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回族在四川藏区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小聚居、大杂居特点。四川藏区回族主要分布在以松潘为中心的川西北地区、川藏大道沿线的康定、巴塘以及康东地区的丹巴等地。农业、商业、屠宰业、餐饮业等是四川藏区回族的重要生计选择。四川藏区回族人口虽少,但在商品流通、民族关系等方面却起着重要作用。生产方式上的互补共生为回藏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随着长期的交往交流,回藏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涵化现象,但从四川藏区回藏互动的整体来看,“和而不同”仍然是回藏关系的基本特征。

  • 标签: 明至民国 四川藏区 回族分布 生计方式 文化适应
  • 简介:“宾兴”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小嘶,指的是周代基层人才选拔的制度及礼仪。清代地方性科举“宾兴”基金的命名,则取其“宾兴贤能”之遗意,其宗旨主要是资助当地士子参加乡会两试的旅费及卷资。此类基金,始见于宋代,元明两代承继,但因元明时期,

  • 标签: 历史地理 清代 学分 流变 广西 元明时期
  • 简介:官缺划分肥瘠,是清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因不见于选任规章,故不为人们所熟知。广西巡抚柯逢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所奏公费档案的发现,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较佳的史料。通过分析这组档案,不仅可以弄清广西肥瘠缺的分布及特点,还可以此为基础,论述其与“冲、繁、疲、难”四要素、“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四等级及选任制度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清末广西地方社会和人事管理制度的了解和认知。而官缺肥瘠现象对清代官员选任、地方治理乃至对整个清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型塑作用,更值得人们深思和警醒。

  • 标签: 清末 肥缺 瘠缺 繁简 选任
  • 简介:本文以笔者五次调查所获资料为依据,论述近代以来贵州天主教中外文献史料的分布状况,初步整理贵州天主教史研究资料兼述其学术史,以期立足新史料,细化近代西南民族地区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 标签: 近代以来 贵州 天主教 史料
  • 简介:刘跃进先生在秦汉文学领域已耕耘十五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后出版《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曹道衡合著,中华书局,2005年)、《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秦汉文学论丛》(凤凰出版社,2008年)等几部厚重的著作,获得了学界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最近又出版的《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从空间视阈对秦汉文学作了全新的解读。该书充分重视文献史料,将秦汉文学置于宏阔的历史地理背景下,综合考察了秦汉时期不同区域文学的空间分布及兴衰变迁,

  • 标签: 秦汉文学 空间分布 文学地理 文学研究 文人 视阈
  • 简介:广西的铜鼓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算起已经30多年,但是在万家坝等8型铜鼓中,比较明确矿料来源的只有北流型和灵山型,铸造地问题也是一直悬而未决。通过比对广西各类型铜鼓和铜、锡、铅矿点的分布范围,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存在高度对应:铜、锡、铅矿点的分布是影响铜鼓分布的重要因素,矿点开发的程度和年代早晚也间接影响到铜鼓类型的兴衰发展。这样的分布规律暗示着铜鼓应是在古人有目的地选择靠近矿点的地理位置后,就地或就近取材铸造。铜鼓从云南传入广西后,在广西被“本土化”,骆越、西瓯、僚、乌浒、俚等先民利用广西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铜鼓文化。

  • 标签: 古代铜鼓 矿料来源 铸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