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利用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的有限元程序,计算了埋立在软弱成层地基上的高耸式结构地震响应,重点考虑成层地基的土层构成对结构地震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土体为松散的冲填砂时,地震中产生砂土液化,极大的降低了地表承载力,高耸式结构的埋深应适当增加;(2)地表土体为软弱的冲积黏土时,地震中并未产生液化破坏,但由于地表黏土层放大了地震波振幅,结构摇晃剧烈,应着重验算结构自身的抗弯刚度;(3)地表同为易液化的冲填砂、结构埋深足够大时,还应考虑易液化层厚度,厚度较大的易液化层能够有效的减弱地表处地震波振幅,降低结构的倾覆风险。

  • 标签: 高耸式结构物 有效应力原理 有限元 地基土层构成 地震稳定性
  • 简介:溶解态污染是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其在降雨径流阶段的传输过程对于城市污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了不透水表面不同坡度(0.5°、1°、2°、3°、4°、5°)情况下降雨径流及溶解态污染传输过程。结果表明:坡度越大,坡面产汇流时间越短,径流量越快达到稳定;污染浓度随降雨径流深度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坡度越大,初始浓度越高,衰减越快;污染传输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坡度越大,污染传输速率峰值越大,峰值出现在径流深度为0.3~0.5mm之间;溶解态污染传输过程符合指数冲刷模型,随着坡度的增大,冲刷系数k先线性增加,坡度大于3°基本保持稳定。相对于颗粒态污染,溶解态污染冲刷系数大,易被冲刷,冲刷集中发生在径流初期。

  • 标签: 不透水表面 降雨径流 污染物传输 溶解态污染物
  • 简介:提出一种基于生态保护对象的生活习性和流量变化的河道生态需水(EIFR)估算方法,简记为习变法(LiHafloVa)。方法通过建立流量变化与生物习性的定量联系,确定主要生态保护对象生活习性关键月份,既具有水文学方法的简便优势,又能尽可能多地考虑生物学特性,能较好地解决资料缺乏地区的生态需水估算问题。EFIR的计算包括两部分,对关键月,EIFR为该月中值流量与该月的流量变异系数的乘积。对其它月份,EIFR为90%超过概率流量与全年各月流量变异系数最小值之乘积。应用该法计算了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包括达曲、泥曲、色曲、杜柯河、玛柯河和阿柯河等6条调水河流的生态需水。结果表明,河道内多年平均状态每年需保持的水量占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比例在达曲至少为24.7%,泥曲为46.4%,色曲为21.7%,杜柯河为21.6%,玛柯河为15.0%,阿柯河为15.7%。该比例系数基于研究区生态保护对象的生活习性,是流域的客观反映,可以作为制定工程最大可调水量的依据。计算表明,在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大约占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6%的条件下,6条河多年平均意义上每年最大可调水总量为41.87×10^8m^3,占6条河多年平均总径流量(60.5×10^8m^3)的69.2%。

  • 标签: 生态需水 变异系数 流量 生物生活习性 习变法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河流
  • 简介:介绍了饮用水中抗生素污染的来源及潜在危害,阐述了臭氧氧化及生物活性炭技术处理微量抗生素污染的机理,概括了最近几年国内外关于饮用水中抗生素物质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指出臭氧生物活性碳技术在抗生素微污染水处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 标签: 饮用水处理 臭氧生物活性炭 抗生素
  • 简介:近年来,随着渔业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单位水体的鱼产量也在不断提高(如有的池塘亩产已高达1500多公斤),然而,集约化养殖将会出现水体恶化,发生鱼病。其作用机理是:高产高密度——强化投饵——残饵及排泄沉积超过水体自净力——溶解氧不足——水质恶化——生长缓慢——诱发疾病。目前,渔业生产中常用化学药剂改善水质、广谱抗生素控制鱼病,但是,化学药剂和抗生素药物的过度使用,不仅存在二次污染,而且会造成病菌的耐药性增加,破坏了养殖环境的自然生态体系,

  • 标签: 生物净水剂 实验方法 池塘养鱼 鲤鱼 饲养管理
  • 简介:瓦氏黄颡鱼分类隶属鲶形目,鮠科,黄颡属,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主要黄颡鱼品种之一,分布于长江中,洞庭湖、鄱阳湖也有少量分布。该鱼是黄颡鱼属中生长速度最快的品种。天然水体中三龄鱼,雄鱼可达400克以上,雌鱼200克以上。一般同龄鱼,雄鱼大于雌鱼。从长江中收集野生苗种人工养殖情况来看:该鱼比其它品种黄颡鱼容易捕捞,

  • 标签: 瓦氏黄颡鱼 生物学特性 饲养管理 亲本引种
  • 简介:以西南地区水电开发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融合交叉水利界与生物界已有的数据资料与科研认识,基于USGS90m精度的DEM数据和西南地区大坝数据库,在生成的数字河网上再定位大坝,并与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KBA)电子地图图像集成。通过大坝与KBA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发现大坝集中区与表征生物多样性的KBA区域不重叠,但水电开发,尤其是中小水电,同KBA区域的保护的冲突还是存在;西南地区大坝对于以陆面生物为主划分的KBA影响有限。在KBA中引入水生生物多样性后,大坝对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可以被客观的评价。

  • 标签: 西南地区 大坝 图像集成 生物多样性
  • 简介:本实验采集了南湾水库和白龟山水库的水样,对其中的浮游生物种类进行了鉴定,定性地评价了两个水体的水质,提出了相关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并培养了两个水库的铜绿微囊藻。

  • 标签: 水库养殖 浮游生物 微囊藻 饵料培养
  • 简介: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采用GMS中的MODFLOW模块建立地下水流场模型,MT3D模块建立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利用地下水实测流场与计算流场进行比较,率定含水层参数,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校正与识别。最后,预测滨海油田油井和输油管线在正常、输油管道破裂与老化腐蚀造成的原油泄漏等3种工况下,原油地下水污染第10年内与20年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 标签: GMS 输油管线 地下水污染 预测
  • 简介:2007年4月23至25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30多位专家,对陕西院主编的《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送审稿)进行了审查。与会人员认为,该《规范》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内容全面,特点鲜明,原则上通过审查。

  • 标签: 渠系建筑物 设计规范 审查 排水 灌溉 过水
  • 简介:针对高光谱曲线中可能存在噪声以及传统半经验方法不能有效利用全部光谱信息的问题,提出了耦合Haar小波变换和偏最小二乘的水质遥感高光谱建模方法(HaarWT—PLS)。利用该方法,对在南四湖获取的实测高光谱数据经分解尺度为3的Haar小波变换后,将原始光谱数据压缩到47个特征变量;随后利用小波变换重构的光谱数据建立了悬浮浓度和浊度的HaarwT—PLS反演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HaarWT—PLS反演悬浮浓度和浊度精度较高,验证样本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5.05mg/L和20.10NTU,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0-36%和13.88%。通过和单波段模型、一阶微分模型和波段比值模型进行精度对比分析,本文建立的HaarWT—PLS模型反演悬浮浓度和浊度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更好的稳定性。

  • 标签: 小波变换 偏最小二乘法 高光谱 悬浮物 浊度 南四湖
  • 简介: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赋存状态和土壤环境,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可为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系统综述了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特性、植物种类与根际效应、人为活动及其它因素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机理;阐明了总量预测法、化学形态提取法、自由离子活度法和生物学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土壤-植物系统 重金属 迁移性 生物有效性 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