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消颗粒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及对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5-羟色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消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机制。方法检测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PCA)小鼠耳A值;并对Ⅰ型超敏反应致动物模型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运用荧光测定改良法测定组胺释放率;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检测5-羟色胺的积分。结果消颗粒各组PCA均明显减轻,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颗粒各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量均明显降低,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颗粒各组部分腹腔肥大细胞颗粒脱失,5-羟色胺表达减弱。对细胞进行综合积分可见,消颗粒各组均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颗粒能显著抑制小鼠异种皮肤被动过敏反应;消颗粒可通过减少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其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发挥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

  • 标签: 消敏颗粒 Ⅰ型超敏反应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从皮损范围、皮损严重程度以及瘙痒、睡眠对患者的影响程度等方面,通过对照研究,观察抗一号方对青少年及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t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门诊患者,按队列研究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运用抗一号方,对照组予以开瑞坦治疗,2组同时外涂樟脑霜。疗程为4周。每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皮损范围、严重程度及瘙痒和睡眠对患者的影响程度,分别进行量化评分,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量化积分、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在皮损范围、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和睡眠影响度的症状改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有效率分别为78.13%和46.88%;治疗组的疗效及对皮损范围、皮损严重度的改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01),而在瘙痒和睡眠的改善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抗一号方和开瑞坦治疗青少年及成人期特应性皮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抗一号方对皮损范围、皮损严重度的改善优于开瑞坦,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特应性皮炎 青少年及成人期 抗敏一号方 疗效
  • 简介:黄褐斑是色素代谢障碍引起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疾病,女性多见。爱民教授针对黄褐斑的病因病理特点,运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对于一些有特殊表现者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黄褐斑 中医治疗 临床经验
  • 简介: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临床上将25岁仍然有或以后才开始发生的疾患称为迟发性痤疮,以女性患者居多[1]。本文旨在介绍巧教授在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的经验,主要包括从皮损、部位、经期、体质、邪毒进行辨病辨证,以及疏风清热法、补益肝肾法、疏肝解郁化火法的临床应用,并结合随症加减用药,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刘巧 临床经验 迟发性痤疮 女性 名老中医
  • 简介:慢性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范畴,缠绵难愈。爱民教授认为一部分荨麻疹患者病程较长,常规用药难以奏效,证候表现既有营卫不和,又有肝气亢旺,遂采用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用药经验、经典案例等方面对爱民教授运用本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进行探讨分析。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刘爱民 柴胡龙骨牡蛎汤 临床经验
  • 简介:2006年5月20日上午,中国保健品公信力大会暨授牌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生产保健品的62家企业共100个公信力产品受到表彰。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任建新、卫生部监督局赵同刚局长、法规司汪建荣副司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协调司张晋京副司长、北京市社团办李明利主任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常务副理事长潘学田、副会长栾承章、张国庆、陆美芳。

  • 标签: 中国保健协会 公信力 保健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软胶囊 狗鞭
  • 简介:2006年5月20日上午,中国保健品公信力大会暨授牌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生产保健品的62家企业共100个公信力产品受到表彰。原全国政协副主度任建新、卫生部监督局赵同刚局长、法规司长、北京市社团办李明利主任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常务副理事长潘学田、副会长栾承章,张国庆,陆美芳;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刑》杂志社执行总编欧阳晓晴;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张熙增会长均到会祝贺。全国保建行业优秀企业的代表共1800多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 标签: 中国保健协会 公信力 保健品 软胶囊 狗鞭 品牌
  • 简介:散发病例报道:作为斑贴试验制品赋形剂的白凡士林可导致接触性变态反应。此现象的定量关联性仍需进一步阐明。方法:对1992-2004年间皮肤科信息网的斑贴试验资料(IVDK,http://www.ivdk.or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79365例用纯凡士林做斑贴试验的病例,27例为“+”(0.03%)反应,2例为“+++”(0.003%)反应。多数非阴性反应(0.3%)结果为可疑(235)或轻度刺激(32)。阴性反应指数(RI)(-0.8),高阳性率(PR)(93%)与斑贴试验制品中包含99%以上的凡士林之间缺乏一致性,这表明多数“阳性”(+)反应实为刺激性。共有2例“+++”反应。1例被证实为“愤怒背一兴奋性皮肤综合征”。另1例可能为读取或文件编写错误,因为多数此病例的含凡士林制品的斑贴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真正对白凡士林过敏的斑贴试验反应罕见,也许与个体对变态原的敏感性增加和(或)刺激性有关。这与凡士林作为致剂的作用一致。

  • 标签: 斑贴试验 凡士林 致敏性 变应原 变态反应 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