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基底鳞状细胞癌(BSC)被定义为包含基底细胞癌(BCC)鳞癌(SCC)以及二者移形区域的肿瘤。梭形细胞鳞癌(SCSC)可能含有普通鳞癌梭形细胞的变异成分。作者报道一89岁女性患者,患头皮皮疹数十年。肉眼可见损害大小为8.5cm×6.0cm×1.8cm,为一灰白色中部黑色的肿块。镜下,肿瘤上部未溃烂部分由巨大的多角形鳞状细胞组成,偶伴角化过度(SCC),外周栅栏状的基底样细胞呈柱状生长(BCC),并有一部分区域两种细胞混杂生长。肿瘤的其余部分为一黏液样区域,含狭长的纺锤状梭形细胞,系起源于普通鳞癌。免疫组化显示,SCSC的肿瘤细胞(普通SCC细胞梭形细胞)区域共同表达CAM5.2弹性蛋白。Ber—EP4在BCC区域表达阳性而在SCCBCC移形带表达减弱。上皮膜抗原在普通SCC区域呈局灶阳性表达。据作者所知,这是皮肤鳞癌具有向BCCSCSC双重分化的首例报道。

  • 标签: 基底鳞状细胞癌 梭形细胞 细胞变异 皮肤鳞状细胞癌 重分化 皮肤鳞癌
  • 简介:目的检测参与银屑病发病的相关炎症因子在皮损部位末梢血(以下简称皮损血)及肘正中静脉血(以下简称静脉血)中的含量情况.方法34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分别采集皮损血和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别检测并比较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P物质(SP)、银屑病p27抗原(Psop27)在皮损血和静脉血中的含量.结果皮损血中TNF-α、IL-8、Psop27的含量明显高于静脉血中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损血中SP的含量低于静脉血中SP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部分炎症因子在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皮损血中的含量高于其在静脉血中的含量,提示炎症因子在皮损部位浓集可能是银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斑块状银屑病 皮损部位末梢血 肘正中静脉血 白细胞介素-8 银屑病p27抗原 P物质
  • 简介:目的探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青鹏软膏序贯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序贯疗法组30例给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青鹏软膏序贯治疗,对照组Ⅰ组32例单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对照Ⅱ组29例单用青鹏软膏。3组患者在治疗2周及4周后评判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序贯疗法组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Ⅰ组P〈0.05,对照Ⅱ组P〈0.01)。治疗4周后,序贯疗法组与对照Ⅰ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Ⅱ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酸氟替卡松乳膏青鹏软膏序贯疗法治疗慢性湿疹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强,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丙酸氟替卡松乳膏 青鹏软膏 慢性湿疹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并且探讨VEGF与PI3K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S-P方法对32例EM手术标本30例子宫肌瘤中VEGF、Akt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EM中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异位内膜Akt、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6/30)、37.5%(12/32)、84.4%(27/32)、60.0%(18/30)、75.0%(24/32)、87.5%(28/32);EM中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异位内膜MVD分别是(10.37±5.24)、(19.14±7.10)、(48.24±10.54)。Akt、VEGF血管密度在EM中异位内膜较正常内膜组高表达,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中,Akt与VEGF呈正相关。结论:PI3K/Akt、VEGF均参与EM的发生发展,在EM血管生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共同参与EM过程。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考察免疫层析技术(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检测(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采用TP-PA法作为金标准检测12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准,评价GICA与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敏感性特异性。结果:金标准中1200例血清标本梅毒检出147例检出率为12.3%,GICA阳性检出率为12.7%,TP-IgM为11.5%。GICA法灵敏度为98.6%(145/147),特异性为99.3%(1046/1053),阳性预测值为阳性预测值为95.4%(145/152),阴性预测值为99.8%(1046/1048)。TP-ELISA法灵敏度为91.8%(135/147),特异性为99.7%(1050/1053),阳性预测值为97.8%(135/138),阴性预测值为98.9%(1050/1062)。两组间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GICA的灵敏性阴性预测值优于TP-ELISA法,可以替代TP-PA成为梅毒检测的血清学检测首选方法。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检验 GICA TP-ELISA
  • 简介:作者报道1例33岁非特应性反应女性患者,食入不同水果后发生多次过敏反应。食入的水果包括苹果、香蕉荔枝,这三种水果属于植物学上不同的植物家族。用点刺试验证实对苹果香蕉过敏。否认对其他与水果有交叉反应的物质(如橡胶或花粉)过敏。由于皮肤科医师并不能经常见到此类患者,作者希望突出强调对水果产生(但不伴有对其他常见气源性/接触性变应原的过敏反应)的这种罕见且具潜在临床致死性的Ⅰ型变态反应。作者也讨论了对明显不相关的水果发生Ⅰ型变态反应的可能原因及参与该变态反应的变应原。

  • 标签: 过敏反应 植物学 苹果 香蕉 家族 荔枝
  • 简介:青紫色素杆菌是一种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土壤水中的革兰阴性细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低毒力细菌,但意外的是它能感染人类,尤其是宿主防御反应有缺陷的人群。感染通常在破损的皮肤接触污染的土壤水后发生,特点常表现为患者出现脓疱、淋巴结炎、发热和呕吐,感染会迅速播散,死亡率很高。遗憾的是,因为该菌普遍存在,在培养时常被认为是一种污染菌而被排除。因为迅速的诊断(通过适当的取样)治疗是患者预后良好的关键,因此l『解这种病原微生物对于临床医师来说是必要的。此外,因为青紫色素杆菌感染罕见于有免疫能力的个体,所以被其感染的患者应建立免疫力。

  • 标签: 感染性休克综合征 杆菌感染 紫色素 脓疱病 坏疽性 革兰阴性细菌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深浅两层顶泌汗腺处理法治疗腋臭,其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处理方法。方法对317例腋臭患者行深浅两层顶泌汗腺处理法治疗腋臭,观察术后并发症,分析原因并及时外科处理。结果317例患者术后血肿20例(6.3%)、皮下积液12例(3.8%),皮肤瘀斑36例(11.4%),皮肤坏死5例(1.6%),切口裂开34例(10.7%),切口感染16例(5.1%),切口延期愈合71例(22.4%),切口瘢痕23例(7.3%),瘢痕挛缩12例(3.8%),异味残留11例(3.5%),腋毛脱落317例(100%);皮肤外科适当处理后效果满意。结论深浅两层顶泌汗腺处理法治疗腋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及时恰当的处理仍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

  • 标签: 腋臭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HPV感染基因型在宫颈正常组织、宫颈鳞状细胞癌腺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56例宫颈正常组织、48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45例宫颈腺癌组织分别记为对照组、鳞癌组腺癌组,均采用PCR以及基因芯片技术对HPV感染23种基因进行分型检测,观察不同组别中其分布情况,并对各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鳞癌组HPV感染阳性率(91.67%)腺癌组(73.33%)均远远高于对照组(10.71%)(P〈0.05),且腺癌组HPV感染阳性率也显著低于鳞癌组(P〈0.05);对照组、鳞癌组腺癌组一重感染、二重感染多重感染分布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6例HPV感染阳性患者中,HPV-43基因型所占比例最高,为62.50%;鳞癌组44例HPV感染阳性患者中,HPV-16HPV-18基因型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0.57%19.81%;腺癌组33例HPV感染阳性患者中,HPV-16HPV-18基因型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9.58%19.72%。结论:HPV-16HPV-18基因型感染可能参与宫颈鳞癌腺癌的发生,且在宫颈癌患者组织中,多存在双重或多重HPV感染。

  • 标签: HPV感染 基因型 宫颈正常组织 宫颈鳞状细胞癌 腺癌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浴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bandultravioletB,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中药浴联合NB-UVB治疗,对照组f30例)单独用NB-UVB治疗。结果治疗组银屑病面积严重指数(psoriasisareaandseventyindex,PASI)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而对照组有效率仅为53.3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lifequalityindex,DLQ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药浴联合NB-UVB对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满意。

  • 标签: 寻常性银屑病 中药浴 窄谱中波紫外线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积雪草甙、苦参碱对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及胶原合成的影响,并对两者的抗瘢痕作用强度进行比较。方法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积雪草甙、苦参碱,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改变、氯胺T法测定羟脯氨酸含量、乳酸脱氢酶检测细胞毒作用,分别观测两种中药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及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积雪草甙为0.5g/L、苦参碱为1.00g/L后成纤维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羟脯氨酸含量降低(P〈0.05);细胞处于G2-M期比例增加(P〈0.05);当积雪草甙浓度低于5g/L时乳酸脱氢酶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在一定浓度下,积雪草甙苦参碱均能抑制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及胶原合成,积雪草甙的抗瘢痕作用强于苦参碱。

  • 标签: 积雪草甙 苦参碱 瘢痕 成纤维细胞 胶原合成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曲普瑞林孕三烯酮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行腹腔镜保守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月经来潮后第1d予以曲普瑞林3.75mg肌注,每4周1次,疗程6个月。对照组患者术后月经来潮后第1d予以口服孕三烯酮2.5mg,每周2次,连用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疗效、2年内的复发率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80.0%)(χ^2=4.11,P<0.05)。治疗后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复发4例(10.0%),对照组患者复发11例(27.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2,P<0.05)。观察组21例不孕患者治疗后2年内14例成功妊娠,对照组19例不孕患者仅7例妊娠,观察组治疗后2年内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普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其复发率,提高妊娠率,是一种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曲普瑞林 孕三烯酮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