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硫酸铝注射液静脉注射后的药动学和肌肉注射后的全身吸收,以及注射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耳静脉注射复方硫酸铝注射液1mg/kg(以无水硫酸铝计)和股四头肌注射80mg/kg(以无水硫酸铝计),耳静脉采血,采用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铝浓度,并常规测定血生化指标。结果:静脉注射复方硫酸铝注射液后,硫酸铝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t1-2β为(1.08±0.46)h,AUC0→21h为(1.52±0.92)mg·h·L^-1(n=5)。股四头肌注射复方硫酸铝注射液后,血铝浓度略有升高,但不明显,不能进行药动学参数分析。采用梯形法计算AUC,平均AUC0→24h为(2.93±1.82)mg·h·L^-1(n=5),复方硫酸铝注射液肌肉注射后铝的生物利用度约为2.41%。血清生化指标除偶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和肌肉注射组肌酐水平缓慢下降,其余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复方硫酸铝注射液静脉注射后血液中清除速率快,局部注射后全身吸收量很低,是一种安全的新制剂。

  • 标签: 复方硫酸铝注射液 药物动力学 安全性
  • 简介:目的研究心室肌内膜层(endo)、中层(M)、外膜层(epi)细胞复极Ⅰ期瞬间外向钾电流在缺血后失活曲线的变化。方法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定量观察缺血前及缺血后Ⅰ10活性的变化,分析比较3层细胞缺血后Ⅰ10的不同变化。结果缺血30分钟后epi及endo的半数失活电压(V1/2deactive)有明显差异(P<0.05),缺血后外膜层细胞的失活曲线右移,Ⅰ10失活变的缓慢,V1/2deactive与缺血前比较有明显增大(P<0.05)。结论Ⅰ10在3层细胞的分布不同决定了Ⅰ10在3层细胞的变化不同,可引起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容易引起2相折返,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 标签: 心室肌内膜层 心室肌中层 心室肌外膜层 钾电流 失活曲线
  • 简介:本文观察阿魏酸钠(SF)对细胞诱导的人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修饰及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作用.在LDL存在的培养的SMC系统中,SF可明显抑制Cu2+诱导的MDA含量增高,剂量在40~120μg·mL-1内呈剂量依赖性.同时,SF40~120μg·mL-1可降低3H-TdR细胞掺入量及MTT法显示细胞数降低,提示SF作为抗氧化剂可抑制LDL的氧化修饰及SMC的增殖.

  • 标签: LDL SF 氧化修饰 阿魏酸钠 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增殖
  • 简介:目的观察乳化异氟烷预处理对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缺血对照组(CON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乳化异氟烷预处理组(EI组);脂肪乳组(INT组)。新西兰白兔均经历缺血30min、复灌180min过程。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于复灌180min时抽取颈内动脉血3ml,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复灌180min后2,3,5-三苯基四氮唑(TIC)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四组HR、MAP、RPP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衡期末比较,缺血及复灌后四组HR、MAP、RPP值均呈进行性下降(P〈0.05)。与CON组和INT组比较,IP组和E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降低(P〈0.05)。复灌180min时IP组和EI组血清CK、LDH活性明显低于CON组和INT组(P〈0.05)。结论乳化异氟烷预处理对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乳化异氟烷 缺血预处理 再灌注损伤 心肌
  • 简介:目的:探讨高渗盐水对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建立多发伤致休克模型,通过不同液体进行限制性复苏,观察并比较各组别复苏液使用量、凝血功能、血乳酸、剩余碱变化,以及肺、肾脏病理损伤变化。结果:在不同时间段,各组动物心率、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差异,P>0.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3.0%组及7.5%组不同时间点血乳酸、碱剩余动态变化、凝血功能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及羟乙基淀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组、7.0%组在各个时段的补液量均小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组及7.5%组之间复苏各时间点血乳酸、碱剩余、凝血功能以及补液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高渗盐水液体复苏能显著改善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的状态,疗效显著,且补液量较低,对于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高渗盐水 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异丙酚(Propofol,PF)对内毒素(LPS)致感染性休克外周血管阻力(SVR)、阻力指数(SVRI)、胸腔液体量(TFC)以及离体肺动脉环和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研究小剂量异丙酚对感染性休克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大耳20只,体重2.5~2.8kg,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和LPS致休克模型组(L组),再以两种不同小剂量(50μmol/L和100μmol/L)异丙酚对两组分别进行干预,每项干预5只。用胸电生物阻抗法血液动力学连续监护系统(Bioz)测量各组SVR、SVRI和TFC,之后制备离体肺动脉环和主动脉环,连接张力换能器,观察各组血管环张力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与N组相比,L组SVR、SVRI下降,TFC升高(P〈0.05),肺动脉环张力有所下降,但不如主动脉环张力下降明显(P〈0.05)。与干预前相比,L组SVR、SVRI均有所升高(P〈0.05),100μmol/L剂量下同时还伴有TFC下降(P〈0.05)。离体条件下50μmol/L剂量时仅增加主动脉环对PE的反应性(P〈0.05),100μmol/L剂量下在增加主动脉张力的同时,还能降低肺动脉张力,使肺动脉与主动脉环张力比值(P/A值)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异丙酚(50μmol/L和100μmol/L)通过直接作用于血管壁调节血管张力,增加感染性休克主动脉血管张力,维持体循环稳定。其中100μmol/L的PF不但增加主动脉张力,还能降低肺动脉张力,更能有效纠正血管舒缩状态,改善组织灌注,对感染性休克的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异丙酚 内毒素 肺动脉 主动脉
  • 简介:目的:制备阿霉素-N-乳糖酰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adriamycin-N-chitosan-silkfibroin-microspheres,ADR-N-CS/SF-MS),并观察其对VX2肝移植瘤的化疗栓塞术后抑瘤作用。方法:采用乳化凝胶化法制备ADR-N-CS/SF-MS;24只新西兰大白兔经超声引导下于肝脏左叶植入VX2肿瘤组织块,建立肝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即A组为每组6只股动脉穿刺插管经肝动脉分别给予ADR-N-CS/SF-MS(治疗组),B组为N-CS/SF-MS(对照组),C组为碘化油+ADR溶液,D组为0.9%氯化钠液;经治疗后,观察各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和肝肿瘤体积的动态变化以及用CT成像法分析其治疗前后肝肿瘤影像学的改变。结果:各组动物血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动物术后平均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为主)增多,肝功能均出现一过性损害;治疗30d(A,B,C组)疗效与D组相比,其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1),其中A组肿瘤体积缩小较B,C两组明显(P<0.01),而B,C两组的肿瘤体积均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各组抑瘤率分别为87.23%,62.98%和56.02%;经CT检查示其病灶液化坏死,强化不明显。结论:ADR-N-CS/SF-MS制备工艺简单易行,其治疗组抑制肿瘤生长较为明显(P<0.01),以致肿瘤缩小或坏死。

  • 标签: 阿霉素 壳聚糖 肝细胞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合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及环孢素免疫抑制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为ATG治疗,观察组加用环孢素免疫抑制进行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6.43%,对照组82.14% ,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为7.14%,对照组为10.71%,P>0.05。结论:对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合用ATG与环孢素免疫抑制进行治疗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该联合用药方案值得应用及推广。

  • 标签: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儿童 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环孢素免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