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甘孜藏族牧民吸鼻烟金建国吸鼻烟对于生活在广阔无边的雪域高原上的藏族牧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这里的人无论是在帐篷里或是在草原上,无论是见到朋友或是路遇不相识的人,只要打了招呼,首先要做的是互敬鼻烟。这种礼节就像其他民族见面时的握手、拥抱、亲吻一样极普遍。...

  • 标签: 藏族牧民 鼻烟壶 吸鼻烟 甘孜 鼻窦炎 贵重药材
  • 简介:舟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北与宕昌相邻,东南与武都为界,西南与迭部接壤。“舟曲”系藏语的音译,意为“龙江”,即“白龙江”之意相似,因江而得名,并其统治辖区称为舟曲县。舟曲藏族主要分布在白龙江上游两岸和拱坝河(白龙江一支流)两岸。舟曲县境内除东山两个乡纯属汉族,大部分乡均以藏族村庄居多;少数汉、藏杂居村庄两族居民也是截然异居,泾渭分明。一般藏、汉两族不同一村居住,也不互相通婚。

  • 标签: 甘南藏族自治州 婚俗 白龙江 舟曲县 甘肃省 东南
  • 简介:藏族传统的档案工作泽仁邓珠藏族属于世界上文化发育比较早的民族之一。从藏文出现以后,就开始有各种档案留存至今。藏民族的档案工作不仅源远流长,而且独具雪域特色,其传统的档案管理技术对今天藏区档案工作都有很多可借鉴之处。藏族档案工作的起源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

  • 标签: 藏族社会 档案工作 藏文历史档案 档案管理技术 藏民族 石刻档案
  • 简介:藏族宗教音乐初探田联韬在我国藏族地区流行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其次是本教(亦称本波)。本教是藏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属于自然形式的宗教,它崇奉自然信灵与鬼怪。据本教经典记载,本教的创始人是祖师辛饶米保。本教最初起源于西部象雄地方(即...

  • 标签: 宗教音乐 羌姆乐舞 诵经音乐 佛教寺院 佛教音乐 本教
  • 简介:《格萨尔王》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通过对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除暴安良、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斗争。这部史诗在广阔的背景下,以恢弘的气势,高度的艺术技巧,反映了古代藏族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及其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描述了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及其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反映了古代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 标签: 《格萨尔》 英雄史诗 藏族 社会历史发展 人民群众 集体创作
  • 简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色彩,每一种颜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审美功能。在审美活动中,每个民族对色彩都有民俗上的爱好以至崇尚,而这种对色彩的崇尚,不同的民族在认识上有很大差别。

  • 标签: 简论 习俗 藏族 审美功能 审美活动 色彩
  • 简介:<正>康巴藏族的头饰何需寻?无论你在甘孜州哪个角落,都是满眼看不尽的头饰.横断山脉,冰山雪岭,千百年来孕育了康巴儿女独特的风情俗韵,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而服饰的重中之重——头饰,更是千姿百态,各显绮丽.或许是天性的使然,康巴女儿一般十五岁左右就开始蓄长发了,少女们用细黑线掺与发中,将头梳成无数小辨,从头沿披于脑后,直垂臀部.已婚妇女则将头发梳成双辨在发辨上衔接氆氇条或布条盘于头上.有了这个基础,妇女们便可在头上大作文章了.在五花八门的康巴头饰中,要数石渠牧女的传统头饰最典型.每每在节日庆典上她们喜欢让小碗口径大小的黄色琥珀骄傲地占据头顶的显赫位置,少至几颗,多至十几颗,其上不可或缺地点缀一粒蓝孔雀石;黑色毛线与乌亮的头发编成长辨披

  • 标签: 藏族头饰 康巴藏族 甘孜州 文化内涵 黄色琥珀 已婚妇女
  • 简介:[内容摘要]在藏族的各种仪式中,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通又尊贵的一种。无论是婚丧嫁给、逢年过节、拜会尊长、迎来送往、朝觐佛像、音讯来往、求情做事,乃至新房验收、认错请罪等均可献哈达。哈达通过代代相传,如今,早已形成藏民族独特的礼节往来中必备用品,在人民心里占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对人民纯洁内心和纯真情意的具体物化。本片将论文主要讲述了哈达的由来和种类使用,说明了它蕴含着吉祥、纯洁、祝福、敬意等丰富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哈达种类使用文化 一、哈达的由来。 关于哈达:藏语:ཁ་བཏགས,藏汉大字典中“哈达也称拉日”。1《东嘎藏学大辞典》中写到“嘎达”才是哈达的原始名称。2它是藏族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特别代表,已成为藏区特有的礼仪往来必备品。哈达,是藏语中“卡达”或“达呷”之音译,“哈”字是“卡”的变音。献哈达是藏族时代相传过来的一种最崇高的礼俗。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到了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逐渐进入了蒙古族地区,作为表达对蒙古族统治地位的尊重,当地藏区僧侣们制造了哈达,并赠与当时的蒙古贵族。从那以后,哈达就变成了生活礼节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礼品,并代代相传下来。据《马可波罗游记》所载:“在元旦这一日,大汗领导下的地方和各帝国中,所有领土或掌有管辖地区的政府要员,都相继向大汗进贡了黄金、白银和珍珠等珍贵礼品,并要求配上大白布,本意就是祝愿陛下万寿无疆,财力充沛、享用不竭。” 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哈达产生于法王八思巴在会晤了元世祖忽必烈后,首次返藏时。因为八思巴是中国藏族史上,尤其是在中央政府和藏族地区关系史上,十分重大的中国历史文化伟人。他曾在一二四四年,随其叔叔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赴西凉(亦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地区)会晤了元太宗次子阔端,并在宫中生活了几十载。一二六零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大国师、帝师。一二六五年八思巴首次返藏之时向从中原内地带来了大量金帛,据说帛上有万里长城图和“吉祥如意”等文字。并向各大寺庙的佛像和高僧们敬献并赐奉,便是现在的哈达。据说,在八思巴向拉萨大昭寺的菩萨像敬献哈达之际,附近壁画中的一个度母就伸出手来,向他讨要了一张哈达。日后此度母就被叫作“卓玛塔尔联玛”,即“要哈达的度母”。后来人们也对哈达的来源做过一些信仰方面的说明,民间也尊称哈达为仙女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哈达究竟如何成为藏民的重要礼品,学术界没有一致的说法。而在位于藏安莱托定寺的壁画上,有个古格王国于君臣百姓对向阿底峡尊者敬献哈达的一个画面。阿底峡尊者最初到藏区的时期是在公元一零三七年。当时藏族就有了奉献哈达的风俗,距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 二、哈达的种类。 藏区生活中做常见的哈达颜色为白色和黄色,由于白色哈达代表了圣洁、纯真、高贵、公正、吉祥、善良,所以人们通常都使用哈达颜色为白色的。黄色哈达代表着尊贵之意,一般敬献给自己的上师和贵人等。此外有蓝、红、绿、等颜色的哈达。其中蓝色代表着蓝天,多位蒙古族使用。五个色彩相配的哈达名为“达崔朗昂”,意为五色哈达。五色哈达,白色代表的是白云;蓝为天空;红为空间的护法神;绿为江河;黄则代表了大地。而五彩哈达主要是供奉佛、菩萨,在婚礼时也会作为饰带使用。根据佛经教义理解,常说五色哈达为菩萨的服装,所以一般只在一定时期内礼献。婚礼时,以五色哈达意为五彩祥云降临于婚礼,以表达吉祥喜悦。 哈达以按材料可分成三类:内库哈达、阿喜哈达和素喜哈达。内库哈达长二丈、宽二尺以下的上等品,绘有吉祥八瑞,龙凤戏珠等图形,而阿喜和素喜一般长六尺,宽一尺余,分为上、中、下三种品级,这三种哈达中均有是用蚕丝制作。 三、哈达的使用。 哈达作为西藏民族一个传统的社交礼物,它的用途也非常讲究。针对于各种的场景和对象,具有各种各样的规矩、规格和方法。过去中国官场用哈达规定较严。各级官吏间互献哈达时,都按照本人的官位和身份的不同,对各个级别使用的哈达颜色也有区别,所以不能乱礼而使用。民间对个人使用哈达也比较随便,可依据本人的实际状况而定。 按照功用不同,对供奉哈达的形式也有很多讲究。首先把哈达迭成双棱整划一齐或把最突棱的一面对准对方,然后躬身俯首,用双手供奉,以表示尊重与诚心。而收到哈达的人则双手接受,表达敬意。对供奉哈达的部位也讲究一定规则:在供奉佛陀、菩萨等时,通常把哈达置于台椅前或腿上,而不要搭于头顶或肩部上;向活佛、长老、尊长等敬献哈达时,要躬身九十度,我们的手棒哈达时应该举过头顶,并供奉在对象手中或通过代理人转献,有时候对象也会把哈达会挂于敬献着的颈项上;从下级向首长敬献哈达时,要躬身将我们的手供奉在上级手中或献放在长座前次上,也可通过代理人、秘书、随从等人转献;平辈双方献出哈达,略微躬身后,将哈达呈送给对手的身上或胳膊就可,受者亦须以双手接受,表达敬意;若给晚辈及下属双方赠送哈达,则直接将哈达搭在对手身中或对手的胳膊上就可;若迎送队伍双方呈献哈达,则通常只送给被迎送队伍的领袖即可,而不能送给任何成员,更不能连侍从人都献,这就意味乱了规则,或混乱主次级别。队伍中的特定人,而又并非队伍领导人,则可分别送给他,以表示迎送者对他的特别相待或格外敬意;晚辈拜见长者、学员(弟子)拜见老师,或下属求见上司,一般拜见高僧大恩大德献哈达时,一般都不献在手中,献后置于座前或连同其余礼品一起置于前面就可;在丧事上献哈达时,若死亡为僧人,则把哈达直接献在尸体上。倘若是俗人,则赠与亲友即可。 哈达在不同的情景之下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佛教庆典活动中,人类向菩萨、活佛等敬献哈达,以表明对佛的无比崇拜和信教的忠诚之心,同样也祈祷菩萨保佑,万物祥瑞如意、人畜繁荣发展;在佳节之日,人类互送哈达以代表一起庆祝佳节、生活快乐;迎客时献出哈达,代表对来客热烈欢迎和一路平安;晚辈向长者、学子向教师、门徒向尊师、俗人向僧众、下属向上司敬献哈达,代表对崇高尊敬和祝愿吉祥装饰安康;举办婚宴时呈献哈达,代表恭贺新喜、祝愿结婚的男女恩爱如山,白发偕老,儿孙满堂等。 哈达虽是条幅形的丝织物,但也是承载着人们传递讯息、传达情意、传播友谊的有效载体。在全球国内各族群间的交流与联系日益频繁的当今时期里,在觐见佛陀、敬谒活佛、拜见尊长、迎送贵宾、婚丧节日等重要场所献哈达这种藏民族传统的崇高仪式与风俗,已成为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族群间友好的重要彩桥。

  • 标签:
  • 简介:内容摘要:人名属文化范畴,它以语言为形式,有深刻的含义,包含者丰富的文化内容。藏族人名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与语言文化、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宗教信息、美学情趣、思维特点、人生道路等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人名文化。藏族姓名文化是藏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藏族姓名文化的历史演变,探求其一般及特殊规律,并加以总结、概括,让更多的人对所了解和认识是有益的。所以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学者对藏族姓名演变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标签: 母系社会 姓名 四大姓氏
  • 简介:“藏彝走廊”的白马藏族,是一个最具文化特殊性的族群,其历史发展、地缘文化还鲜为人知。这种现状造成了对白马藏族的研究未能进入主流学术研究的视线,使白马藏族的传统文化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检索、对比分析,可以从哲学、宗教、伦理、风俗、文学、艺术、考古、科教等方面了解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概貌和基本特性,从而对丰富中国民族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一定的实际意义。

  • 标签: 白马藏族 陇南白马藏族 传统文化
  • 简介:在生活中,一些常用概念,一旦较真.便成为模糊问题."群众"一词就是如此.我们常说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参与、群众推荐,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但谁是群众,群众在哪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

  • 标签: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群众参与 概念 推荐 理解
  • 简介:近几年,基层群众体育活动的这个“赛”那个“会”层出不穷,很是热闹我们为此感到欣喜、振奋时,又不能不看到:过分追求群众体育“竞技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这给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据报载,福建某县为了参加某地举办的篮球邀请赛,耗资万余元,组织了一支由全省各地运动员拼凑起来的篮球队参赛恰恰就是这个县的一些基层单位,开展体育活动所急需的二三百元经费却无法解决因此,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的疑问:群体活动的对象究竟是谁看了基层,乃至全国性的群众体育竞赛,不难发现:如今,参赛运动员真正来自基层单位的日渐其少许多比赛名为“群众参与”,实为参赛单位花钱雇佣“高手”,真正的百姓很难一试身手,更难夺标

  • 标签: 群众体育 群众参与 群体活动 基层单位 体育竞赛 参赛运动员
  • 简介:人类学的理论认为身体动作及仪式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岁时节日它会逐渐成为族群集体记忆,塑造族群认同。笔者利用心理人类学研究中有关身体仪式的观点,对瑶族长鼓舞展开分析,重点讨论了长鼓舞作为一种身体仪式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心理,及其族群认同的功能。

  • 标签: 长鼓舞 仪式 象征 族群 认同 文化心理
  • 简介:古哀牢国的主体民族在汉文献中被称为哀牢夷。哀牢夷的族属研究从明代开始就引起足够重视。在数百年的探讨、争论过程中,原来众说纷纭的族属之说渐渐有所汇总,趋向于五种基本观点,即濮人说、越僚说、掸泰说、氐羌说、濮与昆明融合体说。在这样的族群说依据下,联系历代汉民族政权的史料及相关少数民族史料、民族传说等,通过对哀牢夷族源的考辨及历史源流的梳理,不仅使我们对云南特别是滇西民族史及民族文化有更多了解,同时也对滇西少数民族现状、跨境民族关系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哀牢夷 濮越 族群 流变
  • 简介:像在别的地方一样,非洲人在广州不怎么招本地人待见,但他们还是喜欢聚在这里做生意,因为这里的货物足够便宜,在非洲很畅销,利润可观。他们中还有不少人想在这里扎根生活下去,在他们心中,广州才是中国的中心。

  • 标签: 广州 陌生人 熟悉 族群 黑人 非洲人
  • 简介:对黄帝部落的族属、起源地区做了新的探索,认为:1."涿鹿"两音是满-通古斯语"石头"或"石头山"之意,黄帝部落是说满-通古斯语的部落.2.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证明他们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民族.他们的白色崇拜和黑色崇拜皆起源于对白云和黑云的崇拜.3.鲧及它的图腾熊是生活于贝加尔湖和我国渤海辽东湾的海豹类动物,商朝青铜器和玉器中的一些所谓的龙形动物都是海豹,说明鲧禹部落及商部落是有亲缘关系的部落而且都起源于蒙古高原和辽河流域.4.推断我国的阿尔泰语系各族和藏缅语系各族及壮侗苗瑶语各族均起源于渤海周边地区及燕山、太行山及泰沂山地区.

  • 标签: 黄帝部落 满--通古斯族群 河北省 诼鹿 鲧禹部落 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