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5 个结果
  • 简介:传统小说中的图文关系是松散而和谐的,删掉插图对阅读文本不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图一般都为文服务,它们的意义所指也是明确的;而后现代小说的图文关系则是紧密而对抗的,删掉插图,文本就无法正常阅读,图不是文的傀儡,而要凸显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图像与文字所指意义的关系常常是解构性的和不明确的。这种由《项狄传》开创的“语像写作”手法,在后现代小说中仍以文字叙事为主导,但图像在小说发展中逐渐展现出与文字相同的地位,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噱头。图像突破了媒介差异直接参与到叙事流中,以“图像修辞”的方式呈现出一种媒介融合的叙事风景,对读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印证了现代社会表达的“语言危机”,也预示着文字叙事在纸媒上所能达到的极限。

  • 标签: 后现代小说 媒介 插图 图像修辞 语像写作
  • 简介:帕洛夫《极端的诗歌艺术》揭示当代诗歌创作特点,从结构方法的角度构建多媒体时代的诗学。现锁定该书的第五章"(数)之崛起",以帕洛夫另一本文集《诗的破格》中第四章"数的求索"为主要参考,试图厘清数学方法的理念。论述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数学方法的演变,追踪数字之于诗歌创作的客观意义、形式意义、象征意义、结构意义,论述以数学方法创作对诗篇语言、结构的影响,讨论数学方法与传统创作方法的联系与不同,指出数学方法结构诗篇的规约性、修辞性、游戏性。第二部分在自由诗发展变异的背景中理解数学方法产生,标出数学方法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比较数学方法与中国传统诗文机巧的相通之处,认为数学方法在单音节且不受语法变位影响的汉语言中有更理想的生存空间。第四部分就数学方法的前景和普及性提出一些疑问。

  • 标签: 帕洛夫 《极端的诗歌艺术》 数学方法 建构主义
  • 简介:罗宾逊·杰弗斯诗歌中有许多生态预警意象,预言人类文明的衰亡、生物界的毁灭、地球向非生命状态的回归以及最终的消亡。这些意象统摄于其独特的"非人类主义"思想,将人类从宇宙的中心流放,消除生物的高下划分,弥合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界线。杰弗斯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不加惊悚的冷峻预言和生动的灾难图景唤醒他的读者,试图医治人类自大骄傲地对待大自然而留下的创伤。

  • 标签: 生态预警 罗宾逊·杰弗斯 未来 非人类主义
  • 简介:长期以来,德国存在主义思想家海德格尔对著名诗人荷尔德林诗作的阐释,一直被批评理论界视为文化诗学的一大典范,但事实上这乃是一种粗暴批评的突出个案。问题主要表现为一种“思”对“诗”的僭妄,而批评主体对诗人的文本缺乏必要的尊重则是症结所在。本文试图结合相关方面的思考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希望能由此而引起人们对一种眼下相当流行的批评范式,保持一份理性的反省精神。

  • 标签: 荷尔德林 诗人 批评主体 批评范式 为文 文化诗学
  • 简介:晋唐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节,唐人多于此日剪赠花胜、出游登高、集会游宴、赋诗唱和,人日遂成为唐人节日诗的重要题材。唐人人日诗多表达对新春的迎颂,对来年的美好祝愿,也兼有怀人之思。这些人日诗不仅透露出独特的人文内涵,同时也可以看到唐诗已渐呈律化之势。

  • 标签: 唐人 人日诗 独特内涵 律化倾向
  • 简介:《山海经》中神人形象分为三类:人兽合体类、人兽伴生类和异形神人类。人牛神人形象是《山海经》中人兽合体类神人形象之一,他们由人和牛的器官组合而成,人牛功能相合,神奇异常,充分展示了先民的想象、联想能力。他们反映了先人的崇拜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山海经》 人牛组合 神人形象 图腾崇拜 后世影响
  • 简介:李白一生漫游干谒,四入越中,其现存干余首诗歌中涉及越中之地的有近五十首。这些诗篇,一半是他在游越期间所作,另一半皆是抒发其对越中的赞美、向往和留恋之情。李白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赋予越中山水新奇、卓绝的精神气韵,而越中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气息也强烈吸引着李白,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给李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到足够他宣泄激情和诗意的驰骋平台,成为他一次次精神炼化时的寄情之处。

  • 标签: 李白 越中诗 越中行 越中情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唱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用于唱和的媒介有诗、词、赋等,甚至包括曲和文章。关于诗词唱和的问题,前人时贤之已详,而赋的唱和却很少有人涉及。最早对此问题予以关注的是清人浦铣,他在《复小斋赋话》中对和赋的起源、发展等问题作了扼要的说明。之后王芑孙在其少作《读赋卮言》中专列“和赋例”一项,对各朝的唱和赋进行了举例式的探讨,

  • 标签: 唱和 渊源 流变 中国文学史 文学现象 诗词
  • 简介:徐訏在青年时代表现出激进地改造、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企望的同时,又超越艰难时世倾心构建一个"爱"的乌托邦,而且这种浪漫主义的构建诉求一直延续到他晚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中国的阶级斗争、民族危机要求全部的文艺必须服从于紧迫的社会政治革命的情势下,徐訏逃离了主流的话剧思潮和运动,以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姿态,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爱与愤。

  • 标签: 愤与爱 无政府主义 国民性 婚恋观 人性
  • 简介:莫言小说中对人性内在限度的反思历来显著而犀利。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反思有着人性思想史维度的意义。这其中蕴含着力图超越儒家传统对人性审视的限度,在人性光明理想的展望下深入挖掘与反省人性潜在的自在之恶,对人性有着更透彻的领悟与反思。

  • 标签: 莫言小说 人的内审 传统人性观照范式反思
  • 简介:<正>《沙恭达罗》是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约公元五世纪)的光辉杰作。这部不算长的七幕诗剧,乃是诗人艺术创作的高峰,也是印度古典文学的高峰。印度有个谚语,其中前两句说:

  • 标签: 古代印度 沙恭达罗 印度人 刹帝利 主题思想 公元
  • 简介:本文从超验主义的维度解读了的宗教思想.在超验主义思想的启示下,霍桑通过暴露了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性对立的灵魂,并进一步揭示了善恶相生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犯下罪恶就是救赎的开始,从而为正视清教主义的罪恶找到了勇气.

  • 标签: 超验主义 灵魂 二性对立 善恶相生 救赎
  • 简介:传统观是T.S.艾略特全部思想的核心,完整性、历史意识、语言的作用、情感客体化、共同体的构建、创新的意义是其内涵所在,他围绕这六个方面阐释了人与其所在世界的事实性关系,即此在的状况,试图通过构建传统观去把握此在,以求为时代提供恢复秩序的确定性,使欧洲文明能够发展和延续下去。

  • 标签: T.S. 艾略特 传统观 此在
  • 简介: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成立至今,其创作的动画电影不仅取得艺术与商业的双赢,更成为近几年动画界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显现是皮克斯动画区别于以往迪士尼经典动画的最大不同,同时也是皮克斯动画区别于其他同时期美国动画的主要特色之一。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皮克斯动画电影 戏仿
  • 简介:美国当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经常在作品中通过渲染虚无主义气氛以唤起人们对当代伦理价值的深刻反思。本文试图从麦卡锡小说《路》中的父子关系这一层面来探析作品对人性和伦理的关注与表征。论文阐述了父子俩在末世危途中的冲突、磨合以及最终对传统父子关系的超越,同时探讨了作者对后启示录荒原中父子伦理关系的成功建构。

  • 标签: 科马克·麦卡锡 《路》 父子 伦理关系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起,"种族、性别和阶级"这一术语出现在美国学界并被频频使用。这一批评范式是由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呢?其意义何在?本文通过学理考据揭示"交错性"批评范式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以及对非裔女性诗学的影响。黑人女性特质被妖魔化、符码化,反映出多元"交错性"压迫的社会建构过程。修辞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法再现了黑人妇女所遭受的"交错性"压迫,彰显出黑人女性书写"诗意的璀璨"。

  • 标签: 交错性 “种族、性别和阶级” 美国非裔女性诗学
  • 简介:余华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四部长篇小说比中短篇小说更能突出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他的创作在上世纪90年代成功转型,塑造的人物形象从“符号化”转向“真实化”,因此研究其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对深入探讨其创作有重要意义。新世纪的长篇小说《兄弟》是作者“从窄门走向宽阔”的成功之作,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本文把这些人物分作“历史悲剧下的牺牲品”“暴露人性本相的兄弟”“无知无觉的旁观者”这三类加以阐述分析,意在探究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新变化。

  • 标签: 余华 《兄弟》 人物形象
  • 简介:<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清代诗人黄遵宪在诗中描写道:“立国扶桑近日边,外称帝国内称天,纵横八十三州地,上下二千五百年。”日本是世界上的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关系源远流长,仅就汉诗而言,日本从公元八世纪起就开始写作汉诗

  • 标签: 日本汉诗 中华文化 黄遵宪 文化关系 白居易 清代诗人
  • 简介:本文以《德伯家的苔丝》歌唱文本中描写的三类歌曲民谣、世俗小调和圣歌以及三位主人公苔丝、亚历克·德伯和克莱尔分别对它们的歌唱为出发点,结合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展开系统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苔丝如何受到母亲民谣的教诲从而建构婚恋伦理认知,如何受到亚历克世俗小调的引诱触犯伦理禁忌,又如何在失贞后转向从克莱尔的圣歌中寻求庇佑和救赎,由此发现影响苔丝悲剧命运的三个重要的歌唱阶段及其所产生的伦理教诲价值。

  • 标签: 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歌唱文本 伦理价值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如《堂.吉诃德》、《浮士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作品的重新读解,考察了西方文学中世纪以来的欲望叙事模式。本文采用精神分析学派拉康的欲望理论,认为欲望包含两层涵义,即"欲求"与"匮乏"。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阐述了西方文学中世纪以来的欲望叙事从否定性的,突出自我的不足或罪性的欲望叙事,转向生产性的他者欲望叙事的过程,同时认为这一过程伴随着主体的建立及拆解。欲望叙事从"欲求"走向"匮乏"的历程,也是自我建立、质疑并最终摆脱主体身份,走向他者的过程。

  • 标签: 欲望 匮乏 欲求 自我 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