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借鉴西方文论英美新批评中的"悖论"观来探讨海明威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共有特征:逃避与行动.逃避与行动表面上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海明威小说中人物身上同时出现,并在其人物性格的道德张力上统一起来;在形式逻辑上不能同真的两个判断在艺术思维上得以成立,并获得了一定的认识论意义.

  • 标签: 逃避 行动 悖论
  • 简介:在西方,人们往日坚信人类可不断自我完善的玫瑰色美梦。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声炮响炸成齑粉,这使得大多数人的心头笼罩上梦魇般难以摆脱的幻灭感。人们禁不住要问:为什么如此野蛮、残暴、丧心病狂的大屠杀竟会发生在倡导基督教的国家之间呢?人类社会多年所信奉的仁慈、博爱以及人道主义等传统观念被抛到何处去啦?一时间,似乎人的历史的劣根性已高高昂起它那可憎的头,

  • 标签: 悲剧色彩 幻灭感 迷惘的一代 精神危机 大屠杀 早期作品
  • 简介:基于学习者立场的优秀教师形象研究是教师明确自我发展方向的关键。本研究打破该领域使用因子分析的量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着眼于个案研究,通过可信性、重现性高的个人态度构造分析(PAC分析)得知:学习者心目中的优秀日语教师形象及学习者对优秀日语教师形象的具体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专业知识和阅历、授课能力、性格与人格魅力、形象气质五方面。本研究对日语教师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寻求自我发展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优秀日语教师 PAC分析 学习者 教师自我发展
  • 简介: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恶女”形象,其中《白夜行》和《幻夜》中的“恶女”更是被称为“穷极魔性之女”。将“权力”与男性玩于股掌之中的“恶女”是日本女性对男权社会反抗意识的化身,蕴含了作者的讽刺与抨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制度变革的希冀与呼吁。

  • 标签: 东野圭吾 恶女 白夜行 幻夜 男权社会
  • 简介:波西·比希·雪莱(1772—1822)出生在英国贵族家庭,自幼聪颖,8岁能诗。在中学读书时,他向着蓝天和大地,发出心誓:“我誓必正直、明慧、自由,只要我具有此种力量,我誓不与自私者、权势者为伍共谋祸人之事,而且我必加以抨击。我誓必将我整个生命贡献于美的崇拜。”在牛津大学求学时,他因发表《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而被开除学籍,不久又因婚姻问题被被迫和家庭断绝关系。接着他赴爱尔兰参加解放运动,发表演说、散发传单,号召人民反对英国的统治;随后又发表长诗《麦布女王》,公开谴责基督教,批判封建统治的罪行。

  • 标签: 永恒真理 形象表达 长诗 雪莱 生命 哲理
  • 简介:生态学告诉我们: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同时也会发生在精神领域.人类在拯救地球的同时,还要拯救自己的灵魂.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偏狭,情感世界的苍白、人性的扭曲和变异,灵魂的苦苦守望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从精神生态的审美高度出发,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并尝试在精神领域寻找其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变异"和"贫困"的社会、文化根源是本文的出发点.

  • 标签: 托尼·莫力森 精神生态 精神污染 精神变异 精神贫困
  • 简介:早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当中,中国就已作为丝绸之国而闻名。中世纪时,德国人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和“契丹”。在德语文学作品中,赛里斯首先作为梦幻般的丝绸之国出现在13世纪沃尔夫拉姆的英雄史诗《帕其伐尔》中。在15世纪诗人罗森斯普吕特的《祝酒歌》中,“契丹大汗”则与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国王“约翰长老”一起以巨富形象出现。通过对“赛里斯”、“契丹”和“约翰长老”的源流进行梳理,本文再现了中国形象在中世纪德国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出德国历史、宗教、政治因素对建构中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形象 德语文学 赛里斯 契丹 约翰长老
  • 简介: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仪式化。文学目的在仪式的述行程式和符号象征中遭到蒙蔽,常用的蒙蔽手段则是大量地使用面具,“中国”和“中国人”作为面具一方面起到文学的陌生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文学中的东方观。本文以德语现代文学中的德布林和瓦尔泽中国题材文学文本为例对文学仪式和面具的现代性问题进行揭蔽。

  • 标签: 仪式 述行 符号 面具
  • 简介:日裔美籍作家内田淑子在小说《照片新娘》以日本移民女性的角度阐释美国生活的共同经验。该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主人公Hana作为少数族裔诉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该文意在指出少数族裔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第三空间"寻找自己的文化定位,构建自己的身份。

  • 标签: 日裔美国人 第三空间 混杂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短篇小说《宝贝儿》中奥莲卡的形象,对比契诃夫与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奥莲卡的不同态度,探究两位作家对女性社会地位和责任的看法。

  • 标签: 宝贝儿 契诃夫 女性观 托尔斯泰 妇女的天职
  • 简介:国家形象研究在语言学领域刚刚兴起,但在传播领域和国际关系领域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尝试在语言学领域对国家形象进行理论建构,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俄罗斯媒体关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40余篇报道和评论进行分析,进而描述俄罗斯媒体在该主题下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在中俄战略合作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本研究能够深入理解俄罗斯对中国崛起的态度,对中国自身构建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响应程度,同时能够对语言学领域的国家形象研究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 标签: 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战略:俄罗斯
  • 简介:作者:李涛书名:动画符号与国家形象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ISBN:9787308097161DOI:10.13760/b.cnki.sam.201601018在大众传播中引入符号学的研究方法早已有之。约翰·费斯克在其著作《传播符号学理论》中,就将传播研究分为两个主要的学派。一是过程学派,他们将传播看作信息的传递,是一种行为,是影响他人行为或心理状态的过程。过程学派关注媒介如何编码和受众如何解码,探讨传播效果的问题。

  • 标签: 符号学派 传播符号学 传播研究 悬崖上的金鱼姬 文化特质 视觉暂留
  • 简介:本文着眼于探讨构成叙述复杂性的各成分在电视剧《罪案终结》中如何发挥其功能。《罪案终结》是美国TNT电视台在2005—2012年期间播放的侦探系列剧,情节围绕女主人公展开,主要涉及其工作和个人生活。该剧的相关人物和情节阐明了周播剧中次要情节的建构如何塑造了女主角的领导形象,以及她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互动。《罪案终结》中的美学和意识形态通过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强烈对比,重构了侦探剧的体裁惯例和颠覆了传统侦探剧中刻板的性别形象。作为调查员和管理者,女主角在办事效率方面既有弱点也有长处,该系列剧重新设定了性属符码,让女主角拥有女性化的外表却具有男性的工作风格。

  • 标签: 叙述复杂性 人物 情节 性属 侦探剧 体裁
  • 简介:作为德国旅游媒介,德语版旅游指南是如何介绍中国、如何建构中国形象的?从中又产生了哪些文化异同问题?这构成了本论文的核心问题。论文以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德语版中国旅游指南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实例出发,通过对物质文明异同、文化异同和制度异同特征这三个层面的分析,界定德语版旅游指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 标签: 中国形象 德国视角 旅游指南 互动认知
  • 简介: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弃妇"这一文学形象的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出具有共通性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一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共同存在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共通性特质。

  • 标签: 中西方文学 弃妇 中西文化 共同性
  • 简介:作为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左拉·盖尔(1874—1938)已逐渐被人淡忘,近年来对她的研究也鲜有出现。盖尔的文体风格表面上简洁朴素,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动声色的细腻。借助现代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更系统地分析作者使用语言的高超技巧。文中选取盖尔现实主义创作阶段的短篇小说《厄尔尼·门登豪尔》,讨论作者如何通过各种及物性过程和言语呈现方式塑造男主人公厄尔尼的形象

  • 标签: 左拉·盖尔 厄尔尼·门登豪尔 及物性过程 言语呈现 文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