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5年来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后4天以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过临床积极的治疗和精心、有效的护理后,7例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患者因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死亡。结论对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后的患者早期密切观察、早期干预和有效护理至关重要,可减少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急性肾功能衰竭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估价值及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经临床、病理和螺旋CT综合诊断的58例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CT平扫与强化CT双期扫描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瘤体大小、血供的变化及碘油沉积情况,依此判定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结果本组58例患者均在介入治疗后4周左右,行碘油CT平扫,病灶内沉积高密度碘化油影,形态不规整,密度不均匀,病灶有不同程度缩小,强化CT双期扫描58侧患者中肿瘤较治疗前缩小者55例(94.8%),其中6例患者在原肿瘤旁出现新的子灶。结论肝癌介入栓塞治疗后螺旋CT平扫与强化CT双期扫描可以很好的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累及范围和血供的变化,对评价介入治疗的效果及指导再次治疗时机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肝癌 介入治疗 螺旋CT扫描 评价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患者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将76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38例接受TACE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患者,对照组为38例单纯TACE患者,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大小、甲胎蛋白值、卡氏评分等。结果治疗组肿瘤大小以及AFP值下降及卡氏评分均高于对照(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提高TACE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肝癌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复方苦参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患者AFP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基因组中微卫星DNA(STR)的关系。方法肝癌组是肝癌住院患者,共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在37岁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62.17岁。对照组是100位无肝癌的健康个体,年龄、性别、种族与肝癌组相匹配。以静脉血采血。STR采用PCR和五色荧光自动检测技术进行检测,AFP含量采用化学发光的方法检测。结果肝癌组中AF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携带D2S1338-26基因位点的肝癌患者AFP含量明显低于未携带该基因位点者。结论D2S1338-26基因位点可能在抑制AFP产生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 标签: 肝癌 AFP ST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AFP、CEA、CA19-9、SF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各40例的AFP、CEA、CA19-9、SF。结果结果显示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AFP、CEA、CA19-9、SF均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与各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四项联合检测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项检测。

  • 标签: AFP CEA CA19-9 SF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22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前后DC所分泌的IL-12、IL-2、IFN-γ、TNF-α的变化情况,进而揭示H22全细胞性抗原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DC及其前体,再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进行体外培养,在DC培养过程中加入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以致敏DC,测定致敏前后DC细胞因子IL-12、IL-2、IFN-γ、TNF-α的分泌。结果DC致敏前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分别为19.39±0.98pg/ml、11.19±1.18pg/ml、1.03±0.19pg/ml、2.02±0.33pg/ml;DC致敏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浓度分别为80.39±1.33pg/ml、95.27±6.52pg/ml、29.59±3.15pg/ml、75.12±7.07pg/ml;DC致敏前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22细胞致敏DC后,DC分泌IL-12、IL-2、IFN-γ、TNF-α增加,增加的分泌因子可能与H22细胞致敏后的DC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相关。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乙酸注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采用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乙酸注射法患者做为观察组,25例采用单纯动脉化疗栓塞法患者做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23例总有效率为60.9%,对照组25例患者总有效率仅为32.0%,两组相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乙酸注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动脉栓塞 化疗 乙酸 巨块型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单排螺旋CT三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18例小肝癌与25例肝脏小血管瘤的影像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小肝癌的强化方式呈典型的“快进快出”;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的强化特征为“早进晚出”。

  • 标签: 原发性小肝癌 肝脏小血管瘤 单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过继免疫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位诊断明确的晚期HCC患者,随机分为2组。海扶组25例,接受单纯HIFU治疗;综合组25例,除给予HIFU治疗外,还接受自身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回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综合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肿瘤标志物、肝功、免疫状态、生存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单纯HIFU组(P〈0.05)。结论:HIFU与DC-CIK过继免疫具有协同治疗效果,HIFU联合DC-CIK能提高晚期HCC患者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原发性肝细胞癌 高强度聚焦超声 过继免疫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与5-FU对H22肝癌细胞生长及病理变化。方法40只昆明小鼠皮下移植H22肝癌细胞建瘤模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为125I粒子联合5-Fu组;B组为125I粒子组;C组为5-Fu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连续观察28d小鼠存活情况,测量肿瘤体积大小,进行常规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观察28d后,各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A组(1.38±0.11)cm3、B组(2.11±0.19)cm3、C组(2.79±0.23)cm3、D组(4.34±0.29)cm3,各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3个治疗组间荷瘤小鼠的体积抑瘤率分别为68.21%、51.38%和35.71%。镜下观察B、C两组分别可见散落的坏死癌细胞,周围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A组以癌细胞坏死为特征;电镜下B、C两组的肝癌细胞核膜完整,核仁浓缩或碎裂,染色质密集,有多个细胞质突起,出现染色质溶解消失,凋亡小体形成,其间有较多凋亡的癌细胞,并有多个凋亡细胞聚集;而125I联合5-Fu组以坏死或不完全坏死的癌细胞为主,其间也有凋亡的癌细胞。结论肿瘤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可促进H22肝癌细胞凋亡,125I粒子联合5-Fu组织间化疗可进一步促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疗效确切,为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诜择。

  • 标签: 125I放射性粒子 肝肿瘤 凋亡 细胞生长 病理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腹水中纤维连接蛋白(FN),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肝癌,肝硬化患者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肝癌患者血浆腹水FN,FDP进行检测并以3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肝癌患者血浆FN,腹水FD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浆FDP,腹水FN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腹水FN,FDP检测对肝癌,肝硬化诊断,鉴别及肝癌转移预后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肝癌 肝硬化 纤维连接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MGB1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测定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标本(自身配对组织)HMGB1蛋白表达,及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HMGB1在肝癌组织呈过表达,其表达高于肝癌旁组织(P<0.05);HMGB1在包膜不完整、有淋巴结转移肝癌中的表达分别高于包膜完整及无淋巴结转移者(均P<0.05),随着Edmondson病理学分级增加,HMGB1表达增高(P<0.05)。而HMGB1表达与肿瘤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HMGB1可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HMGB1可能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种新的潜在的肿瘤特异性标志物。

  • 标签: 肝细胞癌 HMGB1 免疫组织化学 计算机图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阳和汤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选用小鼠肝癌HepA瘤株,移植于昆明种小鼠左后肢外侧皮下,随机分为阳和汤小、中、大剂量组、化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末次给药次日处死动物,剥离瘤块,称重,计算抑瘤率。选用小鼠艾氏腹水癌(EAC)瘤株,接种于昆明种小鼠腹腔,分组同前,给药9天,观察记录每组小鼠生存期,计算生命延长率。结果阳和汤小、中、大剂量对HepA的抑制率分别为2.72%、19.05%、34.69%,大剂量组瘤重与模型对照组瘤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和汤小、中、大剂量组荷瘤小鼠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26.56%、48.44%、36.72%,中、大剂量组生存期与模型对照组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剂量组生存期与模型对照组生存期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和汤大剂量对移植性HepA瘤株有一定抑制作用。阳和汤三个剂量均能延长荷EAC小鼠生存期。

  • 标签: 阳和汤 肿瘤 温法
  • 简介:摘要PHC的形成是多基因、多步骤,并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等作用影响的结果。PHC的发生与其易感相关基因的SNP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DNA损伤修复基因、药物代谢酶基因等方面。其中,XPD是核苷酸切除修复家族中重要成员,为多功能基因;而CYP2E1、GSTM1是致癌物代谢的一相酶和二项酶,参与多种致癌物的代谢活化过程。XPD、CYP2E1及GSTM1基因的表达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多种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间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肝细胞性肝癌 XPD CYP2E1及GSTM1基因 遗传易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复原抗癌汤对H22原发性肝癌小鼠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H22原发性肝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荷瘤对照组、化疗组、中药低、中、高剂量(4.48、8.96、17.92g/kg·d)组进行治疗,检测各组肿瘤的生长情况;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和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MMP-9的表达。结果与荷瘤对照组比较,复原抗癌汤各剂量以及顺铂对原发性肝癌均有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53.12%、32.87%、37.51%、39.82%(P均<0.05);HE染色见化疗组、中药治疗组癌组织较荷瘤组生长局限,核仁固缩,核浆比较对照组小,形态较规则,核仁边移现象少见;免疫组化见中药治疗组与化疗组比较其MMP-9蛋白表达强阳性率高于后者(P<0.05)。结论复原抗癌汤通过抑制MMP-9的生成,抑制基质降解,最终抑制肝癌细胞的血性转移。

  • 标签: 复原抗癌汤 原发性肝癌 mmP-9
  • 简介:目的探讨广西扶绥县肝癌高发区壮族人群谷胱甘肽转硫酶GSTM1和GSTT1的基因多态性在肝癌家族聚集性中的作用,以及一级亲属与先证者之间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1个广西扶绥县壮族肝癌家系76例,以及该地区21个对照家系68例,采用多重PCR技术和凝胶成像分析方法,对入选者GSTM1和GSTT1基因型进行检测,用ELISA法检测HBsAg,并将实验结果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GSTM1基因空白型在肝癌家系组、对照家系组之间的频率分别为67.1%和36.8%(P=0.000);GSTT1基因空白型在肝癌家系组、对照家系组之间的频率分别为40.8%和19.1%(P=-0.005);GSTM1和GSTT1基因同时缺失在肝癌家系组、对照家系组的频率分别为31.6%和2.9%(P=0.000)。②将GSTM1及GSTT1基因同时表达型为基准计算两基因联合作用的危险度,GSTM1基因缺失GSTT1基因表达型、GSTM1基因表达GSTT1基因缺失型、GSTM1基因及GSTT1基因联合缺失型的OR值分别为0.102、0.210和3.092。(3)GSTM1基因空白型在先证者与其直系亲属之间的频率分别为71.4%和65.5%(P=0.620),GSTT1基因空白型在先证者与其直系亲属之间的频率分别为47.6%和38.2%(P=0.454)。GSTM1和GSTT1基因同时缺失在先证者与其直系亲属之间的频率分别为33.3%和30.9%(P=-0.8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STM1和GSTT1基因的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相关;(2)GSTM1和GSTT1基因联合缺失与HCC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且两基因可能具有协同作用;③直系亲属与先证者HCC发生率无差别。

  • 标签: 肝肿瘤 谷胱甘肽转硫酶M1 谷胱甘肽转硫酶T1 家系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编码基因EPHX1多态性与肝细胞性肝癌(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枪索相关数据库中的文献,获取有关EPHX1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的病例一对照研究,提取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应用Statal2.0软件以不同合并模型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Meta合并,计算合并效应量OR值及其95%可信f)(间(CI)。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EPHX1337T〉C多态位点的共8个研究,累计病例584例,对照98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CYST)的OR值为1.47(95%CI=1.26~1.72,P〈0.001);纯合子比较模型(CCvsTT)的OR值为1.88(95%CI=1.40~2.52,P〈0.001);隐性模型(CCVvsCT/TT)的OR值为1.73(95%CI=1.36~2.21,P〈0.001)。EPHX1416A〉G多态位点共6项研究,累计病例432例,对照69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GVSA)的OR值为0.75(95%CI:0.59~0.95,P=0.018)。结论EPHX1337T〉C多态位点CC基因型与HCC易感性升高有关;416A〉G多态位点等位基凶G可能降低HCC易感性,为保护基因型。

  • 标签: 肝肿瘤 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 EPHX1 遗传多态性 肿瘤易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与单纯介入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方法56例PHC患者分为2个组,A组28例(3DCRT+TACE,先TACE1~3次,3DCRT45~60Gy),B组28例(TACE2~3次)。介入化疗选用顺铂60~100mg、阿霉素40mg、丝裂霉素20mg或5-FU1000~1500mg,顺铂60~80mg,ADM40mg(或MMC10~20mg)。放射源为BJ-6B6MVX线直线加速器。结果有效率A组CR+PR27例,总有效率为96%;B组CR+PR17例,总有效率为60.7%(P<0.01)。并发症主要为发热,白细胞下降,肝功能不全,急性胃肠道反应。癌灶体积与疗效有关,PTV≤216cm3者完全缓解(CR)7/8,PTV>216cm3者CR为1/8(P<0.01)。结论PHC疗效3DCRT+TACE优于单纯TACE。并发症主要是发热、白细胞下降和肝功能不全,急性胃肠道反应。

  • 标签: 肝肿瘤 放射疗法 栓塞 三维适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酶(ALP)、α-L-岩藻苷酶(AFU)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联合检测83例原发性肝癌和50例健康人血清AFP、AFU、ALP和GGT,并分析水平差异。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LP、AFU和GGT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比单项检测高。结论联合检测AFP、ALP、AFU和GG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甲胎蛋白 碱性磷酸酶 &alpha -L-岩藻苷酶 &gamma -谷氨酰转移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