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与脑梗死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31例非急性脑梗死对照者(对照组)VEGF基因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降低(P均〈0.05)。脑梗死组患者VEGF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血糖和收缩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脑梗死组患者VEGF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的单倍型ACC(5.85%)明显低于对照组(14.22%)。结论: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的单倍型ACC与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脑梗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 简介:摘要心血管内科是医院中高风险的专科之一,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来势凶猛,有时病情突然恶化甚至发生在病情已获改善的情况下,使得护理风险伴随着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许多护理问题很容易引起法律纠纷。因此,深入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寻求相应的改进措施,增加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并提高护理质量,是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面前的首要任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心血管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脂四项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四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四项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他汀类 阿司匹林 心血管疾病 临床效果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实施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8例TIA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的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脑血管介入灌注疗法。结果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显著(P<0.05)。结论利用脑血管介入灌注疗法治疗TIA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考虑应用。

  • 标签: 脑血管 介入灌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80例,回顾性的分析患者在临床上的一般资料,均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进行诊断,从中选出60例与介入治疗标准相符的患者行支架成型手术治疗,并利用DSA诊断治疗结果。结果80例患者共发现血管病变66例;60例患者经介入治疗,置管成功率为100.00%,30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低于1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后经治疗全部消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应用价值高,可以极大的提高介入治疗评估,同时支架成型手术作为有效介入治疗之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诊断 治疗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硝酸甘油型偏头疼模型大鼠脑血流量变化及天舒胶囊对其影响,通过研究比较得出天舒胶囊可抑制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大鼠脑血流量增加,抑制血管的过度舒张,调节血管的舒缩平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5-HT、CGRP、PGE2、NO、ET相关血管活性物质表达有关。

  • 标签: 偏头疼 脑血流量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内皮素 一氧化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分析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多模式磁共振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20例脑小血管病患者,经过认知测试分为无认知障碍(NCI)组12例,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MCI)组8例,分析其认知测试指标与MRI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认知特征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全脑白质(WBWM)和正常表观白质(NAWM)的MD和FA具有明显差异,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可以作为早期识别SIVD患者认知障碍的有效手段。NAWM的MD值在认知障碍早期即下降,并与多项认知域独立相关,是较为敏感的DTI指标。

  • 标签: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多模式磁共振 脑小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显微外科术后血管危象防治中运用川芎嗪的效果。方法择本科室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120例显微外科手术患者,实施随机数表分组常规组(n=60)、干预组(n=60),常规组采取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治疗,干预组采取川芎嗪治疗,对比不同用药方案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干预组血管危象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7d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显微外科术后运用川芎嗪可提升血管危象防治效果。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危象 川芎嗪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8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给予研究组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QOL-BREF(日常生活能力)、HAMD(心理状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后,Fugl-Meyer、NIHSS、QOL-BREF、HAMD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7.67%,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76.74%,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血管造影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本文共选取于2017年2月份至2018年2月份在本院接受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共92例,按照来院检查的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中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方法,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糖指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眼底血管造影
  • 简介:老年低血糖发作致偏瘫,临床上貌似急性脑卒中,如病史不详,或缺乏警惕性,易误诊,现将误诊的10例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低血糖症 诊断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离胶采血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三年来健康体检人群40例进行研究,按不同采血管均分两组,比较影响。结果对两组健康体检人群的分离后血清进行即时生化检测,两组检测者的生化检测数据记录如下,两组健康体检者数据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体检者血液放置24小时后再次进行生化检测,并对两组健康体检者生化检测数据进行比较,两组体检者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离胶采血管能够增加血液稳定,提供更可靠数据。

  • 标签: 分离胶采血管 临床生化检验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用于头颈部放疗前后血管弹性检测的相关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42例接受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分别于放疗前、放疗时间2.5-3周(放射剂量26-30Gy)、放疗结束时(放射剂量50-60Gy)、放疗后3月接受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测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测,统计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变化率(△D)、血液与颈动脉壁应变率比值(A/B)。分析A/B、IMT、△D变化情况。结果A/B在放疗期间随放疗剂量增加而增加,△D在放疗期间放射剂量的增加而减少,放疗后3月均保持与放疗结束时相对稳定。结论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颈动脉弹性在早期下降,随放射剂量的增加,下降程度越明显,且该变化至术后3月未见明显改善。

  • 标签: 超声弹性成像 头颈部肿瘤 放疗 颈动脉 血管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有效性及效果。方法抽取至我院就诊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2014年5月10日-2017年5月10日),先进行CT检查,再进行MRI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在脑出血疾病中,分析CT检查、MRI检查、CT联合MRI检查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脑梗死与动脉瘤疾病中,MRI与CT联合MRI的检查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CT联合MRI诊断方式便于将临床确诊率提高,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MRI 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方法65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效果。结果经随访,GOS结果Ⅰ级18例,Ⅱ级4例,Ⅲ级6例,Ⅳ级9例,Ⅴ级28例,预后良好率56.9%,病死率27.7%;32例早期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率、病死率为59.4%、28.1%,33例晚期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率、病死率为48.5%、33.3%,对比早期与中晚期治疗的预后良好率、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6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栓塞治疗,并发症4例。结论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栓塞早期治疗,可减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血管痉挛发生,改善预后效果。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切实有效的控制护理环节质量,保证护理安全,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有价值的、整体的、连续性的进行记录。方法研制使用心血管内科心电监护仪监测巡视单,按照心电监护仪使用病人的护理管理要求,简洁明了地记录患者在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的整个服务过程。结果心电监护仪监测巡视单书写简洁明了,具有动态连贯性,可以使医疗护理连接更加紧密,提高护士护理预见性和主动性,保证护士为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的连续的优质护理服务,并为护理科研积累资料。结论通过此表单信息反馈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可靠信息,使用过程及早发现安全隐患,保证护理安全,达到持续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 标签: 心电监护 监测巡视单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心脑血管内科及脑血管内科接治的12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基于中医理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症候进行分析和辩证,针对不同症候患者科学制定口服类或中药注射剂等在内的活血化瘀类药物使用,探索具体效果。结果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但辩证用药占比不足。结论以中药注射剂为代表的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应用中具有积极的效果,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病情。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活血化瘀类 中成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来我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观察组患者在使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规药物。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数据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并且具有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心血管疾病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接受治疗干预的20例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脑血管性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磁共振两种检查方式。统计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异常检出率。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技术,数据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突出,能够准确的发现疾病的变化状况,客观的提供疾病数值,从而实现对疾病程度的量化表现,进而为临床治疗与预后干预提供有价值帮助的数据,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血管性疾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头颅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磁共振成像仪对两组患者实施头颅磁共振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左侧和右侧海马体积、左侧和右侧的颞叶沟回间距。计算两组患者海马体积情况,测算两组患者颞叶沟回间距大小和大脑左右经大小。结果两组患者的大脑左右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小于对照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比值小于对照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左侧海马体积大于对照组的左侧海马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右侧海马体积大于对照组右侧海马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利于对脑血管性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进行鉴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头颅 磁共振 血管性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