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蚌埠地区0~5岁儿童出生缺陷与饮用水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用现况调查的流行病学方法,筛查出的出生缺陷具有明确诊断或者经医师体检诊断出生缺陷儿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居住地饮用水的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结果研究显示,母亲孕前、孕期及哺乳期和父亲饮用自家井水(〈50米)而其子女出生缺陷发生比例最高,饮用自来水出生缺陷发生比例排在第2位,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家庭居住环境附近有无河流与出生缺陷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居住环境附近有无河流对出生缺陷的发生无直接关系,但饮用水类型与出生缺陷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出生缺陷 饮用水类型 流行病学
  • 简介:本文65例舒张功能障碍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例,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通过对各种病因病理类型的疗效对比。提示:①高血压及冠心病心肌缺血引起的DF是β受体阻滞剂的适应证,②部分二尖瓣狭窄及肥厚性心肌病,室腔减小者可酌情应用β受体阻滞剂,③扩张性心肌病、心包填塞、大面积心肌梗塞恢复期的DF者,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

  • 标签: Β受体阻滞剂 舒张功能障碍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适应证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探析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和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50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根据患者病理类型分为A组(乳头状癌)和B组(滤泡癌),各25例。两组均接受相同超声检查,比较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和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纵横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A组回声、淋巴门、边界、囊性坏死、钙化、血流分型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75、5.128、8.333、9.742、17.568、3.920,P<0.05)。结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与病理类型存在明显相关性,临床可以用于对手术效果进行判断。

  • 标签: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超声特征 病理类型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用腹腔镜手术的价值。方法:2020年2月-2022年1月本院普外科接诊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病人84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腹腔镜手术,而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对比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从并发症上看,试验组发生率2.38%,和对照组16.67%相比更低(P<0.05)。从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间上看,试验组分别是(25.18±3.64)h、(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冲击疗法和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联合硫辛酸(Lipoicacid,LA)疗法对不同类型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的近期疗效。方法MP组以MP冲击3d后,剂量减半并改为口服,每3天减半量,直至减完;MP+LA组MP用法与MP组相同,但从口服起,即加服α-LA胶囊,连续14d。结果两种疗法在观察期内对迅速缓解复发-缓解型症状均有显著疗效;对于继发进展型MP疗法在观察期内并未取得显著疗效,而MP+LA疗法取得显著疗效。结论提示MP+LA可能在近期内对改善继发进展型症状较单用MP冲击显著有效。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甲基强的松龙 硫辛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规律及介入治疗策略。材料和方法收集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210例肝外供血型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5例;女性35例。对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的中晚期肝癌的肝外供血分别是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75支(34.1%),右膈下动脉50支(22.7%),胃左动脉25支(11.4%),胃十二指肠动脉28支(12.7%),右肾上腺动脉30支(13.6%),右侧肋间动脉33支(15.0%),右侧腰动脉25支(11.4%),脾动脉2支(0.9%),胸廓内动脉3支(1.4%),右肾动脉1支(0.5%),中结肠动脉1支(0.5%),睾丸动脉1支(0.5%)。形成肝外动脉供血的原发性肝癌的原因较多,包括肿瘤直径,肿瘤在肝内的部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次数以及栓塞技术。结论中晚期肝癌的肝外供血发生率较高,了解中晚期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特点和形成机制,对肝癌肝外供血动脉进行超选择性栓塞治疗,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肝外动脉供血 动脉栓塞,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所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并分析合理用药对策。方法 选取2020年4月到2021年1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治疗时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设定其为观察组并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另选取同期3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开展本次对比研究,比较两组。结果 50例患者中,28例(56.00%)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12例(24.00%)患者出现变态反应,10例(20.00%)出现患者出现血液系统反应。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超剂量用药25例(50.00%)、无指征用药15例(30.00%)以及重复用药10例(20.00%)。结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所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以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以及变态反应为主,需要加强对相关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对药物处方的审核,保障对药物的合理使用,从而切实避免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问题。

  • 标签: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合理用药对策 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