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中枢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观察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神经递质失衡影响,探讨中枢炎性因子对心衰交感兴奋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致心肌梗死方法制备心衰大鼠模型,假手术对照只穿线不结扎.对心衰大鼠和假手术大鼠持续4周经侧脑室灌流TNF-α阻断剂依那西普(etanercept,ETN)10μg/h或人工脑脊液(aCSF);另一种处理则是以腹腔注射方式给予相似剂量ETN.4周后测定心脏功能学指标和形态学指标(LVEDP、±dp/dtmax、RV/BW、Lung/BW)和肾交感神经放电(RSNA);ELISA技术测定促炎因子(PIC)在血浆和下丘脑室旁核(PVN)含量以及血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PVN中谷氨酸(Glu)、去甲肾上腺素(NE)及血中儿茶酚胺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获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PVN内酪氨酸羟化酶(TH)和谷氨酸脱羧酶(GAD67),后二者分别为NE和γ-氨基丁酸(GABA)限速酶,以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大鼠PVN区NE和TH表达增强,GAD67和nNOS表达减弱;血浆炎性因子、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增多;肾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对心衰大鼠经侧脑室持续灌流ETN可减轻上述神经递质失衡现象和心衰肾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表现;而经腹腔灌注相似剂量ETN对心衰大鼠PVN处NE、TH、GAD67和nNOS含量没有影响,对肾交感神经兴奋也无作用,说明上述影响是通过位于中枢PIC起作用.结论心衰PVN区炎性因子增高,引起中枢兴奋性神经递质增多,抑制性神经递质减少,神经递质平衡失调,从而增强交感兴奋促进心衰发展.

  • 标签: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下丘脑室旁核 促炎因子 神经递质 交感神经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与并发冠心病(CHD)关系.方法:对56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其中32例并发冠心病),测定其血脂、载脂蛋白浓度及血糖、胰岛素水平,与30例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型DM并发CHD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P<0.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升高(P<0.05).单纯2型DM组仅有HDL-C水平降低(P<0.005)及LDL-C水平升高(P<0.05),无ApoB变化;单纯DM及DM+CHD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无显著差别,但均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05);DM+CHD组ApoB水平较单纯DM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组结果提示HDL-C水平降低、LDL-C及ApoB水平升高是2型DM并发冠心病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血脂代谢 载脂蛋白 CHD DM
  • 简介:医疗保健问题,不独我国存在.全世界不论是发达西方国家如美国等.还是发展国家如非洲绝大部分国家.均是未能完全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构建福利型国家,需要花很大力量以及不懈努力.才有可能达到理想境界。

  • 标签: 医疗保险 中国 中小学生 医疗卫生行业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平均动脉压(MAP)与脑卒中患病关系。方法采用询问和查询病例资料等方法,收集北京安贞医院门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门诊筛查血压控制不良高血压患者1363例,其中脑卒中患者82侈0。结果脉压≥80mmHg(1mmHg=0.133kPa)患者,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女性MAP〈80mmHg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性舒张压控制不良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1)。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后,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MAP增加,脑卒中患病危险程度明显增高,OR值分别为1.053、2.987和1.024。以MAP≤75mmHg和≥95mmHg为节点,与≤75mmHg比较,≥95mmHg脑卒中患病危险程度增加(OR=2.971,95%CI:1.097-8.050,P〈0.05)。结论MAP可以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独立因素来预测血压控制不良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老年高血压患者MAP建议控制范围与正常成人MAP正常值不同。除MAP外,老年和伴有糖尿病也对脑卒中患病率有影响。

  • 标签: 高血压 卒中 糖尿病 年龄因素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心力衰竭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ASA)检测IL-18,心力衰竭116例,正常健康人31例做对照,分析心力衰竭患者IL-18水平变化。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浆IL—18水平高与对照组(F=6.68〉3.94,P〈0.01),心力衰竭治疗前后血浆IL-18水平显著下降(t=4.56,5.99,3.22,3.78,P〈0.01)。结论IL-18可能参与心力衰竭发生与发展过程。

  • 标签: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白细胞介素18
  • 简介:目的:分析椎动脉椎间段走行变异(椎动脉未经第6颈椎横突孔上行入颅)与眩晕症状发生关系。方法:选择54例有眩晕症状患者为眩晕组,同期选择56例健康体检无心、脑血管病史及眩晕症状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椎动脉椎间隙段走行变异类型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TCD检测颅内段椎动脉PSV,分析走行变异对颅内、外椎动脉PSV影响以及与眩晕症状发生关系。结果:①眩晕组和对照组患者椎动脉走行变异发生率,分别为83%(45/54)和21%(12/56),P=0.001。②两组共57例椎动脉走行变异患者,双侧变异者比单侧更容易发生眩晕(P=0.021);椎动脉走行高、低位变异(第3颈椎水平以上为高位变异)与眩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③走行变异者椎动脉椎间隙段和颅内段PSV分别为(56±10)和(53±10)cm/s,走行正常者分别为(59±12)和(56±11)cm/s,两者椎动脉椎间隙段PSV比较,两者颅内段PS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41);走行变异者椎动脉颅内段流速低于椎间隙段,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CDFI与TCD联合检测客观分析椎动脉走行变异,该变异可能是引起眩晕原因。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变异 椎动脉 眩晕
  • 简介: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最早是从鱼尾部下垂体中提取出神经肽,近年发现UⅡ亦存在于多种动物和人体内,是目前所知体内最强缩血管活性肽,它广泛分布于心血管组织,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以及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也富含UⅡ。UⅡ在心血管调节病理生理意义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UⅡ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关系进行分析。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尾加压素Ⅱ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活性肽 心血管组织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及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121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9例)和正常对照组(62例),再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冠心病组分为单支(30例)、双支(14例)、多支病变组(15例),比较各组SUA及baPWV,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关系。结果:SUA浓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增加而逐渐升高,正常、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分别为(349.26±96.58)μmol/L、(400.37±70.96)μmol/L、(517.57±85.26)μmol/L、(602.60±77.03)μmol/L(P<0.05或<0.01);baPWV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增加而逐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baPWV显著升高[(1499.04±193.82)cm/s比(1885.32±319.73)cm/s、(2036.00±406.40)cm/s、(2171.03±348.53)cm/s],且双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baPWV是冠心病患病独立危险因素(OR=13.011,14.008,P=0.000)结论:血尿酸水平及脉搏波速度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尿酸 脉搏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CEI)患者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问题。方法:测定35例CLI患者与3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空腹葡萄糖,空腹胰岛素,血脂(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CLI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腔隙性脑梗塞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脑梗塞 胰岛素 血糖
  • 简介: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常见病因,它与脑梗死发生、复发及梗死部位密切相关.在卒患者,20%~25%病例是颈动脉颅外段粥样斑块引起[1],故两者之间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作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 彩色多普勒检查 常见病因 粥样斑块 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在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状态下,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清白蛋白及胆红素等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2015年我院6个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合并危及生命疾病,如严重心动过缓、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各种慢性疾病终末期等.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10%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和生化指标.结果①共入选1113名患者,其中杓型组783例、非杓型组330例.两组间年龄[(62.7±14.5)岁比(68.7±13.8)岁]、冠心病(145例比97例)、脑卒中(226例比119例)、糖尿病(142例比8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30例比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9例比42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杓型组总蛋白[(68.3±6.2)g/L比(68.3±6.2)g/L]、白蛋白[(42.6±4.1)g/L比(41.5±4.4)g/L]、前白蛋白[(243.6±65.1)g/L比(299.4±69.2)g/L]、白球比例(1.71±0.35比1.65±0.35)均高于非杓型组(P<0.05).杓型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0.308±0.066比0.321±0.070)低于非杓型组(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年龄、合并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清白蛋白浓度及直胆/总胆比值是血压昼夜节律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白蛋白、直胆/总胆比值与血压昼夜节律相关.

  • 标签: 血压 杓型 非杓型 昼夜节律 白蛋白 胆红素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和偏头疼相关性。方法将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内科住院部收治400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10μmol/L为分界点及是否并发偏头痛,把所有患者分为4组: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A组)、单纯H型高血压组(B组)、非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C组)及单纯非H型高血压组(D组)。比较4组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血脂浓度、血清Hcy浓度、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对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及非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用偏头痛生活品质问卷(migrainespecificqualityoflifequestion,MSQ)评分评价。结果高血压并发偏头疼患者Hcy浓度、高血压病程显著大于高血压不并发偏头疼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患者MSQ评分与血清Hcy浓度呈负相关(r=-0.0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数据分析表明血清Hcy浓度>15μmol/L是偏头痛发生重要威胁因子。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血清Hcy浓度升高和高血压病程增长,会导致偏头疼发病率增加,Hcy浓度超过15μmol/L是偏头痛发生重要威胁因子。

  • 标签: H型高血压 非H型高血压 偏头痛 相关性
  • 简介:目的58例未接受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首次就诊或入院描记体表12导联心电图,分析其各项参数。方法分别在入院后≥72h.7~10d、15~20d、25~30d追踪描记,用Selvester系统计算QRS积分。并对早期心电图各指标与QRS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前壁组,ST段抬高导联数与QRS积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6);而下壁组,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总数值与QRS积分之间有较明显相关性(r=0.58)。结论AMI者早期心电图各指标与梗死面积之间有密切关系。AMI早期SI段抬高及异常Q波范围和大小,可作为梗死面积早期预测手段之一,为临床评价干预性治疗疗效、判断预后提供1个简便方法。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心电图 梗死面积 QRS积分
  • 简介:目的探讨自然人群血糖、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水平对血压影响及作用大小.方法应用1998年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对象年龄在20~74岁.血糖值为早晨空腹口服75g葡萄糖2h后血糖值.糖尿病及糖耐量低减(IGT)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结果共调查11377人,其中男性5183人,女性6194人,平均年龄43岁,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体重指数、腰臀比分别为117mmHg、74mmHg、104mg/dL、22kg/m2和0.84.糖尿病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为45.3%比14.4%,糖耐量低减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者,为32.2%比14.5%,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为21.5%比10.4%.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血糖、体重指数、腰臀比对男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显著影响.结论广东省自然人群分析结果显示,血糖、体重指数和腰臀比是影响血压重要因素,在控制我省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增加同时,尚须要注意控制血糖、体重指数和腰臀比升高.

  • 标签: 糖尿病 高血压 BMI WHR 血压 血糖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小儿室早发生与左室假腱索关系.方法室早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经体检、心肌酶谱、血电解质、全胸片和心电图检查,除室早外临床无其它阳性发现.正常对照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5例,女15例,为健康体检儿童.经体检和心电图、全胸片检查无心脏疾患和心律失常.用美国DIASONICS公司2DGAIEWAYFX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2.75MHz.在2个以上切面上看到室间隔至左室后壁,室间隔至左室心尖,呈条索状或带状回声,不与二尖瓣叶相连,且除外室间隔肥厚、附壁血栓及左室肉柱等,即诊断左室假腱索.结果室早组30例中发现左室假腱索19例,检出率为63.3%.正常对照组30例左室假腱索5例,检出率为16.7%.室早组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小儿室早发生与左室假腱索可能有关系,提示左室假健索是室早潜在发生原因之一.

  • 标签: 小儿 室早 左室假腱索 关系 心律失常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表现、心电图1QⅢTⅢ特征、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肺栓塞(PE)诊断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212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肺动脉CTA检查结果,患者被分为PE组(56例)和无PE组(156例)。收集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包括临床表现、ECG特征及血浆DD水平,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与无PE组比较,PIE组呼吸困难(44.87%比75%),长期卧床(3.85%比14.29%)患者比例显著升高,无临床表现比例显著降低(38.46%比3.57%),P均〈0.01。PE组ECG具有SIQⅢTm特征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元PE组(50%比23.08%),P〈0.01。与无PE组比较,PE组血浆DD〉10μg/ml比例显著升高(19.23%比32.14%),P〈0.05。结论: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和/或长期卧床者,出现其他心肺疾患不能解释临床表现时;ECG具有SIQⅢTⅢ特征;DD明显升高(〉10μg/m1)者应考虑肺栓塞可能性。

  • 标签: 肺栓塞 心电描记术 呼吸困难
  • 简介:扩张型心肌病(DCM)是非缺血性心肌病中最普遍类型,预后差,死亡率高。近年来研究发现,非编码小分子RNA(miRNA)与DCM病程密切相关。本文就miRNA表达模式与DCM发展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微RNAS 心肌病 扩张型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关系。方法:选择2008~2009年我院住院,行冠脉造影患者237例,分别按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积分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并分为非冠心病组(84例)、心绞痛组(92例),心肌梗死组(61例),人院第二天测定所有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分析各指标与蛋白之间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40.22±3.56)g/L比(39.81±3.56)g/L比(38.68±3.43)g/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临床类型(r=-0.18,P=0.005)、冠脉病变支数(r=-0.195,p=0.003)及冠脉病变积分(r=-0.188,P=0.004)呈显著负相关,而总蛋白、球蛋白及白球比值与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积分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白蛋白偏低可能是冠心病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清白蛋白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