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果酸治疗面部重度痤疮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2例面部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5例,先给予ALA-PDT治疗,每周1次,共2次,2周后行果酸治疗,每2周1次,共2次。对照组27例,仅给予ALA-PDT治疗,每周1次,共2次。在治疗结束后2、4、8周进行疗效判断及不良反应记录。结果治疗后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LA-PDT联合果酸治疗面部重度痤疮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痤疮 光动力疗法 果酸
  • 简介:目的:探讨PCR+膜杂交法CT/UU/NG三联检测在临床性病筛查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PCR+膜杂交法和实时荧光PCR法检测CT、UU、NG,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一致性以及相关性。结果:PCR反向膜杂交法和实时荧光PCR法CT、UU、NG筛查结果接近(P〉0.05),而男女筛查结果差异较大(P〈0.05)。结论:PCR反向膜杂交法操作简便,筛查快速、准确,有与实时荧光PCR法相当检测准确性,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膜杂交法 人乳头状病毒 PCR法
  • 简介:目的:研究CD14+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s)表达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疾病中表现。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TLRs受体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8、TLR9分别为(38.84±23.19)、(94.26±4.63)、(96.93±4.39),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8、TLR9分别为(19.73±8.68)、(101.68±5.17)、(97.06±4.22),其中观察组TLR4、TLR8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9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次数≥6次/年与复发次数〈6次/年患者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8、TLR9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发病期间,单核细胞TLR4、TLR8增强能够提高免疫细胞抗病毒作用。

  • 标签: 生殖器疱疹 TOLL样受体 CD14+单核细胞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检测活化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转录调节因子E2F在尖锐湿疣表达。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活化型EGFR和E2F在尖锐湿疣(CA)皮损表达情况。结果活化型EGFR在CA皮损角质形成细胞膜上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而且,活化型EGFR和E2F在CA皮损双重阳性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结论活化型EGFR表达增强导致核内转录因子激活而参与CA增殖病变。

  • 标签: 尖锐湿疣 活化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转录调节因子E2F
  • 简介:目的:探究与分析上皮性卵巢癌组织miR-26b、CD146和TfR1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7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设为观察组、78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患者组织miR-26b、CD146和TfR1表达情况,并比较观察组不同FIGO分期与病理分型患者表达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指标与上皮性卵巢癌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组织miR-26b、CD146和TfR1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FIGO分期较高者阳性率高于分期较低者(P〈0.05),低分化患者则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患者(P〈0.05),中分化患者高于高分化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指标均与上皮性卵巢癌有密切关系。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miR-26b、CD146和TfR1呈现高表达状态,不同FIGO分期与病理分型患者表达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对于疾病诊断和FIGO分期、病理分型了解具有较高临床意义。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组织 miR-26b CD146 TfR1
  • 简介:在实践性教学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具体内容入手,结合中医皮肤科临床特点,从收集资料、现状分析、提出鉴别、推断诊断、制定方案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临床思维模式培养关键环节,探讨了在实践性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并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

  • 标签: 皮肤科 实践性教学 临床思维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盐酸普萘洛尔治疗、高风险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科门诊确诊、高风险血管瘤患儿,给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首日剂量为0.50mg/(kg·d),分2次口服;第二天剂量增加至0.75mg/(kg·d),分2次口服;第三天剂量调整为1.00mg/(kg·d),分2~3次口服;服药1周后复诊观察患儿皮损变化情况及对药物敏感程度,酌情加量至每日1.50~2.00mg/(kg·d)维持治疗,每天分2~3次口服,连续服用6~12个月。服药期间每月复诊1次,复查血常规、血糖、血压、心电图、B超,每2~3个月复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撤药时逐渐减量,每月减量0.50mg/(kg·d)。患儿治疗前均完善影像学、生化检查,治疗过程中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观察皮损大小等,观察临床疗效及转归情况。结果:共168例、高风险血管瘤患儿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其中159例完成了所有的治疗和随访,完成率为94.64%。患者平均首诊年龄为(2.29±0.84)月龄,平均给药持续时间为(13.67±4.43)个月,平均最大给药剂量为(1.86±0.35)mg/(kg·d)。其中未完成治疗和随访9例患者,2例(1.19%)因心脏方面的副作用停药,5例(2.98%)治疗6个月及以上无效后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1.19%)散发型血管瘤患儿(肝脏受累)在服药4个月肝脏血管瘤完全消退后自行停药脱失。完成治疗和随访患者,男女患者、多发与单发血管瘤患者、节段型与散发型与局灶型、溃疡型与非溃疡型治疗效果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对各类型、高风险血管瘤有明显疗效,与血管瘤分型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普萘洛尔 血管瘤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PPARγ)在皮肤自然衰老过程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PPARγ蛋白表达水平,RT—PCR方法检测PPARγmRNA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中老年组PPARγ蛋白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青少年组(x^2=15.48,P=0.001);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中老年组PPARγmRNA平均表达水平为0.697±0.204,青少年组为0.337±0.124,中老年组亦显著高于青少年组(t=8.25,P〈0.001)。结论随着年龄增加,皮肤PPARγ表达增高,在皮肤自然老化过程可能起重要作用,PPARγ有可能成为研制延缓皮肤自然衰老药物新靶点。

  • 标签: 皮肤 自然衰老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
  • 简介:目的:考察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实验(CMIA)与TP-IgM抗体检测(TP-ELISA)在梅毒检测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采用TPPA法作为金标准检测10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准,评价CMIA与TP-ELISA在梅毒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金标准1000例血清标本梅毒检出率为12.3%,CMIA阳性检出率为12.9%,TP-IgM为11.7%。CMIA法灵敏度为98.4%(121/123),特异性为99.1%(869/877),阳性预测值为93.8%(121/129),阴性预测值为99.8%(869/871)。TP-ELISA法灵敏度为89.4%(110/123),特异性为99.2%(870/877),阳性预测值为94.0%(110/117),阴性预测值为98.5%(870/883)。两组间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CMIA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优于TP-ELISA法,可以替代TP-PA成为梅毒检测血清学检测首选方法。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检验 CMIA TP-ELISA
  • 简介:目的:比较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技术(TCT)与传统巴氏涂片在宫颈癌筛查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182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接受TCT法1742例患者纳入TCT组,接受传传统巴氏涂片8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通过患者组织病理活检结果,分析并比较两组检查准确率。结果:TCT组阳性符合率为75.89%(1322/1742),对照组为53.57%(45/84),两组间阳性符合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χ2=671.03,P〈0.01);两组检查方法指标相比,特异度均为100%无差异(P〉0.05),而TCT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71.03、5.10,P〈0.01或0.05)。结论:TCT应用于宫颈癌筛查效果好,虽然费用略高,但其敏感度显著优于传统巴氏涂片法,具有在临床上推广价值。

  • 标签: 液基薄层细胞学 传统巴氏涂片 宫颈癌 筛查
  • 简介:背景:Efalizumab(抗-CD11a)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可阻断银屑病发病机制涉及多种T细胞依赖作用,这些作用包括T细胞活化、向皮肤迁移、在银屑病皮肤再活化以及与角质形成细胞相互作用。目的:这项多国、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试验旨在评价与安慰剂组相比,efalizumab1.0mg/kg,1次/周,皮下给药治疗12周安全性和有效性。受试对象为至少对两种系统治疗因无效、无法耐受或有禁忌证而不适用有高度需要银屑病患者。病例/方法:患者有重度斑块型银屑病[受累面积≥10%体表面积,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12.0]按2:1比例随机分为efalizumab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主要有效终点为治疗12周时意向性处理人群PASI改善比率≥75%(PASI-75反应)患者比例。次要终点包括PASI改变、稳定医师全面评估指标(PGA)、PGA相对于基线改变和受累体表面积百分比。结果:纳入793例患者(其中529例接受efalizumab治疗,264例用安慰剂),其中包括526例高度需要治疗患者(其中342例接受efalizumab治疗,184例用安慰剂)。治疗12周后高度需要治疗患者efalizumab组PASI.75为29.5%,安慰剂组为2.7%(P〈0.0001);在全部研究人群efalizumab组PASI-75率31.4%,安慰剂组为4.2%(P〈0.0001)。次要终点结果显示在高度需要治疗患者和全部人群,efalizumab组疗效均优于安慰剂组。本研究证实efalizumab是一种安全疗法,在高度需要治疗组和全部研究组都未证实有系统毒性。结论:在高度需要治疗和更广泛重度银屑病患者efalizumab疗效和安全性相当。考虑到该药已证实有效性和安全性,efalizumab成为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成年患者包括高度需要治疗患者有效疗法。

  • 标签: 安慰剂对照 斑块型银屑病 银屑病患者 Ⅲ期试验 中重度 EFALIZUMAB
  • 简介:目的观察1064Nd:YAG激光联合中药湿敷治疗面部重度痤疮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采用七味消痘汤加1064Nd:YAG激光照射加透明质酸凝胶敷料外敷于面部皮肤。间隔2周治疗1次,激光治疗3次为1个疗程,期间每日使用透明质酸凝胶敷料3次,中药方剂湿敷1次。对照组使用1064Nd:YAG激光治疗,间隔2周治疗1次,激光治疗3次为1个疗程,期间每日使用透明质酸凝胶敷料3次。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干燥、红肿不适等症状明显减轻,3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1064Nd:YAG激光联合中药湿敷治疗面部重度痤疮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痤疮 1064 ND:YAG激光 中药 透明质酸凝胶敷料
  • 简介:目的评价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检测对梅毒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72例梅毒患者进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并与RPR、TPPA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在一期梅毒阳性率为73.3%(11/15),在二期梅毒阳性率为88.9%(16/18),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1.6363,P>0.10)。在潜伏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26.1%(6/23),显著低于早期显性梅毒(x~2=17.6189,P<0.005)。在一期、二期和潜伏梅毒,RPR和TPPA阳性率均为100%。入组前2-24个月己经给予正规抗梅治疗梅毒16例,其中IgM抗体阳性2例。结论在本研究,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诊断一期梅毒并下优于RPR和TPPA。IgM抗体在潜伏梅毒敏感性低,其诊断应依靠RPR和TPPA。目前不推荐单独检测抗梅毒IgM抗体来监测病情和判断疗效。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临床意义有待更深入研究。

  • 标签: 梅毒 IGM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简介:目的:探讨TCT,HC2-HPV-DNA检测和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联合应用价值.方法:1236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依次进行HC2-HPV-DNA检测、TCT检查、阴道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HC2-HPV-DNA检测,TCT和阴道镜检查阳性率均显著小于病理学检查阳性率(x2=40.084,P<0.01;x2=45.008,P<0.01;x2=50.344,P<0.01),上述三项检查,均为阳性者19例(1.5%),任意两项阳性者35例(2.8%),任意一项阳性者78例(6.3%).结论:TCT,HC2-HPV-DNA检测和阴道镜检查均有一定局限性,但上述方法联合应用将大大提高筛出率,为患者及时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 标签: TCT HC2-HPV-DNA 阴道镜 宫颈癌
  • 简介:背景:有经验皮肤科医师使用临床诊断标准(通常为ABCD规则)早期诊断黑色素瘤正确率可达64%~80%,诊断黑色素瘤自动化系统仍被认为是一种实验性方法,只能作为肉眼诊断辅助措施。为帮助早期诊断黑色素瘤,作者开发了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帮助鉴别黑色素瘤与黑色素细胞痣,并建立了一种明确黑色素瘤发生率数字模式。方法:分析132处黑色素细胞皮损(23处黑色素瘤及109处黑色素细胞痣)数字图像特征,包括几何特征、颜色、颜色纹理。共分析了所有皮损43个特征变量:几何形状、颜色纹理、边界锐度、颜色变量等。由于任何多阶式变量选择法存在变量多重共线性均可导致严重错误,因此采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及“-2loglikelihood”检测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排除不适当变量。最初“-2loglikelihood”和非参数Spearmanp选择了5个变量进入多变量预测模式,随后5变量模式被削减为3变量模式,且验证了每种模式性能。用“jackknife”法验证3变量模式,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图比较其与5变量模式精确度,结论表明3变量模式鉴别能力未受影响。结果:并非全部变量均对此模式有用,故逐渐剔除至剩下3个有意义协变量。合并几何形状、颜色、颜色纹理等独立协变量参数,计算预测性公式,用于黑色素瘤预测。此模式诊断黑色素瘤灵敏度为60.9%,特异度为95.4%,总精确度达89.4%(概率水平O.5),有8%假阴性结果。结论: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和发展数字预测模式,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高精度地鉴别黑色素瘤与黑色素细胞痣是可行。此模式早期诊断黑色素瘤具有可行性。为预测组织学确诊前未能诊断黑色素瘤,没有必要使用昂贵或复杂设备,仅使用价格合适便�

  • 标签: 黑色素细胞痣 图像处理系统 黑色素瘤 辅助诊断 logistic回归分析法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 简介:散发病例报道:作为斑贴试验制品赋形剂白凡士林可导致接触性变态反应。此现象定量关联性仍需进一步阐明。方法:对1992-2004年间皮肤科信息网斑贴试验资料(IVDK,http://www.ivdk.or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79365例用纯凡士林做斑贴试验病例,27例为“+”(0.03%)反应,2例为“+++”(0.003%)反应。多数非阴性反应(0.3%)结果为可疑(235)或轻度刺激(32)。阴性反应指数(RI)(-0.8),高阳性率(PR)(93%)与斑贴试验制品包含99%以上凡士林之间缺乏一致性,这表明多数“阳性”(+)反应实为刺激性。共有2例“+++”反应。1例被证实为“愤怒背一兴奋性皮肤综合征”。另1例可能为读取或文件编写错误,因为多数此病例含凡士林制品斑贴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真正对白凡士林过敏斑贴试验反应罕见,也许与个体对变态原敏感性增加和(或)刺激性有关。这与凡士林作为致敏剂作用一致。

  • 标签: 斑贴试验 凡士林 致敏性 变应原 变态反应 鉴定
  • 简介:目的:观察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小鼠模型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动态表达,并探讨其在播散性毛孢子菌病中可能发挥作用。方法5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尾静脉分别接种阿萨希毛孢子菌(T.asahii)悬液和生理盐水,接种后3d、7d、14d、21d及28d,对小鼠肾脏载菌量进行测定;取小鼠内眦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清,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血清IL-10和TGF-β1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脾脏IL-10mRNA和TGF-β1mRNA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试验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肾脏载菌量与血清IL-10、TGF-β1、脾脏IL-10mRNA、TGF-β1mRNA表达量及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脾脏IL-10mRNA表达量、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脾脏TGF-β1mRNA表达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接种后3d,试验组小鼠肾脏载菌量为(69.5±9.1)cfu/mg,接种后7d,小鼠肾脏载菌量达到峰值,为(120.3±11.4)cfu/mg,其后载菌量逐渐降低,接种后28d为(2.0±2.5)cfu/mg。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与TGF-β1表达水平在7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4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接种后7d、14d、21d,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接种后7d、14d、21d,小鼠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小鼠脾脏IL-10mRNA、TGF-β1mRNA表达量在7d逐渐增高,14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对照组水平。接种后7d、14d、21d,小鼠脾脏IL-10mRNA、TGF-β1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脾脏IL-10mRNA、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脾脏TGF-β1mRNA表达量均呈明显正相关(P均<0.05)。�

  • 标签: 毛孢子菌病 播散性 阿萨希毛孢子菌 IL-10 TGF-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