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路学长处女作《长大成人》的问世,被电影评论界誉为“第六代电影浮出地表”的“命名式”。不管这种第六代或新生代的“命名”是否科学,但对于路学长在青年导演创作中“个性”方面起旗帜性的作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在1999年青年电影大批“浮出水面”的景观下,路学长历时五年创作的影片《非常夏日》在沸沸扬扬的“光天化日”下重新得以命名,则更确认了这份青年电影的旗帜意义

  • 标签: 路学长 电影评论 青年导演 影片 创作 风格
  • 简介:童年和故乡是永恒的生命记忆,是作家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情感源头。而对于中国人而言,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与源头所在。遗憾的是,原生性、本土性的乡村正在消失,作为具有完整乡村记忆的中国“70后”一代人,有责任与义务去书写正在消失的乡村、乡村记忆与乡村情感。文章对台湾作家房慧真的评论,阐释了乡村、岛屿、河流、故土之于这位“70后”作家的独特记忆、情感和价值,具有回乡、归乡、寻根、安魂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与启示。

  • 标签: 乡土文学 房慧真 台湾 乡土记忆
  • 简介:自从"七十年代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以来,批评界围绕他们的成长背景、身份特征、审美取向以及作品的成就与缺陷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批评.批评家们发现,这个特殊的创作群体无论是出场方式、书写观念还是对批评策应的立场、姿态等诸多层面上都展示出了一种与以往小说创作群体迥然有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姿态.像卫慧疯狂的表达欲望、棉棉危险的写作姿态、朱文颖暖昧的叙事特征、周洁茹轻狂的书写口吻,不但冲击了当代文坛一直以来都在被人们默许着的叙事规范,而且他们文本中激烈的个性舒展和自我表达一时间不免使长期以来人们都在积极营造和小心呵护的精神园地重又滋生了混乱和暖昧的情绪.面对社会各界不断发出的批评声音,他们更多的是以他们特有的姿态做各种各样的有意抵抗.

  • 标签: 作家 七十年 小说创作 批评家 文坛 在场
  • 简介:A“当代中华文学”一词的提出,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对当代文学学科进行深入反省的一个结果。“当代文学”的学科构建问题早在1985年唐驶先生的《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文汇报》1985年10月29日)那篇短文中就已显露端倪。上世纪90年代起,有关当代文学学科危机的言论便不时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仍在持续。杨匡汉近年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在谈及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时不无忧虑地指出:“当代文学是发展中的学科,也是充满了风险的学科。它的不确定性是制约学科发展的不可改变的因素,

  • 标签: 中华文学 文学史教材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学科 语境 《文汇报》
  • 简介:在《挪威的森林》里,村上春树以超然的人生态度说明了他的生死观:"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在这种理念之下,死亡(包括正常和非正常的死亡)就不是生活中的一种悲哀的突变,而是作为一种生命的自然形式而存在,死亡延续着生存,所以死亡不应当引起生者的悲恸、震撼与绝望,甚至不应当使生者感到恐惧。正是在这种态度指引之下,作者对小说中五个人物的死亡场景进行了叙述,并努力地将读者带入到一种"生死相连"的哲学意境中去。

  • 标签: 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死亡 哲学意义
  • 简介:<正>近几年来,比较文学研究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国文学研究者和外国文学研究者为共同开发这个领域而努力。我们的老前辈郑振铎先生曾把研究中国文学的外来影响,看成是"拓荒工作"。在这块荒地上有不少学者和研究者进行了辛勤的劳动,现在可以说这块荒地已不荒了。到目前为止。有二十所

  • 标签: 列宁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文艺思想 文艺思想比较文学
  • 简介:本文以对话的方式,回溯吉狄马加三十多年诗歌创作的历程,探究诗歌创作中,个体与时代、自我与民族、自然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等向度的问题,通过考察诗人个体的创作历程与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生动流变的关系,揭示两者之间复杂而丰富的互动关系。

  • 标签: 诗歌创作 吉狄马加 个体 对话 民族 意义
  • 简介:后新时期以来,20世纪中国批评话语出现了一种革命式的断裂,一些批评家借助于西方后现代思想资源的启示而告别了自梁启超和王国维以来的“本质主义批评话语”。我将这种越出本质主义批评话语后另行生成的话语形态称之为“中国新批评”。与本质主义批评的话语倾向相反,“中国新批评”的根本特征是“反本质主义”,它反对根据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本质对艺术进行“真理审判”,而将无限自由的“思想反思”和“意义启示”作为批评的根本目标。其结果必然是,20世纪中国单一的本质主义批评话语彻底“复数化”了。

  • 标签: 中国新批评 反本质主义 真理审判 意义启示
  • 简介:先锋小说被称为变革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历程的文学思潮,从小说形式的角度看,它在当时的文学评论界受到了评论家们的高度评价,但似乎先锋小说的被冷落也比其它文学思潮来得更快。给予先锋小说高度评价者来自于对文本操作的形式变革的厚爱,称先锋小说为伪现代派者也来自于对小说文本的形式变革的不满。先锋派作者对符号的崇拜和符号帝国的精心构筑达到了沉醉痴迷的程度,符号帝国所构设的世界放逐了世界的所有意义,这场匆匆上阵的文学革命和这场革命所进行的意义放逐似乎一开始就注定它必然走向致命的结局。随着社会

  • 标签: 先锋小说 中国文学 八十年代 文学思潮 形式变革 范式
  • 简介:《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2011年9月第一版)是“通天塔丛书”中第一本付梓的著作。此套丛书由香港浸会大学张佩瑶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张旭教授共同主编策划,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 标签: 1937年 英诗汉译 史论 中国 方法论 翻译史
  • 简介:“现代意识”这个词组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以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和文艺创作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学意识,早基于欧美的文化和文学的历史情形而建构出来的,但是在描述和讨论中国文学的问题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文学的双关关系,也不是中国文学中的西方问题,应该着力凸现身处中国自身的历史情境之中的中国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文学反应。中国现代意识既不是一个和西方现代意识相隔绝、相对立的概念,它接受西方现代意识的启迪和激发,同时它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文学 现代意识 中国主体
  • 简介:音乐作为人类艺术文化活动的重要门类,随着社会分工的历史发展,在社会音乐生产的过程中逐步表现出其职业的特性。音乐从职人员是音乐创造活动的主体,而音乐职业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社会音乐生产结构中的音乐创作生产、音乐唱奏生产、音乐传播生产和音乐伺服生产四大环节。本文把观察对象投向社会音乐生产结构中音乐职业本体以及推动其发展的媒介上来,并探求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便更为深入细化地对音乐本体进行认知。

  • 标签: 社会音乐生产结构 音乐职业 媒介
  • 简介:张新颖兄的新作<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经过4年时间的"艰难"写作,终于出版问世了.这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反复修改而成的.虽然其主要的思想路径和对于具体个案的精彩分析,笔者在平时与他的谈话中就已经有所了解,其中的大部分篇章在3年前初稿形成时即已拜读,但我在拿到这本完整的著作后,仍有一股重读的冲动,而且,一旦展开,便一口气读了下来,读完后的感受是,与初稿相比,这部论稿的思路更加完整、成熟,表述也更趋清晰,我不仅感到十分过瘾,而且还引发了许多思考.

  • 标签: 中外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 重读 新颖 阐释
  • 简介:包括文学及其理论在内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曾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界的一大热点,今天再提这一话题,许多人或许认为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了,或者说是在炒冷饭等等——对此需加以辨析。下面我结合"体用""本体"关键词在中国现当代理论语境中的"旅行",来谈谈这方面的感想。我曾经指出。

  • 标签: 体用不二 文学本体论 中西文化比较 文艺理论界 理论语境 本体论基础
  • 简介:1963年4月的一天,在毛主席书桌上端放着由周总理转来请主席题写匾额的纸条,上面写着“中央美术展览馆”几个字,这是开国初期国家所建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主席稍试笔墨沉思片刻后,挥笔改写成了“中国美术馆”五个大字。这由七字改成五字的一改,显示出了主席的智慧,充分肯定了美术馆的国有地位,也让后人对美术馆的含义有了新的更多的遐想和诠释的空间……

  • 标签: 中国美术馆 文化发展 山西 意义 周总理 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