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术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我院26例52只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配合进行回顾。结果26例52只眼后房型人工晶体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配合顺利,效果满意。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有效的手术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后房型 有晶体眼 植入术 高度近视 手术配合
  • 简介:目的检测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及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各波的反应振幅与潜伏期,并与正常人比较,评价其差异。方法选择残疾鉴定工作中超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和正常对照组20例(40眼),用综合验光法验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测量各波的反应振幅与潜伏期,分析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中心凹部神经上皮层厚度及PVEP各波的反应振幅与潜伏期关系。结果超高度近视眼平均眼屈光度数为(18.30±4.6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中心凹平均神经上皮层厚度为(158.54±6.82)μ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EP各波的反应潜伏期N75波为(85.26±2.95)ms,P100波为(120.97±10.58)ms,N145波为(153.66±9.03)ms,P100波振幅(5.12±2.03)uv,同对照组相比,各波反应潜伏期明显延迟,振幅低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高度近视眼与正常眼相比,眼屈光度数越大,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变薄,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各波的反应振幅与潜伏期明显较正常眼差,提示视网膜神经上皮通路功能明显受损。

  • 标签: 超高度近视眼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黄斑部视网膜厚度 视觉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透明晶体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50岁以上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62眼)50岁以上超高度近视患者行透明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行前后囊抛光。平均随访1年,观察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0.2~0.8。术中1例后囊膜破裂,2例出现后囊不同程度混浊,予以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随访无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50岁以上超高度近视患者行透明晶体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超高度近视 超声乳化 透明晶状体
  • 简介: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半年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接受LASEK手术的109只术眼进行半年的跟踪观察,将术眼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三组,Ⅰ组(23眼):-6.00~-9.00D;Ⅱ组(56眼):-9.25~-12.00D;Ⅲ组(30眼):-12.00以上.对各组术后裸眼视力、HAZE、角膜曲率、回退率及眼压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1.术后视力各组均比术前有显著改善(P<0.001);2.术后HAZE发生率随度数增加而上升,且程度加重,但术后各组6个月时角膜混浊比第一个月有明显改善(P<0.01);3.术后各组回退率高,回退率随度数增加而上升;3.术后各组眼压与术前均有差异(P<0.001),术后各组第6个月时眼压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LASEK手术对高度近视及超高度近视均有明显治疗作用,但对超高度近视预测性较差,HAZE发生率较高且回退率高.

  • 标签: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 屈光手术
  • 简介:目的: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比较高度近视眼与正常人(正视眼)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anteriorchamberdepth,CACD)和前房角(anteriorchamberangle,ACA)两项前房参数差异,进一步了解高度近视眼的解剖学特点。方法:收集2010-10/2011-06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正视眼82例,收集同期我院门诊与准分子激光中心就诊的高度近视眼68例,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CACD和ACA。对高度近视组与正视眼组的前房参数值进行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参数有无差异。结果: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得正常人CACD平均值为3.02±0.47mm,ACA平均值为33.26°±6.20°。高度近视眼的CACD平均值为3.24±0.38mm,ACA的平均值为39.55°±6.68°。高度近视眼与正视眼的两项前房参数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前房参数,高度近视眼与正视眼相比中央前房深度深、前房角宽。

  • 标签: 中央前房深度 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 前房角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67例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方法从2011年4月到2014年11月,选取我院的134例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7例患者进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67例患者给予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加入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脱盲率(视力≥0.05)和脱残率(视力≥0.3)占比97.01%(65/67)、92.54%(62/67),均高于对照组的94.03%(63/67)、89.55%(6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眼压、悬韧带断裂、玻璃体脱出、角膜内皮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高度近视术后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囊外摘除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白内障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病理性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手术中硅油与C3F8填充后视网膜复位率和高眼压发生率,为此类手术的填充物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在不同时间段连续观察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分别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硅油和气体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观察,从手术后1wk;1,3,6,12mo,视网膜复位率和眼压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及眼压的情况,得出最佳的填充方式。结果:初次手术后,硅油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气体组,但两组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眼压:硅油组高眼压发生率高于气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玻璃体手术后使用哪种填充物,应采取个体化方案。

  • 标签: 病理性近视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硅油 惰性气体C_3F_8
  • 简介: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因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行小切口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75例98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前眼轴长度和术后视力、屈光度数及其与预期屈光度数的偏差值(屈光度数偏差值),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6~12mo。结果: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2.05±1.78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者66眼(67.3%);≥0.5者43眼(43.9%),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00D者48眼(49.0%);〈±2.00D者78眼(79.6%)。术中后囊膜破裂3眼。术中出现后弹力层部分脱离1例。术后角膜不同程度水肿21眼。术后6mo有13眼出现后囊混浊,经Nd:YAG激光切开后视力恢复。未见发现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人工晶状体移位等并发症。术后2眼出现双眼干扰症状,经过3mo后行另一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症状消除。结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负度数人工晶状体 超高度近视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更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3-01/2014-06我院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29例29眼随机分为试验组(15眼)和对照组(14眼),试验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玻璃体腔内注气治疗,对照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治疗,术后随访视网膜复位率和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率。结果: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有效手段。

  • 标签: 23G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撕除 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
  • 简介: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4月~2010年5月期间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的23例(28眼)高度近视(眼轴〉26mm)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3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1眼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术后3d最佳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21眼(75%),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23眼(82%)。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好,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是基层医院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理想术式。

  • 标签: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高度近视 并发性白内障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行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共32例(32眼)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即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组,对照组即单纯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组,每组16例,均行玻璃体切割术,其中观察组术中剥离适当范围视网膜前膜内界膜,对照组不剥离内界膜,两组均气液交换吸出视网膜下液,填充C3F8或硅油,随访2-24月,观察视网膜复位,裂孔解剖闭合,视力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视网膜均复位,复位率:81.2%,对照组:9例视网膜复位,裂孔闭合,复位率56.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术后视力均好于术前,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较好的改善术后视力。

  • 标签: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网脱 内界膜剥离 玻璃体切割术
  • 简介:目的评价小切口超声乳化及大直径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对于治疗高度近视性白内障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表面麻醉下对40例68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施行透明角膜3.2mm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植人大直径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观察术中的安全性及术后疗效.结果术中无一例发生后囊膜破裂、前房出血以及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术后1天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54.41%;术后1周为70.59%;1个月为82.35%;视力≥1.0者,术后1天为8.82%、术后1周为25%、1个月为41.18%.结论小切口超声乳化及大直径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具有视力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但是对手术技巧要求较高.术后视力提高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有关.

  • 标签: 高度近视 白内障 小切口超声乳化 大直径折叠式
  • 简介:目的:评价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收治的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32例32眼,屈光度为-12.00~-20.00(平均-15.78±2.16)D。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4.1±0.4。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采用吲哚菁绿染色并顺利剥除,术毕进行气体填充。术后随访1~9(平均4.5)mo,观察术后视力及黄斑劈裂愈合效果。结果:共30例30眼(94%)患者劈裂腔消失,视力较术前提高,视物变形改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1,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保存视功能,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视力。

  • 标签: 超高度近视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除 内界膜剥除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同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7年6月在我科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眼并发性白内障的患者48例,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小切口自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两例患者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3月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6眼,0.3-0.8者30眼,〉0.8者12眼,术中、术后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性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跟视力恢复好,且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足适应于广大基层医院的最佳手术方式之一。

  • 标签: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高度近视眼 白内障 晶状 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