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认识构成了人们的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是党内较早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观这一问题的。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主要坚持了从否定到肯定的思维理路,并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基础,如何坚持、发展,以及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系统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观
  • 简介:为什么评论资本主义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因为这些关系影响着我们对反常性倾向(特别是同性恋经验)和现代性的理解。本文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但并不排斥其他传统,通过动力学的分析,表明我们的人类意识受束缚于人道主义观念的程度,从而有助于解释或支持更为普遍的性自由。

  • 标签: 性倾向 马克思主义 同性恋 家庭
  • 简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演进中,始终贯穿着哲学观念变革和现代性问题反思的双重主题,这双重主题的交织和互动,不仅内在规定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演进的内在逻辑,也铸就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样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资源而呈现其特殊意义的: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变革深刻互动,对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和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的推动效应;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有效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强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意识和中国立场。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国意义 哲学观变革 现代性问题反思
  • 简介: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研究是其身体理论的延续,其理论资源主要来自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目的在于寻找一种理想的政治模式,这一模式将女性的某些文化品德以及女性的反叛力量视为重要条件,女性、文学及美学的亲缘关系,也促使伊格尔顿关注女性主义。无论是批评还是赞扬女性主义,伊格尔顿均以其政治理论及政治目标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可见,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批评并非单纯地从女性解放立场出发,而是基于其理论建构与政治诉求的需要,在他看来,女性主义不具备独立意义,而是作为政治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具有关联作用的有效点。

  • 标签: 伊格尔顿 女性主义 身体理论 政治批评
  • 简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是内容丰富而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不能把它庸俗化为非阶级性的理论、支离破碎的个别词句或习惯性的常识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不能教条主义、封闭僵化地对待;需要通过理论灌输来武装群众,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不能自发主义、修正主义地对待。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列宁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
  • 简介: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便于和国际出版物接轨,以及推进本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本刊在采用最权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则的基础上,特制定如下规定。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 标签: 投稿格式 研究投稿 美学研究
  • 简介:就朱光潜公开发表的文章看,其最早提及马克思可以追溯到1922年,但是直到1948年前后,朱光潜才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朱光潜对马克思主义的犹豫态度,从接触、疏离到接受,其间经历了26年,这是由朱光潜的思想性格和学术品格决定的。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和纯粹的学者,这决定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主要是在学理层面的,而不是政治层面的;也正是基于此,朱光潜在建国后将研究重心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上面来,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细读和钻研,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

  • 标签: 朱光潜 马克思主义 自由知识分子 学术品格
  • 简介: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有四大创造:着重思想建党,这是落后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奥秘;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胜利的法宝;发扬三大作风,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民主"新路和两个"务必",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防治腐败的根本之道。同时,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也存在一大失误,即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不断开展党内路线斗争,这一失误曾使党的建设一度陷入严重迷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上述四大创造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是我们党90年来对党的建设理论的科学总结。

  • 标签: 毛泽东 政党建设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门献敏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0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一生,是勇于担当与善于求索的一生,他不仅承载着领导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文化振兴、国家富强的神圣使命。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在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汲取国外先进文化的精髓。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毛泽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特质 思想理论教育 民族危亡
  • 简介:将自然界当作"免费的礼物"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资本主义通过人为制造商品的短缺来增加私人财富,大自然在私利的驱使下遭到了掠夺性的开采。罗德戴尔悖论所揭示的就是公共财富和私人财富之间的矛盾关系。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

  • 标签: 财富悖论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资本主义 生态破坏
  • 简介: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文艺发展的关系,从回顾"五四"后三个三十年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实践所导致的历史和文艺的变化,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互动和有关争论,总结了九十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达到的关于文艺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文艺规律的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文艺规律
  • 简介: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对理解马克思十分重要。马克思是一个批判的黑格尔主义者,他既批判又依赖黑格尔。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被认可的,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则是被否定或基本被否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黑格尔主义的而是非黑格尔主义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中国马克思主义
  • 简介:<正>可以这么说,中古以前的中国文类学(genology)是针对一切书写的文献,以《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为分类的基本骨架所建构起来的;而西方的文类学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一直是以史诗(epic)、抒情诗(lyric)和戏剧(drama)的三分法为主,19世纪以后由于小说的大量写作,小说打破了原来鼎足而三的局面,

  • 标签: 抒情诗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类学 社会学 黑格尔 小说理论
  • 简介:<正>布莱希特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众所周知的。关于希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德国学者克劳斯·弗尔克尔曾说,布莱希特的"全部教育剧是他学习阶段的产物。他对这些作品的不断修改表明了他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方式方法。他的教育剧不适用于对外推广共产主义

  • 标签: 布莱希特 异化劳动 克劳斯 弗尔 哲学手稿 类本质
  • 简介:政治哲学这一概念的流行仅仅才半个世纪,而政治哲学理论却已有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了。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到罗尔斯的《正义论》,有汗牛充栋的政治哲学著作。政治哲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根源于政治科学主义。“20世纪初,政治学追随自然科学,强调归纳、、比较、实验、数量化和形式化的研究取向,政治学领域中的科学主义不断发展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到20世纪中期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盛行而达到顶峰。”行为主义要求政治学的研究祛除价值判断,采取不偏不倚的方法去研究,行为主义

  • 标签: 行为主义政治学 政治哲学思想 政治科学 《政治学》 罗尔斯 邓小平
  • 简介: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毛泽东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思想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源泉。无论是在青年时期,还是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深沉思考与不懈探索从未止息。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重要价值范畴所具有的丰富思想内涵,更有利于我们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 标签: 毛泽东 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践行
  • 简介:在后现代、后人文、后真相、后伦理话语共同编织起来的当今时代,人文主义的旧事重提似乎是毫无激情且令人困惑。因此,重新梳理并评述人文主义的思想脉络,首先需要对人文主义的思想史特别是问题史做出某种历史性的澄清,从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两个层面重新认识被称为人文主义的观念体系。然而,作为思想立场的人文主义逐渐崛起,作为(思想的)方法和习惯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以尼采、海德格尔、维柯、霍克海默,萨伊德、本尼特为理论主线索,重新考察并反思人文主义从古典时代传统到后现代时代的思想嬗变,揭示并呈现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的双重属性,并由此彰显人文主义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思想渊源、理论要义与发展动因。在很大程度上,人文主义传统是作为广泛的历史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当代形式,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对当代语境而言至关重要的绪论,厘清的是预防后人文主义诱惑力的思想与行动的领域,为我们呈现的则是另一种早期的关于语言与情感的故事。

  • 标签: 人文主义 思想脉络 思想本体 认识方法 当代形式
  • 简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在我国对内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外勇敢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社会主义 社会和谐 价值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马克思主义政党 经济社会生活
  • 简介:<正>在西方文学理论的当代形态学研究当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最早作为政治异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西方文学理论"的当代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其理论主张的普遍"政治化",和其政治的"美学化"所致——在反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同时,走向了极端,走向了片面的深刻。因此要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问题,就不得不追究其形成的政治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在不同时期都发展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性,把握住其最为核心的部分,从而描绘一幅完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形图"概貌。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文学理论 戈德曼 美学化 黑格尔主义 美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