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一)夕阳下是一片纯净的郁金香,火红的,金黄的,淡紫的,一盏盏小杯子般在视野里铺展开去。还记得那些透明玻璃纸里包裹着的郁金香吗?那些如魔术师般捧出的花束,曾让病中的尹先生露出孩子般的微笑,亦让簇拥着她的“小朋友们”雀跃欢呼。还记得那个干冷的冬夜吗?也是这里,中山公园,寒风中一个半小时的等待,终让那份绵延不

  • 标签: 再别康桥 诗歌 散文 郁金香 剧场 《最后一课》
  • 简介:看了全国第九届艺术节的大部分戏曲剧目.反观我省近年来的戏曲创作.产生了一些感想。总的来说.“九艺节”好的戏曲剧本还是偏少.近年来全国剧本创作弱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当然福建的情况也很不乐观)。没有好剧本,新剧目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是相当困难的,这将在总体上影响一个时代的戏曲创作水平。

  • 标签: 戏曲创作 音乐创作 北曲 南戏 戏曲剧目 剧本创作
  • 简介:<正>不是有"荒岛音乐"一说吗?如果只能让我选一部西洋歌剧,那就是贝利尼的《诺尔玛》。人们常为莫扎特、舒伯特的英年早逝而叹息,其实,贝里尼的过早离世,同样也是世界音乐史、尤其是歌剧艺术发展史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万幸的是,他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旷世杰作,那就是写于1831年的《诺尔玛》。旷世奇才旷世奇作贝里尼于1801年11月3日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早年在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即从事音乐创作,以歌剧《阿代尔松与萨尔维娜》、《比安卡与费尔南多》初露头角。1827年,贝里尼的《海盗》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上演,大获

  • 标签: 诺尔玛 贝里尼 卡塔尼亚 艺术发展史 斯卡拉歌剧院 音乐创作
  • 简介:我是不大爱看戏的人,因为,戏中人物的大段咿咿呀呀的唱腔常常搅得我坐立不安。近日,朋友送了我一张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的票,据说是由黄梅戏著名小生张辉主演。本不想去,但一来不好意思拒绝朋友的热情,二来李四光为现代湖北黄冈人氏,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地质学家,于是便产生了想看看一出戏是如何演绎一位科学家的萌动。

  • 标签: 李四光 黄梅戏 现代 音乐 大气 地质学家
  • 简介:佐临先生所作的《漫谈“戏剧”》(后刊登在1962年4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是他于1962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歌舞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也是阐发他的“写意戏剧”第一篇重要的论文。打倒“四人帮”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比较》、《我的“写意戏剧”诞生前前后后》等文章,更明确更系统更深入地阐明了他的主张。

  • 标签: 戏剧观 百年诞辰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人民日报》 黄佐临 话剧艺术
  • 简介:伴着蒙古长调苍凉空灵的歌唱,和着马头琴音哀怨悠长的鸣响,大幕开启,把观众带入到那狼烟烽火、血雨腥风的大清朝。《孝庄长歌》以清初风云激荡、皇位更迭的帝王家史为依托,在恢弘壮阔的史诗叙述中,纵写孝庄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传奇一生。剧中通过她与多尔衮爱恨交织、相爱相杀的情感线,与顺治帝嫌隙暗生、母子离心的亲情线,与康熙帝扶保社稷、共图盛世的家国线为框架.

  • 标签: 多尔衮 舞台呈现 秋月春风
  • 简介:由曲润海先生创作,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团演出的《云水松柏续范亭》是一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成功塑造了现代民族英雄续范亭舞台形象的好戏,看了之后感到不仅是难得的艺术享受,而且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自古三晋多义士,从春秋时代救孤的程婴、公孙杵臼,到三国时期的关羽,再到北宋的杨家将等等,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和蕴

  • 标签: 云水 新编历史剧 三国时期 现代民族 舞台形象 公孙杵臼
  • 简介:最是寻常时候,听几曲戏,品几口茶,看几卷书,种几株花……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闲适宁静。只是现实中的我却在这座漠然城市里浮躁地生活着,抱着那冰冷的电子产品,刷着无味的新闻,和陌生的人聊着不咸不淡的话语,害怕静下来,却又想静下来,只有静下来,才会让我引发思考,但却是茫然的。想效古人的情怀,去寻找那久违的内心的声音。走进剧场,灯光黯淡下来,山水幕景,古筝如春雪初融的泠然声轻轻奏响,流入心底,琵琶弹尽

  • 标签: 世界观 唐诗宋词世界 唐诗宋词黄梅
  • 简介:经过一年的运作,今年4月,耗资二千多万元,由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的严宽(饰陈元光)、王思懿(饰武则天)、郑佩佩(饰魏妈)等许多著名演员联袂演出、香港著名导演范秀明执导的36集电视连续剧《大唐儒将开漳圣王》(以下简称《圣王》)已封镜并于近日完成了配音配乐等后

  • 标签: 中原文明 传播史诗 儒将开
  • 简介: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是中国话剧历史发展中重要的规律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不少有志于此的话剧先驱者都曾为此进行过探索并做出过贡献。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余上沅等“国剧运动”派,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话剧的理论思考;三十年代左翼戏剧家跨越话剧和戏曲的“戏剧大众化”讨论和熊佛西等戏剧家汲取民间戏剧的“农民话剧”实验;四十年代话剧继承戏曲创建“民族形式”的论争与创造;

  • 标签: 中国话剧 中国学派 演剧 戏剧观 黄佐临 焦菊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