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医院窗口工作,离不开与患者的沟通,沟通离不开技巧。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谦虚和善,这是一线服务人员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最难坚持的,需要有恒心与耐心。第二是要“穿对方的鞋走路”,也就是通常讲的“换位思考”,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贴心周到的关怀、无微不至的服务。第三要求我们要学会聆听,聆听是对别人的尊重,可以让患者感觉到我们在重视他们的描述。

  • 标签: 窗口服务 窗口工作 服务人员 换位思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通络口服液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动物药理实验的方法,研究通络口服液对小鼠低压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抗血栓作用,以及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通络口服液能显著提高小鼠的低压耐缺氧能力;使家兔心率显著减慢,脑血流阻力减小,血流明显增加,但对血压几乎没有影响;使大鼠血栓湿重显著降低,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并能有效的抑制家兔血小板的聚集率。结论通络口服液可延长小鼠在低压缺氧情况下的存活时间,提高存活率;能明显抑制实验性血栓的形成,表明通络口服液有直接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同时通络口服液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抑制家兔血小板的聚集,表明通络口服液有较强的活血化瘀、改善脑供血量的作用,对促进血液循环有重要意义。可用于治疗脑血栓形成、颈动脉供血不足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 标签: 通络口服液 抗血栓 血流动力学 耐缺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临床用药以及日常用药当中,口服制剂始终为应用最为广泛且使用顺应性价高的药物制剂,但针对部分刺激性较大,难以代谢排泄且毒副作用加强的药物,普通的口服制剂往往易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造成一定危害,且用药效果降低,因此,为提升药物的用药效果,通过缓释控释的方式来降低药物杜甫作用,增加治疗依从性。基于此,为达到口服缓释制剂零级释放的目的,对口服缓释制剂的制备处方进行优化,以双层片芯结合肠溶衣的方式改善药物的缓释作用,使其稳定释放,以期能够促进口服缓释制剂的制备生产研究。

  • 标签: 双层片芯 肠溶衣 尤奇特 缓释制剂 处方优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汤剂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进行胆汁返流性胃炎治疗的102例患者病例。依据临床情况随机分为中药汤剂加减治疗组(57例)和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4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进而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对症状的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汤剂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安全性高、无副作用。其疗效作用对胃炎症状的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的推广。

  • 标签: 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药汤剂加减治疗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梅毒相关婴儿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8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感染三科收治的先天性梅毒同时合并婴儿胆汁淤积的20例患儿,男13例,女7例;年龄51(25,69)d,年龄范围为2~238 d,诊断明确后给予青霉素标准疗法驱梅治疗,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所有20例患儿进行分析,发现梅毒相关胆汁淤积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转氨酶升高[100%(20/20)]、皮肤巩膜黄染[100%(20/20)],其次为全身皮疹(皮肤红斑或斑丘疹)[65.0%(13/20)],其余包括肝大[50.0%(10/20)]、鼻塞[45.0%(9/20)],长骨平片提示骨膜反应[35.0%(7/20)]、干骺端透亮影及锯齿样变[30.0%(6/20)],皮肤破溃[15.0%(3/20)]。治疗后总胆红素[66.5(33.7,77.8)μmol/L]、直接胆红素[21.5(10.3,46.4)μmol/L]、丙氨酸转氨酶[51.5(30.0,103.5)U/L]、天冬氨酸转氨酶[44.5(21.5,88.8)U/L]均低于治疗前[142.4(114.7,179.0)μmol/L、88.5(62.0,111.5)μmol/L、124.5(86.8,210.0)U/L、117.5(83.0,149.8)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儿进行电话回访,除2例失访外其余18例患儿未再出现黄疸反复。结论梅毒相关婴儿胆汁淤积可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转氨酶升高、全身皮疹(皮肤红斑或斑丘疹)、皮肤破溃、肝大、鼻塞等,一旦明确诊断给予青霉素标准疗法驱梅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 标签: 梅毒 婴儿胆汁淤积 皮疹 丙氨酸转氨酶 天冬氨酸转氨酶
  • 简介: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针对自身抗原——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亚单位(PDC-E2)免疫耐受性的丧失是PBC发病的根源。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特有的免疫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PBC发病的积极参与者。近年来,PBC的检出率逐年提高,但临床上仍未改变熊去氧胆酸单一用药的格局,深入了解PBC的免疫发病机制将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肝内胆管上皮细胞 免疫发病机制
  • 作者: 丁瑞伟 李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沈阳 110004 丁瑞伟现工作单位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儿内科 26600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沈阳 11000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胆汁淤积症的112例早产儿(病例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相同数量、胎龄及出生体重与其相近的非胆汁淤积症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了解早产儿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其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结果病例组112例,男女比例2.02∶1;胎龄25~36周,中位胎龄(四分位间距)30(28,31)周,胎龄<32周者占78%。出生体重440~3 840 g,中位出生体重(四分位间距)1 142(979,1 300)g,出生体重<1 500 g者占83%。病例组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开始肠内喂养时间、达全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37 d、62 d、5 d、37 d,对照组分别为23 d、45 d、4 d、2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分别为16.1%、15.2%、91.2%,对照组相应疾病发生率分别为4.5%、6.1%、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发生胆汁淤积后体重增长速度8 g/(kg·d),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13 g/(kg·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外营养时间久是早产儿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胆汁淤积症多见于超早和极早产儿或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胆汁淤积症促使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并延长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时间久是早产儿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早产儿 胆汁淤积症 肠外营养 营养不良
  • 简介: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脏小胆管为主要靶器官的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在我国PBC并非罕见,但PBC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仍待提升,为进一步规范我国PB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及指南的基础上,撰写了本规范,旨在提高临床医生认识PBC的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及预后判断的水平,以期对其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和科学的随访管理,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9岁女童因转氨酶升高4年就诊,患儿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呕吐、偶有皮肤瘙痒、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阳性,肝脏活检显示汇管区小叶间胆管结构消失,肝细胞胆管化,汇管区门静脉结构消失或欠清,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给予熊去氧胆酸口服治疗,随访3个月患儿皮肤瘙痒好转,肝脏酶学指标未进行性升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人的护理。方法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人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围产期的护理。结论通过加强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人的护理,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医护间的积极配合,真诚地护患交流和支持,使早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围产儿死亡率得到了明显降低。

  • 标签: 妊娠期 肝内胆汁淤积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对26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6例PBC患者中女性21例,男性5例,男女为14确诊时平均年龄为55岁,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乏力、皮肤瘙痒、纳差、黄疸、肝脾肿大等,晚期患者多有腹水。实验室检查多有ALP及G-GT,异常升高,所有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阳性,腹部超声及MRCP检测胆管系统正常。合并症其中有6例患者合并胆囊结石;3例合并干燥综合症;2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分期Ⅱ期3例;Ⅲ期8例;Ⅳ期15例。治疗及预后所有患者均应用雄去氧胆酸胶囊及甘草酸制剂治疗,有效率达84.6%;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1例死于肝性脑病;治疗无效1例。结论PBC患者好发于中年女性,起病隐匿,临床上以乏力皮肤瘙痒黄疸为主要临床特征,以ALP及G-GT异常升高,腹部超声及MRCP检测胆管系统正常及AMA及AMA-M2阳性为主要诊断依据,熊去氧胆酸为首选药物,早期治疗效果好,晚期则预后较差。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抗线粒体抗体 熊去氧胆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