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20 个结果
  • 作者: 张用平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技术学
  • 创建时间:2011-12-22
  • 出处:《学习方法报》 2011年第41期
  • 机构:课外作业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与初中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与否关系很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外作业这一教学环节,并考虑它的取向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也应该是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价值取向。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祝雅斐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技术学
  • 创建时间:2011-12-22
  • 出处:《学习方法报》 2011年第43期
  • 机构: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学始于疑”,所谓“疑”就是困惑或不知,通俗讲就是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我国历代的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比如孔子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宋代朱熹云:“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生动的概括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以下倾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光学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技术学
  • 创建时间:2011-12-22
  • 出处:《学习方法报》 2011年第37期
  • 机构:当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课堂问题设计的随意、零乱、繁多、质量不高、缺少思维价值等弊端,从而导致课堂的“满堂问”、“满堂答”等流于形式的现象。这就启示我们:在一节课里面,教师要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便于组织一节课的教学,从而带动对整堂课的学习。像这样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可称之为“主问题”设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赵迎华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技术学
  • 创建时间:2011-11-21
  • 出处:《学习方法报》 2011年第11期
  • 机构:高考中,球与多面体的切接问题除了上述五类外,还有球与长方体、正四棱柱、正三棱锥、正四棱锥等的切接问题,处理时,直观图不好画,空间位置关系比较复杂。一般采取以下方法:第一,降维转换的方法。用平面化的策略,作一个既过球心又包含其它几何体基本量的“特征截面”,通过对截面图形的分析,获取相应的数量关系。同时重视基本几何体(如长方体、正方体、正四面体、正三棱锥、球等)的概念和性质,善于推导和归纳,丰富学生空间模型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稳固的概念表征,从而达到熟练应用,融会贯通。第二,割补思想的应用。如将内切球球心与多面体各个顶点相连,就可以将多面体分割成几个以内切球半径为高的小棱锥;将正四面体、正四棱柱,双垂四面体、直角四面角补成长方体、正方体,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切、接球。将柱体补成锥体,往往有利于求体积;将锥体补成柱体,便于发现隐含的条件关系。第三,渗透类比的思维方法。空间中很多几何体的概念和性质可以由平面图形类比得到,如:长方形、正方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类比,三角形的内切圆、外接圆与四面体的内切球、外接球类比,四点共圆与多点共球类比等。通过类比,用处理平面几何图形的思路方法,去思考空间图形的问题,在类比中,获得灵感,找到思路方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总之,结论性的知识,基本几何体的概念性质是解决球的切、接问题的前提,转化方法、割补思想、类比思维是解决球的切、接问题的关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