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6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3(Tim-3)的表达情况,探讨Tim-3在恶性黑色素瘤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2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及38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Tim-3的表达,同时分析其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im-3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恶性黑色素瘤组Tim-3表达量为(15.89±6.49)%,健康对照组的表达量为(3.27±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im-3在CD8~+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有无溃疡、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有关(P〈0.01),而与性别、年龄、Breslow分度无关(P〉0.05)。结论:Tim-3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高水平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并有望成为恶性黑色素瘤早期预测及治疗的重要靶标。

  • 标签: TIM-3 CD8~+T细胞 恶性黑色素瘤 流式细胞术
  • 简介:Objective:Weinvestigatedthecorrelationbetweenthenumberofcirculatingtumorcells(CTCs)andwholebodymetabolictumorvolume(WBMTV)measuredby18F-fluorodeoxyglucose(FDG)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TheaimwastoevaluatethevalueoftheincorporationofCTCnumberandWBMTVintheprognosticpredictionofstageIIIsmall-celllungcancer(SCLC).Methods:Onehundredandtwenty-ninepatientswereenrolledinthisstudy.Allpatientsweretreatedwithfourcyclesofaplatinum-basedregimenandconcurrentchestirradiation,followedbyprophylacticcranialirradiation.BloodsamplesforCTCanalysiswereobtainedfrom112patientsbeforetheinitiationofchemotherapy(asabaseline),aftercycle1andaftercycle4.CTCsweremeasuredusingtheCELLSEARCH?system.ThepatientsunderwentpretreatmentFDGPET/CTWBMTV,whichincludedallmalignantlesions.TheSpearmanranktestwasusedtodeterminethecorrelationamongCTCcounts,WBMTVanddiseasestage.Overallsurvival(OS)and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curveswereproducedusingtheKaplan-Meiermethod,andsurvivaldifferencesbetweengroupswereassessedbythelog-ranktest.Results:ThenumberofCTCsatbaselinedidnotcorrelatewithWBMTVbeforetheinitiationoftherapy(P=0.241).ThenumberofCTCsatbaselineandtheWBMTVbeforetheinitiationoftherapywereindependentrelevantfactorsforPFSandOS.Thesubgroupanalysis(GroupA:CTCcount>19.5andaWBMTV>266.5cm^3;GroupB:CTCcount>19.5andaWBMTV≤266.5cm^3;GroupC:CTCcount≤19.5andaWBMTV>266.5cm^3;GroupD:CTCcount≤19.5andaWBMTV≤266.5cm^3)showedthat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inthemedianPFS(GroupAvs.D,P<0.001;GroupBvs.D,P=0.018;GroupCvs.D,P=0.029)andinthemedianOS(GroupAvs.D,P<0.001;GroupBvs.D,P=0.012).Conclusions:CTCnumberandWBMTVarerelatedtoprogressionanddeathinpatientswithSCLC.TheincorporationofCTCnumberandWBMTVscanscanprovideadetailedprognosticpredictionforSCLC.

  • 标签: Small-cell lung cancer CIRCULATING TUMOR cell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肝细胞性肝癌(HCC)中PTEN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108例HCC来自广西不同地区样本,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HBV(+)/AFB1-DNA(+),共48例;B组:HBV(+)/AFB1-DNA(-),共27例;C组:HBV(-)/AFB1-DNA(+),共19例;D组:HBV(-)/AFB1-DNA(-),共14例。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基因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1)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测序结果未发现发生在外显子上的突变。但在第4外显子与第4内含子交界处有61例发生大片段的缺失,缺失率为56.4%。②PTEN缺失率在A、B、C、D组中分别为60.4%、62.9%、47.3%和46.6%,其差异在4个亚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mRNA在4个亚组中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分别为:A组:0.54±0.13;B组:0.59±0.16;C组:0.97±0.16;D组:0.92±0.13。其中,A、B组分别与C、D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02,PAD=0.032,PBC=0.000,PBC=0.011)。结论在广西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B1的双暴露肝细胞癌中,PTENmRNA的表达下调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PTENmRNA表达下调可能主要与HBV感染有关。AFB1对PTEN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有协同作用。

  • 标签: 肝肿瘤 乙肝病毒 黄曲霉毒素B1PTEN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D2根治术中行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中上部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脾组50例行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切脾组46例行全脾切除术。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No.10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度及平均清扫No.10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脾组发生并发症3例(6.0%),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和肠梗阻各1例;切脾组发生并发症5例(10.9%),其中胰漏2例、肺部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腹腔出血1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术能够取得同切除脾脏相同的效果,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 标签: 胃癌 D2根治性切除术 脾门淋巴结清扫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广西地区肝癌患者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情况及其关系,探讨AFB1长期暴露与人群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实验组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3例HCC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肿瘤组织。按肿瘤大小分为小肝癌组(≤5cm)和大肝癌组(〉5cm),同时小肝癌组包括两个亚组Ⅰ组(≤3cm)和Ⅱ组(〉3cm)。另取10例来自肝移植供肝及肝外伤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各组样本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并以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其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小肝癌组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最高(73.8%),显著高于大肝癌组(P=0.016)。而小肝癌组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35.7%)却显著低于大肝癌组(P=0.007)。正常对照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为50.0%,但未发现p53第249密码子存在突变。Ⅰ组与Ⅱ组之间无论是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还是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676,P2=1.000)。实验组中,33.3%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阳性,22.2%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阴性。结论广西为AFB1高污染地区,正常人群普遍存在AFB1的暴露。AFB1的暴露可增加HCC的发病概率。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可能是影响AFB1相关HCC发生、发展的因素。结合AFB1-DNA加合物表达和第249密码子突变的情况,可有效地了解肝癌患者长期持续性或非持续性的AFB1暴露下DNA的累积损伤情况。

  • 标签: HCC AFB1 DNA加合物 p53第249密码子 突变
  • 简介: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维生素,在鲑鱼等海鱼和动物肝脏中含有少量维生素D,在蔬菜、水果中基本没有维生素D,但是维生素D却又是可以廉价取得的维生素,因为人体皮肤中的胆固醇通过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就可合成维生素D

  • 标签: 维生素D 紫外线照射 动物肝脏 人体皮肤 脂溶性
  • 简介:核糖核酸结合基序蛋白8A(RNA—bindingmotifprotein8A,RBM8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RNA结合基序蛋白。不少研究报道RBM8A基因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通过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细胞周期调控等多个环节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RBMSA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恶性肿瘤 核糖核酸结合基序蛋白8A 细胞凋亡 信号传导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CYP1B1基因rs1056836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125例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和160例体检的健康维吾尔族女性(对照组)CYP1B1基因rs1056836位点多态性,分析该位点多态性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和病例查询的方法收集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s1056836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对危险度。结果CYP1B1基因rs1056836位点中存在CC、CG、GG3种基因型,其在乳腺癌组和健康女性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2%、51.2%、5.6%和60.6%、34.4%、5.0%,两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C、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8.8%、31.2%,对照组分别为77.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携带CC基因型维吾尔族女性的乳腺癌发病风险降低。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层分析显示初潮早、有肿瘤家族病史、未绝经妇女中携带CG、GG基因型者乳腺癌患病风险明显增加。结论CYP1B1基因rs1056836位点多态性与维吾尔族乳腺癌的发生有关,其突变基因型增加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的患病风险。

  • 标签: 乳腺癌 CYP1B1 维吾尔族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S100、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60例NSCLC病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以S100标志DC,以CD83标志成熟的DC。对浸润性免疫细胞密度进行测定,方法为:选取癌组织内DAB着色显著的区域作为计数区域,计数10个高倍视野以其平均数作为该项指标的最后值,根据免疫细胞在癌组织或癌巢中的浸润程度将患者分为无或轻度浸润组和显著浸润组。结果S100+DC广泛分布于癌组织及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60例标本中有38例在癌组织中检测到不同程度的S100+DC浸润,它们具有典型的树状突起。CD83+DC不具有典型的树状突起,多呈椭圆形,多分布于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癌组织中央仅可见零星分布,60例标本中有28例检测到不同程度的CD83+DC浸润。癌组织或癌巢中S100+DC浸润密度与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有关,S100+DC显著浸润组有较高的生存率(P〈0.05),而癌组织CD83+DC与预后无关。结论NSCLC癌组织或癌巢中S100+DC浸润密度可作为肺癌患者术后一个有价值的预后因子,而CD83+DC不具有预后意义。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树突状细胞 免疫反应 预后
  • 简介:受本刊2004年第6期林锦忠作者启发,我刊今年开辟一介绍长寿老人的栏目,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向广大读者朋友介绍身边9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 标签: 长寿 百岁老人 生活状况 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
  • 简介:目的:检测信号分子JAK2/STAT3在食管鳞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并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Fn14)表达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8例食管癌组织及配对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Fn14、p-JAK2和p-STAT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Fn14与p-JAK2、p-STAT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三者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Fn14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和胞浆,p-JAK2、p-STAT3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胞核。Fn14、p-JAK2、p-STAT3在食管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61/118)、50.9%(60/118)、57.6%(68/118),均高于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组织的4.2%(5/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14、p-JAK2及p-STAT3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均无关(P>0.05)。Fn14与p-JAK2、p-STAT3在食管鳞癌不同分化程度组织中及不同TNM分期中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Fn14、p-JAK2、p-STAT3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子 14(Fn14) JAK2 STAT3 食管鳞癌 免疫组化染色
  • 简介:目的:探讨增生性筋膜炎(PF)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提高对增生性筋膜炎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增生性筋膜炎的临床情况、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PF好发于四肢及头颈部,发病年龄为32~80岁。临床表现为伴有疼痛,迅速生长浅表孤立性肿块。镜下特点为黏液样背景、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间质散在分布具有诊断意义的神经节样大细胞;免疫组化梭形细胞及神经节样大细胞表达Vimentin、SMA和H-Caldesmon。结论:PF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病变,手术切除后罕见复发,不转移,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特征,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应加强对该病变的认识,避免误诊。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假肉瘤 增生性筋膜炎
  • 简介:The9thInternationalCongressonPeritonealSurfaceMalignancies,sponsoredbythePeritonealSurfaceOncologyGroupInternational(PSOGI)andorganizedbytheNetherlandsCancerInstitute,washeldinAmsterdam,theNetherlands,fromOctober9to11,2014,withover650delegatesfrom66countriesattendingthemeeting.Withthecentralthemetosummarizetheglobalprogressesinperitonealcarcinomatosis(PC)diagnosisandtreatment,todrafttheoutlineframeworkofinternational

  • 标签: 国际大会 恶性肿瘤 膜表面 合作研究项目 阿姆斯特丹 肿瘤学
  • 简介:目的: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活检进行分析.以便全面了解慢性粒细胞自血病的骨髓情况,有助于诊断及治疗。方法:用塑料包埋法制片,然后进行HGF,Gomori染色,观察各项指标。结果:80例病人中78倒(97%)骨髓增长明显活跃;49例(61%)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19例(23%)可见3~10个原幼细胞簇。结论:骨髓活检可以全面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骨髓增生情况、骨髓纤维化程度及原幼细胞簇数量,对判断分期及预后,指导治疗有较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骨髓活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治疗 诊断 骨髓纤维化 人中
  • 简介:目的探讨Nanog、Sox2、TFF3在肠型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肠型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肠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anog、Sox2、TFF3在肠型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60例肠型胃癌患者中,Nanog高表达者38例(63.3%)、TFF3高表达者33例(55.0%),Sox2低表达者35例(5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anog、TFF3、Sox2的表达情况与肠型胃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肠型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anog、Sox2、TFF3的表达情况与肠型胃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有关,同时具有Nanog高表达、TFF3高表达、Sox2低表达的肠型胃癌患者预后最差。结论Nanog、Sox2、TFF3可成为评价肠型胃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更利于判断肠型胃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肠型胃癌 NANOG SOX2 TFF3
  • 简介:已证实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途径,参与人体内许多细胞生命活动。近年来,随着对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研究加深,逐渐发现蛋白的泛素化调节是一个可逆过程,细胞内同时还存在一些特异的去泛素化蛋白酶进行负向调节。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s)是去泛素化酶家族的亚家族,作为亚家族成员之一的X染色体连锁的泛素特异肽酶9(USP9X)在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且与肿瘤的分期及预后相关,因此,针对USP9X的靶向治疗,将会为肿瘤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 标签: 泛素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 泛素-蛋白酶体 肿瘤 靶向
  • 简介:背景与目的: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脑转移瘤的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探讨颅内转移瘤诊断和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经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综合治疗的80例颅内转移瘤患者的预后。术前明确有肿瘤或肿瘤手术史76例,另4例术前肿瘤性质不明。结果:手术行转移灶完全切除者50例,其中原发病灶完全切除者28例,原发灶放疗或化疗者22例;多发灶只清除1个者11例:其余19例只行放疗加化疗。原发病灶中肺癌40例,占已知病灶52.6%,病理类型以腺癌和低(未)分化癌为多见,分别为41.2%和36.4%。本组生存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3年零7个月,中位生存期17个月,平均生存期16个月,只行放疗加化疗者平均生存期11个月。与同期未经综合治疗者相比,本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脑转移瘤诊断一经确立,治疗上应采取积极态度、手术切除肿瘤、去骨瓣减压、明确病理类型至关重要.再针对病理类型行放疗和,或化疗等其他综合治疗措施,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帮助。

  • 标签: 颅内转移瘤 诊断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吐温80温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转移性肝癌32例中,男17例,女15例;分为吐温80温热灌注化疗栓塞组(15例)和常规化疗栓塞组(17例)。治疗组采用加温至62℃的吐温80、化疗药液和碘油行化疗栓塞。对照组在室温下用常规化疗栓塞治疗。结果治疗组的肿瘤生长率(-0.4l±0.25)小于对照组(-0.12±0.45),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期有效率于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41.2%,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治疗组中,毒副反应轻度3例(20%),中度8例(53-3%),重度4例(26.7%);对照组中轻度4例(23.5%),中度10例(58.8%),重度3例(17.7%),两者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动脉内吐温80温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吐温80温热灌注化疗 栓塞治疗 转移性肝癌 肿瘤 肝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