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德国在占领胶澳租界之初,面临着如何进行城市设施建设的难题,在取得土地控制权之后,殖民当局开始了城市建筑规划,制定了城市规划蓝图。而在城市蓝图制定的过程中,卫生学的原则一再被强调。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青岛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而同时这一过程又是在卫生措施的旗帜下,通过胶澳殖民当局的专制统治实现的,体现了强迫性和种族性。

  • 标签: 胶澳租界地 德国 城市规划 卫生措施
  • 简介:本文通过探索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的含义,解读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人物本身的极端矛盾性以及其在空间意象上的体现,为解读伯恩哈笔下的精神狂人提供思路。

  • 标签: 托马斯·伯恩哈德 空间象征 精神 矛盾性
  • 简介:本文由占胶澳事件这一个案入手,分析了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互相争斗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指出:占胶澳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不论负面的还是正面的,都应放在近代中外经济的侵略与反侵略这个基本格局下考察

  • 标签: 胶州湾 经济关系 实例分析 胶澳 德国研究 青岛港
  • 简介:本文以比较丰富的史料,分析了1900年之前及以后山东地方官对占胶州湾事件态度变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述评了清末山东地方官对德国人的政策。文章认为:山东地方官由激烈地反对侵略到“相维相制”与“观摩受益”的对德国人的政策的提出和实践,是落后的中国发展生产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所必然要采取的措施

  • 标签: 德国人 地方官 青岛 胶州湾 城市建设 济南城
  • 简介:作为中国的一个特殊地域,西藏的形象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整体形象起着对比性、建构性甚至冲击性的作用。随着“西藏问题”的国际化,中国的世界形象将会与西藏形象产生更密切的联系与互动。西方人心目中的汉藏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二元对立式的认知和想象,这也为西方“支持西藏运动”提供了意识形态和道德力量。本文通过对入藏德国人发表的大量相关观察、记录和评论的梳理和分析,透视德国乃至西方对汉藏关系的基本认知和产生这些认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西方人视野中的“汉藏对立”形象进行深入的学术性分析,解构和破除这一政治偏见,还汉藏关系以本莱的面目。

  • 标签: 汉藏关系 西藏形象 中国形象 西藏问题 德国
  • 简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哈拉尔·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的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的'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的世界秩序,亦即文明的共存.

  • 标签: 米勒 亨廷顿 文明的共存 文明的冲突
  • 简介:德国联邦政府在"9·11"事件之后明确地站到了美国一边.在联合国主持下,德国还牵头在波恩彼得斯贝格召开了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并提供了约3.4亿欧元的人道援助.但红绿政府第二任期伊始,以绝不参与任何攻打伊拉克的战争以及不赞成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立场使美关系陷入了一场深刻危机之中.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红绿联盟政府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来探讨美外交政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 标签: 德国 阿富汗 伊拉克 外交政策 美国
  • 简介:德国电视台SAT.1播出的喜剧电影《酸甜邻居》,以中国威胁论和德国人对中国的恐惧心理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四口之家来到德国后,在工作和学习等各方面都胜出德国邻居一筹,进而引发两家矛盾的故事。影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两国文化差异、以及德国人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诸多刻板印象和偏见,放大到发生在中德两个家庭之间的日常生活邻里矛盾上。基于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分析,该部影片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人造物品、规范与价值、绝对预设),所植入的德国人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得以呈现;结合当下国际背景环境进行的影片分析显示,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倾向负面,这点与国际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是相应的,与德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基本倾向也是相应的。对该电影的分析,无论在宏观层面(国家交流层面),中观层面(中德跨文化交流课堂教学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个体跨文化交流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酸甜邻居》 中国威胁论 跨文化交流理论 刻板印象和偏见 文化冲突
  • 简介: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金融体系与北约军事防务体系的关系渐趋紧张,具体表现为美国要求德国为其国际收支赤字提供补偿。面对美国施加的金融压力,德国为了保护政策自主权,先后采取了各种战略,包括拖延调整、增加调整的交易成本及减少调整的财政成本等。深入分析这些经验,有助于全面理解国际金融体系,也有益于思考当前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压力。

  • 标签: 联邦德国 美国 金融压力 政策自主权
  • 简介:前言汉科技语言教学与科研的完善和统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从实际方面看,以同济大学为例,可以看出随着中德科教交流的不断发展壮大,而相应的汉科技语言的教学与科研,需要全面统一地规划。从理论方面看,如何借鉴德国洪堡教育思想的有益经验,也必须...

  • 标签: 科技德语 科技语言 教学与科研 同济大学 专业术语 高等专业学院
  • 简介:1990年10月,两个德国统一了。从国际法意义上来说,两个德国并存的历史从此结束。然而,思想观念是无法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同时被割断的,今天德国的发展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整整40年,两个德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朝着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方向发展,由此造成的双方人民在心想观念上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生活上的巨大差异和鸿沟,并没有随着统一而自动消失。

  • 标签: 社会文化生活 鸿沟 东西部 政治经济体制 德国统一 国家
  • 简介:文化因素的翻译一直是学者热议的焦点。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今天,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效果。本文以《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一书为语料,对760个包含中国文化因素的词和词组及其译进行分析,归纳译者倾向于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从功能翻译角度探究五种翻译模型及一些主要翻译方法的优劣,以期为中国文化的译提供一定借鉴。

  • 标签: 中国文化因素 《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 功能翻译 翻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