经痛长期疗效较好.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非血管压迫 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伽玛刀双靶点与单靶点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单靶点与12例双靶点治疗的经验。均使用Leksell—B型伽玛刀,准直器4mm。双靶点者靶点分别置于叉神经根脑桥进入区和近叉神经半月节处,单靶点者仅置于叉神经根脑桥进入区。两组均为中心剂量70—90Gy,50%等剂量线限定靶点;将20%等剂量线限定在脑桥表面,使脑干表面剂量小于16Gy。结果随访12~114月,平均66.4月。单靶点组有效223例(94.5%),无效13例(5.5%),复发14例(5.9%),发生并发症9例(3.8%)。双靶点组有效12例(100%),发生并发症4例(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以双靶点者为高(P〈0.05)。结论双靶点治疗不能明显提高有效率,反而可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当叉神经根紧贴脑桥或受压变形时,为弥补单靶点可能引起的叉神经受照不足,可使用双靶点治疗。

  • 标签: 放射外科手术 三叉神经痛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脑外伤术后癫疒间复发后,添加奥卡西平或拉莫嗪联合治疗外伤性癫疒间效果。方法以治疗前3月癫疒间发作频度为对照,对治疗12月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自身对比观察。结果应用奥卡西平或拉莫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12月后,患者发作频率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者分别为89.2%和89.7%,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或拉莫嗪联合丙戊酸钠两组间差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9.3%,拉莫嗪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1%,差异显著(P〈0.05)。结论奥卡西平或拉莫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外伤性癫疒间复发疗效确切,副作用拉莫嗪组明显低于奥卡西平组。

  • 标签: 奥卡西平 拉莫三嗪 癫疒间
  • 简介:张洪君1955年1月出生,1975年参加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护士成为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副主任、护理部主任。经过一步步的努力,她的能力、水平和敬业精神得到全院上下的一致好评。她3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不断创新,执着追求,在护理服务、管理和教学科研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促进了医院护理专业的发展,得到医院和同行的认可。

  • 标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护理部主任 科护士长 敬业精神 无私奉献 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