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3 个结果
  • 简介:福建长汀水蚀荒漠化山地,釆用栽植类芦、斑茅的办法,能快速覆盖地面,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芒萁的快速繁衍,并最终形成以马尾松+芒萁为主要建群种的植被群落。

  • 标签: 水土流失区 栽植类芦 植被演替
  • 简介:梁山慈竹分布于西南各省,广泛用于造纸、人造板及园林绿化等。本文研究了梁山慈竹笋—幼竹的生长规律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表明:梁山慈竹的出笋时间持续为73天左右;竹笋-幼竹的生长需要104天左右,生长过程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梁山慈竹的高生长昼夜差异不明显;地径生长需要42天左右完成;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是竹笋-幼竹生长的限制因子;梁山慈竹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04t/hm2。

  • 标签: 梁山慈竹 竹笋 幼竹 生长规律 生物量
  • 简介:收集国有华安利水林场和尚疗工区有代表性的湿地松样木12株,测定树干含水率平均值与其鲜重,估计树干的绝干重量;探讨湿地松树干去皮含水率分布规律,分析重量与材积的关系。

  • 标签: 湿地松 树干去皮含水率 重量与材积关系
  • 简介:研究了苹果浆的欧姆加热规律及VC的降解动力学,考察了温度和果浆含量对电导率的影响以及电场强度、果浆含量对加热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浆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呈线性关系;随着果浆含量的增加,电导率和加热速率都在增加;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加热速率增加。苹果浆中VC对热不稳定,苹果浆中VC降解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得到的苹果浆中VC的预测模型,经验证与实测值拟合较好,表明该模型是合理的。

  • 标签: 苹果浆 欧姆加热 电导率 VC 动力学
  • 简介:本文对辽宁省桓仁县林下参基地土壤养分进行研究,结论如下: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分层含量变化规律均为0~5cm〉5~10cm〉10~15cm。不同海拔土壤碱解氮均值的变化规律为590.1m〉564.5m〉626.7m;随海拔高度增加有效磷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有效钾含量变化规律随海拔高度先升高后趋于平稳。以海拔为590.1m(即山坡中部)土壤有效养分最高。

  • 标签: 林下参 土壤养分 海拔
  • 简介:利用光量子仪实测了大针茅典型草原植被类型关键生育期光合有效辐射值,分析了入射PAR、冠层反射PAR、透射PAR、土壤反射PAR与FPAR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入射与透射PAR呈较标准正弦曲线变化、而冠层反射与土壤反射PAR呈不太平滑的正弦曲线变化,最大值均出现在中午12:30左右;FPAR曲线开口方向与PAR的开口方向相反,呈较标准的余弦曲线变化,最小值出现在中午11:30左右;且日均FPAR值可用一天内的上午9:30或下午14:30的瞬时值来替代;NDVI、LAI与FPAR均呈线性关系,且R2分别达到0.87、0.7。

  • 标签: 大针茅典型草原 光合有效辐射吸收分量 归一化植被指数
  • 简介:为了探讨氟离子在雌雄家蚕中肠和头部的吸收累积情况,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按照常规方法饲养到5龄起蚕时,对2品种家蚕进行雌雄鉴别,并将其分区饲养。添氟组喂食经200mg/kg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另设清水对照组,检测不同性别家蚕中肠和头部氟离子浓度的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中肠中,对照组734和T6雄蚕氟离子浓度分别高雌蚕1.20倍和1.03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均是雌蚕的1.05倍。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67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58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2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0倍。在头部,对照组734和T6雄蚕分别是雌蚕1.39倍和1.08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分别约是雌蚕的1.10倍和1.03。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39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03倍。两种组织中,均表现出雄蚕中的氟离子浓度高于雌蚕的。

  • 标签: 家蚕 氟化物 中肠 氟离子
  • 简介: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制造的电热式温湿度自控烤烟箱,研究了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淀粉酶和淀粉同工酶的变化,及对色素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叶变黄阶段,淀粉急剧降解,48h后基本趋于稳定;淀粉酶活性从烘烤开始逐渐升高,并于36h前后达到一高峰,随后降低,在叶片水分40%~45%和环境相对湿度70%以上时,淀粉酶活性高,淀粉降解快,淀粉酶活性升高和淀粉相对降解量呈动态正相关(rNC89=0.7517*,r云烟85=0.4479),在叶片水分含量降至10%左右时,淀粉酶仍保持较高的活性,但降解量很小,含量几乎趋于稳定.淀粉同工酶电泳胶板上明显可见3条酶带A、B、C,初步确定为a-淀粉酶、β-淀粉酶、R-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最高,且同工酶活性和生理生化酶活性测定结果相一致.烘烤过程中淀粉和色素降解规律相同,数量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rNC89=0.9649**,r云烟85=0.9428*.

  • 标签: 烟叶 烘烤 淀粉 淀粉酶 色素
  • 简介:德国牧羊犬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工作犬品种之一,由于其体型高大、嗅觉灵敏、兴奋性高而被运用于刑事侦查、缉毒搜爆、治安巡逻、反恐处突、搜救搜索等工作领域.为适应工作需要,以2000年以来分别从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引入的该品种犬为基础,采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培育方法对引进德国牧羊犬品种进行品系培育,以培育出体型外貌特征明显、警用性能突出、繁殖性能高、抗病力强、遗传性能稳定且基本适应我国气候和环境特征的工作型中系德国牧羊犬新品系.

  • 标签: 德国牧羊犬 生长发育规律 体型外貌特征 日龄 品系培育 繁殖性能
  • 简介:通过我们三年来对参叶上小叶柄生长量的调查可知,人参播种后的第一年地上只有一个组叶柄,组叶柄上只长三片参叶,其中第一和第三个参叶的小叶柄长度相等。到了第二和第三年,组叶柄上长有5片掌状复叶,而在这5片参叶中,小叶柄的长度长短不一,形成了三个不同的长度级别。第一个为第三片参叶上小叶柄的长度,第二个为第二和第四片参叶上小叶柄的长度,第三个为第一和第五片参叶上小叶柄的长度。另外,坡度大小对组叶柄上的小叶柄生长数量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对小叶柄生长的长短、粗细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人参 坡度 小叶柄
  • 简介:基于远缘杂交技术路线,以引进的蒙古大果沙棘乌兰格木实生子代优株为母本,中国沙棘优良种源丰宁的优良单株为父本,开展了蒙古沙棘与中国沙棘两个亚种间杂交育种工作,对杂种F1表型性状分离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杂种F1代性状分化严重,棘刺数、生长量、叶片、果实等性状的变异程度依次降低,以蒙古大果沙棘为母本的中蒙沙棘杂交能使F1代在株高、棘刺数两个性状上取得最为显著的改良效果。F1代群体雌雄比符合1:1自由组合规律,红果型、杂种F1代果蝇危害率差异以及在重要选种性状上的超亲现象的存在,为沙棘良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与物质基础。

  • 标签: 沙棘 蒙古沙棘 中国沙棘 杂交育种 表型变异
  • 简介:通过我们对14、10、5三个坡度上1—3年生人参茎叶的调查可知,人参播种后,第一年叶片面积约为10cm~2,第二年是第一年生长速度的5倍。到了第三年,由于坡度和管理的程度不同,叶片的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没有什么规律。地上茎在1—3年的生长中,也没有出现什么生长规律

  • 标签: 人参 坡度 叶片面积 生长范围 地上茎 规律
  • 简介:利用叶片分析结果指导施肥,是柑桔经济施肥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内外对柑桔的营养诊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逐步应用于生产。沙田柚是我国柚类良种,其营养诊断的研究至今未有报导,为此我们于1988—1991年进行了本研究。

  • 标签: 营养诊断 柚类 柑桔品种 经济施肥 年周期 营养元素含量
  • 简介:对台农一号百香果嫁接苗夏季开花坐果的生物学特性及果实发育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台农一号百香果嫁接苗春季(4月)种植后90d开始开花;开花后前期幼果生长迅速,开花后20天幼果体积、重量接近最大值;开花后55~60d果实成熟。

  • 标签: 台农一号百香果 开花坐果 果实发育
  • 简介:土壤侵蚀是影响三峡库区土壤养分流失、河道淤积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GIS技术,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三峡库区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的土壤侵蚀进行计算,并对研究区1990—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三峡库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与土壤侵蚀量呈减少的趋势,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为18356.4507万t,属于中度侵蚀;从空间上看,研究区微度、轻度侵蚀等级分布面积最广。在同一年分内,6种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模数依次为:旱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田〉建设用地;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侵蚀差异显著,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贡献率相差很大;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微度侵蚀的面积逐渐增加,中度侵蚀及以上侵蚀等级的侵蚀面积,都不同程度的向低等级转移;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及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库区的土壤侵蚀总体上呈现转好的趋势,但是局部地区的治理工作仍需加强。

  • 标签: RUSLE GIS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三峡库区
  • 简介:岩溶石漠化是广西脆弱生态恢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1988、1998和2008年3个时相的TM/ETM卫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综合碳酸盐空间分布图、石漠化状况实地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基于3S技术,构建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研究广西平果县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能够反映平果县石漠化状况,基本符合实地调查结果;2)平果县岩溶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该县西南部和中部,1988-2008年,平果县总体石漠化程度经历了稍加重然后逐渐变轻的变化趋势,石漠化呈现动态、缓慢、反复、可治理等特点.建议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改善的治理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和区域生态建设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石漠化 TM/ETM 3S技术 分布特征 演变规律
  • 简介:选取笼养鸡舍、平养鸡舍、高床保育舍进行了空间电场环境与常规环境中空气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的日变化监测。结果表明:间歇工作的空间电场可显著降低封闭型畜禽舍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降低幅度一般高于87%,同时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随空间电场出现与消失的时间比而呈起伏变化。粪道中恒定的空间电场可将粪道空间内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维持在变幅不大的范围内,并可显著降低大肠肝菌病的发生率。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在封闭型畜禽舍内的变化规律呈现单峰的变化形式,夏秋两季最高。研究观察表明,动物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并不与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成正比,而与气溶胶浓度、环境温度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采用空间电场和构建保温设施是控制空气传播疫病的关键措施。

  • 标签: 畜禽舍 空间电场 气溶胶 微生物 疫病
  • 简介:近年来我省蚕种生产担茧制种量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后期死蛹的严重发生是重要原因之一。据1986~1987年调查,我省各蚕种场(站)后期死蛹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发生率为5~10%,较严重的为20~30%,更甚者高达50%以上,因此,加强对原蚕后期死蛹发生的原因、规律和预防的研究,对提高我省蚕种质量、提高担茧制种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关于后期死蛹发生的原因、规律和防治,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对后期死蛹发生的原因及发生规律的结论不尽相同,较多学者侧重认为细菌性、创伤感染造成的,防治的主要方法是推迟

  • 标签: 蚕期 蚕种质量 上簇 适熟叶 原蚕区 创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