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为探明水分条件对保水剂作用效果影响,采用盆栽实验,测定冬小麦生长结束后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不同用量(T1:0、T2:27mg/kg、T3:54mg/kg、T4:81mg/kg)处理土壤持水、供水及导水性能等。结果表明:保水剂施用均提高了土壤持水、供水、导水能力及土壤有效水含量。轻度胁迫条件下,以T3处理持水能力、有效水含量及导水能力最强,而供水能力以T4处理为佳;充分供水条件下,随保水剂用量增加,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有效水含量及导水能力均提高,但T3和T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轻度胁迫相比,充分供水条件下各处理持水能力、供水能力及导水能力均较高,而有效水含量以轻度胁迫条件下T3处理较高,较对照增加18.6%。从经济角度考虑,2水分条件下以T3处理(54mg/kg)效果为佳。

  • 标签: 保水剂 水分条件 持水能力 供水能力 土壤有效水
  • 简介:运用径流小区法研究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不同降雨强度对水土流失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年均径流量大小顺序为裸露地〉柑橘园〉锥栗林〉杉木林,年均土壤流失量大小顺序为裸露地〉锥栗林〉柑橘园〉杉木林;2)降雨强度对土壤流失量影响高于对径流量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量及土壤流失量与各降雨强度指标呈显著性幂函数关系,但各指标的拟合相关程度不同;3)裸露地(对照)土壤流失量与I10相关性最高,锥栗林土壤流失量与I30和I60相关性最好,柑橘园土壤流失量与I30相关性最好,而杉木林土壤流失量与降雨强度相关性极弱;4)裸露地、锥栗林和柑橘园径流量与I60和I30相关性较好,杉木林径流量与降雨强度相关性极弱;5)各土地利用方式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与Iave相关性均很弱。

  • 标签: 水土流失 降雨强度 土地利用方式 闽北
  • 简介:采用光合作用光响应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栾树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探讨不同光响应模型对栾树适用性及栾树光合特性对土壤水分和光照强度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3个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栾树光合光响应过程,其中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拟合在光抑制条件下光响应过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要优于直角双曲线模型;2)栾树对土壤水分和光照强度适宜范围较广,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1.5%~93.3%范围内,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均相对较高,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在600~2000μmol/(m2.s)范围内,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能获得较高水平。

  • 标签: 栾树 土壤水分 光合作用光响应 光响应模型 蒸腾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 简介:摘要通过对比秭归县水土保持工程开展前后水土流失状况,总结了综合治理实施23年来丰硕成果,重点分析了水土保持在控制水土流失、抢救耕地资源、拓宽生产领域、振兴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深远影响。提出水保工程抓住环境中“水”和“土”两个因子,按照水土流失区自然规律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解决因水土流失引发各种矛盾,建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机制,对于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和提高环境容量与质量、发展农村经济,以及群众脱贫致富产生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 可持续 基础工程
  • 简介: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观测福建东山岛海岸基干林带木麻黄蒸腾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基干林带木麻黄蒸腾速率日动态为单峰曲线,湿季峰值出现在12:00,干季峰值出现在14:00,日均值湿季(1.33mmol/(m2·s))〉干季(1.022mmol/(m2·s)),湿季蒸腾速率日变化与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干季与气温和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2)蒸腾速率季节动态为单峰曲线,6月最高,1月最低,不同季节蒸腾速率平均值为夏季(1.74mmol/(m2·s))〉春季(1.28mmol/(m2·s))〉秋季(1.24mmol/(m2·s))〉冬季(1.06mmol/(m2·s)),蒸腾速率季节变化与气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叶面水气压亏缺呈显著正相关;3)水分利用效率日动态为单峰曲线,湿季日变化较小,干季日变化较大,干季上午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湿季,水分利用效率季节变化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为9月和1月。可见,在水分条件较好时,木麻黄具有较高蒸腾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水分条件较差时,木麻黄可通过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维持生长,对水分变化具有较强适应性。

  • 标签: 木麻黄 海岸带 基干林带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 简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目前仍然处于不统一阶段。利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基于福建省2007年森林资源2类调查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对福建省9个地市主要植被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7年,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7012.73亿元,其价值量由大到小顺序为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制氧、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森林游憩、积累营养物质、森林防护,其中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固碳制氧价值合计占总价值81.55%;2)福建省各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顺序为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宁德市、漳州市、福州市、泉州市、莆田市、厦门市;3)不同林分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顺序为马尾松、阔叶林、杉木、竹林、经济林、灌木林、桉树、木麻黄;4)不同龄组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顺序为中龄林、成过熟林、幼龄林、近熟林。

  • 标签: 森林生态系统 价值 测算 福建省
  • 简介: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不断探索人工种草技术和方法,取得了良好蓄水保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改善生态初步成效。在介绍人工种草主要品种配置、主要技术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取得人工种草良好生态、经济效益建议。

  • 标签: 水土保持 人工种草 方法 作用
  • 简介:概算投资为2754.5万元将乐县安福口溪万安段河流治理工程,2011年5月通过福建省水利厅验收。该工程竣工后如不加强管理,会产生河道於积、水质污染、河床抬高,其他段河流治理不当会影响整个工程效益,因此要完善尾工工程、确定工程保护范围、优化中小河流防洪治理设计、加强监测、安全渡汛、强化河道生态景观建设、落实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主管护措施,使将乐县安福口溪万安段河流治理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 标签: 安福口溪万安段 治理工程 效益 问题 对策
  • 简介:以岷江流域上游地区汶川县映秀镇附近5条泥石流小流域SPOT遥感影像为基础,获取泥石流沟内"5.12"地震诱发崩塌滑坡松散固体物质信息,并应用GIS技术对小流域内松散固体物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建立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函数T(s)和相对空间分布函数F(x),计算其分布积分W和相对分布积分D,将积分值作为泥石流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尝试应用于泥石流堆积扇最大堆积长度L和最大堆积宽度B参数估算。结果表明:5条泥石流沟内松散固体物较多分布于流域高程中值以下区域;相对于泥石流沟沟口,其松散固体物更加集中在泥石流主沟道附近;引入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W和D),泥石流堆积扇形态参数(L和B)估算值在该区域逼近于实测值。

  • 标签: 遥感 GIS 泥石流 松散固体物 空间分布 堆积扇
  • 简介:摘要2010年实验结果表明:大别山南麓黄棕壤坡地采用种植行距为2m香根草等高绿篱水土保持措施,可使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减少46.7%、75.8%以上;可使临界侵蚀量增加50.6%;可使土壤分散率降低28.1%;可使水稳性团聚体增加27.6%。说明香根草等高绿篱能有效地防治大别山南麓黄棕壤坡地水土流失。

  • 标签: 香根草等高绿篱 土壤侵蚀 土壤抗蚀性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必要性,以江西省进贤县为例介绍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概况,探讨了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做法与经验,分析了工程实施后产生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针对坡耕地治理中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以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坡耕地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进贤县
  • 简介:根据秦岭南北5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采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Penman-Monteith模型、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Spline插值等方法分析近52a气象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影响。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多年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由北向南逐步上升,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南坡〉秦岭以北,各子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不一,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上升站点占本区站点总数比例顺序为汉水流域〉秦岭南坡〉巴巫谷地〉秦岭以北,秦岭以南地区增加更为明显,生态区23个站点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波动并不大,介于1.34~1.89之间;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湿润指数、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水平(P〈0.01)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排序为降水量〉湿润指数〉相对湿度,降水增多会促进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累积,水分是主要制约因素;3)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由南向北递减,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南坡〉秦岭北坡,绝大部分地区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近52a来,水分利用效率普遍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整体上维持相对稳定水平。

  • 标签: 气候变化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秦岭南北
  • 简介:矿产资源开采造成了严重重金属污染,为选择合理植被恢复模式以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以淄博市四宝山破坏山体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为对象,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pH值等主要化学性质,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脲酶活性和Cu、Zn、Cd等7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及土壤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区土壤中重金属Zn轻度污染,Cu和Cd重度污染,其他重金属均不构成污染;2)各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均低于灌草丛,其中黑松林对土壤Cu、Cd修复效果最好,侧柏林对土壤Zn修复效果最好;3)土壤重金属全量在垂直分布上规律复杂,有效量均表现为下层高于上层,土壤有效Cu、有效Zn、有效Cd下层比上层依次高9.24%~18.94%、0.97%~20.09%和5.48%~35.51%;4)在影响土壤酶活性各种因素中,破坏山体土壤重金属有效量与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最为明显,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本研究发现,Cu、Zn、Cd均对4种土壤酶活性表现出了抑制作用,建议用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作为破坏山体土壤重金属Cu污染评价指标。

  • 标签: 土壤重金属 土壤酶活性 土壤性质 破坏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