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作为西方文学最直接、最古老的源头应当是古希腊文学。然而,这个源头其实并不确定。对于古希腊文学的源头,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断片或片面性的传说。古希腊文化的源头是克里特文化,克里特文化的源头则在东方。希腊文字之前的文字或者不存在,或者不可解读,用这种文字记载的文学自然也不复存在。在以荷马为代表的世俗文学存在之前,还存在着一种宗教文学,但是,对于这种宗教文学我们却无从知晓。古希腊神话应该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但是,有关希腊神话的文字记载其实已经很晚。因此,我们推崇"到文学的源头去饮水",但真正的源头却并不易发现,或者永远不可能被发现。

  • 标签: 西方文学 源头 考辨
  • 简介:朱自清是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著名的学者。如果说《背影》、《荷塘月色》是他创作的最负盛名的文学作品,那么,与两篇佳作名声相当的他的学术著作自然非《诗言志》莫属。前者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后者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作为学者的朱自清是与《诗言志》一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标签: 诗言志 朱自清 中国文学批评史 《荷塘月色》 学术著作 现代文学史
  • 简介:隋末大儒王通及河汾之学,是史学界和文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中说》及今人研究多认为王通于仁寿三年(603)西游长安交接隋代公卿李德林、薛道衡和杨素。比对各种文献记载可以发现,仁寿三年王通西至长安时,李德林已卒去十三年之久。薛道衡于仁寿二年已离开长安、出为襄州总管。杨素不仅在思想观点上不认可王通献于隋文帝的《太平十二策》,而且在政治立场上二人也处于对立面。杨素襄助杨广争夺皇储地位,与太子杨勇和蜀王杨秀为死敌,而王通曾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因此杨素绝无可能于仁寿三年与王通交接。

  • 标签: 王通 生平 辨疑
  • 简介:"意象"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文学审美的表象系统,意象具有自身基本的结构,即"意"与""两个方面。《诗经·国风》的意象生成过程庞杂而微妙,契合无间,耐人寻味。探析《诗经·国风》"意"与""的内部融合途径,或可对解读《诗经·国风》有所裨益。

  • 标签: 《诗经·国风》 水意象 融合途径
  • 简介:元明戏曲作品每每写及古俗中的抛绣球择婿事。作为一种风俗文化的母题,剧作描写客观地反映了它的细节、内涵、旨趣及作用,由一个侧面透示着社会历史生活的印记。对此类母题予以考察,有助于开阔戏曲学研究的视域,对构建"戏曲民俗学"交叉学科不无启迪意义。故本文不揣浅陋,摭其数端,略加考索。

  • 标签: 元明 戏曲 抛绣球 母题学
  • 简介:《两都赋》作成并献上时间是元和二年或三年:亦或在永平十二年作成,元和二年或三年献上的论断并不可靠。班固《两都赋》的创作年代应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其中永平十二年的可能性最大。

  • 标签: 班固 《两都赋》 作年
  • 简介:《诗言志》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部文学批评论文集。共收《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四篇论文,研究了“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四条诗论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此书是朱先生学术生涯中影响很大也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吴周文在《朱自清论》一文中评价说:“《诗言志》是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四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微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衍变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

  • 标签: “诗言志” 朱自清 治学 “诗教” “比兴” 文学批评
  • 简介:南朝刘宋时期的画家宗炳,同时也是一位画论家和佛学思想家。他的《画山水序》是中国早期画论的经典之作,也是第一篇山水画论,在中国画论史和中国美学史上,有着备受瞩目的重要地位,并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画山水序》提出的一些重要命题如“澄怀味”“山水有灵”“应目会心”“应会感神”“畅神”等进行了理论层面的阐释,且联系宗炳的人生态度、思想取向等,对于一些以往未尝得到有效理解的内容,进行了融会贯通的阐释。

  • 标签: 宗炳 《画山水序》 澄怀味象 山水有灵
  • 简介:<正>克罗代尔在“就灵感问题给布雷蒙神父的一封信”中论述了“灵感”的三个含义:1.一般含义:天赋;2.具体含义:艺术家创作前的极度兴奋状态;3.宗教含义:纯诗与祈祷的相通。在谈到第一个含义时,他写道:

  • 标签: 诗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 音律 纯诗 作品 上帝
  • 简介:对内心世界的真实开掘王:你2016年出版的新诗集《疼痛》,从内容到形式,从书的装帧设计到诗集的内容,都给读者以鲜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冲击:一种现代性和先锋性油然而生,伴随着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在人生的这个阶段集中书写疼痛?是经历了人生坎坷后,对疼痛有了切身体验和深刻认识,还是你的诗学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或者是时代的变幻、现实的生活对你的写作产生了影响?这是一次主动选择的重要改变吗?是什么促使了这次重要的转变?

  • 标签: 赵丽宏 人性 万象 天地 《疼痛》 内心世界
  • 简介:由于一直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和几种版本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本,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早已家喻户晓,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遗憾的是,我们平常所见的文本里,却有一个很大的错误一直没有得到更正。该诗在《全唐诗》中的文本是这样的:昔人已乘白云(一云作黄鹤)去,此(一作兹)地空余(一作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一作戍),春(一作芳)草萋萋(一作青青)鹦鹉洲。

  • 标签: 《黄鹤楼》 《全唐诗》 崔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首句 中学语文教材
  • 简介:诗是生活的升华,诗人借助于现实生活展示在自己面前的那些足以触动自己情感的客观事件、景物、形象、画面,从中敏锐地捕捉到让自己感动的事物的外部特征,从而触发起了爱或恨、喜或悲、快乐或痛苦、激荡或低回、甘甜或苦涩……等等情感,他们就把自己在现

  • 标签: 《外国诗四首》 抒情手法 意象 诗人 思想感情 意境
  • 简介:刘长林教授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早期的成果主要体现于《中国系统思维》(1990年初版)。该书认为,思维方式是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因,对于文化现象之趋向演变与性状呈现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它把作为中国文化基因的传统思维方式具体归纳为十个方面,即:较早的内向性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重视关系(包括人际关系)而超过实体;重视功能动态而超过形质;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关系;认为整体运动是一个圆圈;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喜重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重视时间因素超过空间因素;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思维。

  • 标签: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科学观 文化基因 形象思维 系统思维 文化传统
  • 简介:道立于一。在《书文献》每期封面赫然标有“道立于一”的古文图式——一笔挺起《尚书》大义。大音声起,一阳柱其间,上之用,呈大吕方启之。由此洞见书之立量宏旨。书理根本是大张指示之用,是东方哲学之用,是圣人薪火之燃。

  • 标签: 东方哲学 抽象主义 艺术 视觉 天文 《尚书》
  • 简介:去年岁暮赴台北政治大学参加第三届辞赋学研讨会,我在桃园机场首次见到前来迎宾的政大文学院长、会议主席简宗梧教授。对这位在台湾学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赋学先进,我最初的了解只是在研究汉赋过

  • 标签: 汉赋研究 赋学 辨体 司马相如 辞赋 文字学
  • 简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向友人任安倾吐了自己之所以忍辱苟活的原因,抒发愤懑之情,文笔逋峭,荡气回肠,是中国历史书札中不可多得的奇葩。文中"人固有一死……最下腐刑极矣!"一段,为世人传诵,但经查诸多译本,发现释义均有层次不清之弊。本文从释义层次结构和古汉语语法结构两方面对此段做重新解读,以求更吻合作者本真强调。

  • 标签: 受辱表述 释义层次 语法结构
  • 简介:一直以来,由于美国主流文化传统的干预,美国华人失去了在文学场域自我再现的机会。而在种族刻板印象的作用之下,华裔男性更是屡屡被定型为阴柔的负面形象。本文借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的互文性理论,对严歌苓的小说《魔旦》与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进行比较与剖析,旨在探讨两位华人作家如何运用其迂回的方式颠覆西方对于华裔男性的成见。他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东方再现策略,也正是论文试图通过比较以阐明的重点所在。

  • 标签: 种族刻板印象 华裔男性 自我再现 互文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