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综合运用钻井岩心、测录井等资料,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三中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临南洼陷沙三中段深水重力流沉积主要发育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3种成因类型。滑塌沉积以包卷层理、液化砂岩脉、阶梯状小断层、变形岩层与未变形岩层叠置为典型特征。碎屑流沉积中砂质碎屑流沉积分布较广,以突变的底部接触面、块状层理、泥岩撕裂屑、土黄色泥砾、突变或不规则的上接触面为典型识别标志。浊流沉积则以正粒序层理、底部冲刷面和槽模、薄层砂泥互层、不完整的鲍马序列为典型识别标志。滑塌沉积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斜坡根部,在滑塌沉积前方形成碎屑流沉积,碎屑流向前搬运的过程中,流体被稀释逐渐转化成浊流。滑塌型深水重力流沉积整体分为近源沉积、中部沉积和远源沉积3个部分:近源沉积主要发育具变形构造的滑塌沉积和厚层块状砂质碎屑流沉积;中部沉积主要发育砂质碎屑流沉积及浊流沉积;远源沉积以薄层浊流沉积为主。

  • 标签: 沉积特征 沉积类型 沉积模式 滑塌型重力流 临南洼陷
  • 简介:1概况第25届澳大利气象和海洋学会全国会议和第12届南半球气象与海洋学国际会议(AMOS-ICSHMO2018)于2018年2月59日在澳大利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举行。AMOS-ICSHMO2018会议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气象学、海洋学和气候学专家以及相关政府代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媒体。

  • 标签: 海洋学会 澳大利亚 国际会议 气象学 南半球 会议总结
  • 简介:俄罗斯东西伯利—太平洋输油管道系统一期工程成功应用干线管道监测系统,解决了管道线路长,途经冻土区、地震高发区(8级)、滑坡地带等多种恶劣自然条件下的管道安全运营问题,通过对影响管道状态的各种参数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有助于消除这些地区地质活动对管道造成的不利影响。干线管道监测系统是根据管道线路的航天监测、航空目测和陆地地质考察、

  • 标签: 干线管道 监测系统 管道线路 输油管道 科技进展 恶劣自然条件
  • 简介: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省的克拉克湖气田位于已发生弥漫型白云石化的中泥盆统奴角组中。克拉克湖气田储层主要由弥漫型白云岩构成,同时也有一些鞍状白云岩。在鞍状白云岩任-10米长的取心层段,岩性的体积变化范围为灰岩为零到白云岩为20%~40%(局部高达80%)。有些鞍状白云岩是交代成因,另有一些则是胶结物,而且这两种鞍状白云岩都伴生了溶蚀孔隙度和重结晶的基质白云石。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基质白云石和鞍状白云石的成因和形成时间,特别是要确定这些白云石是否属于热液成因。岩相和地化的综合研究发现,弥漫型基质白云石化是晚泥盆世到密西西比纪期间盐饱和卤水长距离运移的结果。流体包裹体的均质化温度显示,基质白云石化的温度大约在150℃(未校正)到190℃(已校正)之间。这些温度明显不同于皮斯河穹隆以南艾伯塔盆地白云石化泥盆系礁的已发表研究成果。那里的弥漫型白云岩化是由性质略有改变的海水在大约为60-80℃的温度下发生平流的结果,而且那里也从未出现过热液作用。克拉克湖的鞍状白云石与基质白云石不属于同一成因,而且也不是热液白云石化的产物(从严格意义上说)。相反,它们是在晚泥盆世到密西西比纪极高温度流体流动和板块边缘构造运动期间,因石膏饱和卤水的侵入而使基质白云石发生热液蚀变的产物。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表明,热液蚀变的温度介于230℃(未校正)和267℃(已校正)之间,明显高于奴角组埋藏期间所获得的190℃温度。石盐和石膏饱和卤水的来源是中泥盆世的蒸发岩形成环境,大约在克拉克湖以南和/或以东200公里处,也就是在皮斯河穹隆附近。

  • 标签: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白云石化 热液蚀变 中泥盆统 克拉克 加拿大
  • 简介:采用静态暗箱采样一气相色谱/化学发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晋南地区盐碱地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裸地土壤夏、秋季(2008年6-10月)的甲烷(CH4)、二氧化碳(C02)、氧化氮(N20)和一氧化氮(NO)交换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内,秸秆全还田(Fs)、秸秆一半还田(Hs)和秸秆不还田(Ns)处理土壤一大气间CH4、C02、N2O和NO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0.8±2.7、-1.4±2-3、-6.5±1.8ug(C)·m^2·h^-1(CH4),267.1±23.1、212.0±17.8、188.5±13.6mg(C)·m^2·h^-1(CO2),20.7±3.0、16.3±2.3、14.7±1.7μg(N)·m^2·h^-1(N2O),3.9±0.5、3.4±0.5、3.0±0.4μg(N)·m^2·h^-1(NO)。交换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灌溉、降雨和温度变化是影响该趋势的主要因素。相对于NS处理,FS和HS处理降低了累积CH4吸收量(66%和59%),增加了累积CO,(42%和12%)、N,O(41%和9%)和NO(30%和13%)排放量,因此,秸秆还田促进了农田土壤总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得到FS和HS处理小麦秸秆的CO2、N2O、NO排放系数分别为73.4%士1.6%和43.3%士1.0%(CO2)、0.37%士0.01%和0.17%士0.00%(N2O)、0.06%士0.00%和0.05%±0.00%(NO),FS处理的排放系数显著高于HS处理,且均低于同一实验地种植玉米、施肥农田的小麦秸秆排放系数(N20和NO排放系数分别为2.32%和0.42%)。可见,在采用排放因子方法估算还田秸秆CO2、N20和NO排放量时,应考虑秸秆还田量、农作物种植和施肥因素的影响。

  • 标签: 秸秆 裸地 温室气体 累积排放量 排放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