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AC动员方案(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在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动员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经过EAC方案或环磷酰胺方案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36例淋巴瘤患者,其中16例采用EAC方案(EAC组),20例采用环磷酰胺方案(环磷酰胺组)。当白细胞≤1.0×109/L时给予G-CSF,每天10 μg/kg,分两次皮下注射,观察动员采集过程中血液学指标变化、采集细胞数量、不良反应及ASCT后造血重建情况。结果EAC组和环磷酰胺组化疗后分别使用G-CSF动员中位天数5 d(3~8 d)、7 d(4~12 d)后开始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采集成功率分别为100%(16/16)和75.0%(15/20),采集优良率分别为87.5%(14/16)、25.0%(5/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01);两组采集CD34+细胞中位数分别为13.67×106/kg、3.45×106/kg,单个核细胞数中位数分别为7.16×108/kg、5.09×108/kg,CD34+细胞/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1.44%、0.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219,P<0.001;Z=-2.118,P=0.034;Z=-3.104,P=0.002)。EAC组和环磷酰胺组≥3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00%(16/16)和90.0%(18/20),≥3级血红蛋白下降发生率分别为43.8%(7/16)和25.0%(5/20),≥3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7.5%(14/16)和65.0%(13/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92;P=0.298;P=0.245)。两组感染、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后续ASCT均采用改良BuCy方案预处理,EAC组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为9.0 d,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0.5 d;环磷酰胺组分别为12.0 d、13.5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698,P<0.001;Z=-3.757,P<0.001)。结论EAC动员方案可显著提高造血干细胞采集数目,优良采集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可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淋巴瘤 EAC动员方案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共享决策干预方案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决策困境和健康素养的影响。方法将86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按照入组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共享决策干预方案。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采用决策冲突量表(DCS)和健康素养量表(HeLMS)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DCS量表和HeLMS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信息和价值观、决策不确定性得分及DCS总分分别为(6.95 ± 2.13)、(3.44 ± 1.18)、(20.95 ± 3.9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7 ± 2.33)、(4.95 ± 1.46)、(25.56 ± 4.03)分;试验组信息获取能力、交流互动能力、改善健康意愿、经济支持意愿等维度得分及HeLMS总分分别为(36.77 ± 4.85)、(35.74 ± 4.58)、(15.07 ± 1.55)、(6.53 ± 1.76)、(94.12 ± 6.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37 ± 5.84)、(33.19 ± 5.90)、(14.23 ± 1.43)、(5.81 ± 1.29)、(87.60 ± 9.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70~5.321,P<0.05)。结论共享决策干预方案能有效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决策困境,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 标签: 共享决策 稳定性冠心病 决策冲突 健康素养
  • 简介:摘要脐静脉导管具有管径较大、可直接输血以及操作较PICC简单等优点,临床中较常见于外周静脉管道难以建立的危重新生儿中,常用作静脉营养支持、药物治疗、血液置换及CVP监测等,是新生儿科常见的静脉支持治疗技术。

  • 标签: 集束化置管 维护方案 极低出生体重儿 UVC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拉动了对现代室内设计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设计风格、新型材料、装饰工艺被应用到室内设计活动中,但以传统装饰方案为主的室内设计依然深受国人喜爱。本文对传统室内装饰方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析传统装饰的现代应用途径,研究具体的应用措施。完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体系,进一步延续我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

  • 标签: 传统室内装饰 现代室内设计 装饰文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共享决策干预方案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决策困境和健康素养的影响。方法将86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按照入组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共享决策干预方案。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采用决策冲突量表(DCS)和健康素养量表(HeLMS)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DCS量表和HeLMS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信息和价值观、决策不确定性得分及DCS总分分别为(6.95 ± 2.13)、(3.44 ± 1.18)、(20.95 ± 3.9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7 ± 2.33)、(4.95 ± 1.46)、(25.56 ± 4.03)分;试验组信息获取能力、交流互动能力、改善健康意愿、经济支持意愿等维度得分及HeLMS总分分别为(36.77 ± 4.85)、(35.74 ± 4.58)、(15.07 ± 1.55)、(6.53 ± 1.76)、(94.12 ± 6.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37 ± 5.84)、(33.19 ± 5.90)、(14.23 ± 1.43)、(5.81 ± 1.29)、(87.60 ± 9.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70~5.321,P<0.05)。结论共享决策干预方案能有效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决策困境,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 标签: 共享决策 稳定性冠心病 决策冲突 健康素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围手术期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缩短禁食禁饮时间与术后早期进食进饮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制定饮食管理方案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高龄髋部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入院后2 h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估量表,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将≥3分的13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5例患者。干预组采用本研究制定的围手术期饮食管理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禁饮食及术后进食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和谵妄发生率、围手术期口渴饥饿情况、术中误吸及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实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及术后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术中误吸及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口渴饥饿情况明显降低、禁食禁饮时间缩短、术后24 h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谵妄发生率、首次下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且患者满意度得到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加速康复理念,制定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饮食管理方案安全可行,有效降低了老年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并提高了满意度。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老年人,80及以上 髋骨折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通过专业的研究与调查,精准找出该方案在某建筑工程内的实际应用,其具体举措有适宜的施工现场管理、施工作业管理与施工安全管理等,从而在标准施工方案中增强项目建设的整体水平。

  • 标签: 安全文明施工 标准化工地施工方案 施工作业管理
  • 简介:摘要:本研究基于循证实践,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旨在构建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并探索其应用效果。通过系统回顾文献和临床观察,我们发现针灸、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在疼痛管理中具有一定效果。本研究将结合循证实践的原则,采取多学科综合干预的方法,通过评估疼痛程度、功能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等指标来评价疼痛管理方案的效果。结果显示,该方案能显著缓解患者的腰痛症状,提高其功能恢复水平,并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标签: 循证实践 椎间盘源性 腰痛患者 疼痛管理方案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护理方案在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结果:中医护理方案落实后,进一步缓解了患者的症状,中医症状积分呈明显降低趋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在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护理方案 脾胃虚寒证 功能性消化不良 应用
  • 简介:在传统药理研究基础上,概述了大黄对病毒性肝炎,细菌感染,各种出血,肾功能衰竭,便秘,降压,降脂和减肥等的应用研究

  • 标签: 大黄 药理研究 病毒性肝炎 细菌感染
  • 简介:目前,网格技术标准的制定已经基本完善,网格的应用正从研究领域进入从科学计算到商业应用的各行各业中。为了实现各种统计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和协作,加快统计信息化的进程,依据网格技术要求,针对当前统计部门工作的现状提出了统计网格的体系结构,包括资源层、核心层、基础服务层、专业服务层、应用层五部分。根据该体系结构的设计原理和特点,初步设计了适应中国统计工作现状的统计网格架构的基本框架:资源供应层、中心调度层、高级管理层和应用层。

  • 标签: 网格 统计网格 体系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特有的食用山茶油古今医疗、保健以及其它方面的应用及其所值。方法:从古今典籍文献采集有关茶油应用的历史渊源,功效成份、特点以及具有悠久载植历史久远的道地茶油的特色及应用(医用、食用以及其它的使用以及发展前景、经济效益与价值。结果:从古今典籍文献及作者对茶油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结论:茶油在古今都有详细真实的验证其医药,食用、保健,工业及社会经济产业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叙事护理方案对鼻咽癌放疗初期癌症宿命论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三病区收治的126例鼻咽癌放疗初期癌症宿命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其中2019年7—12月的62例为对照组,2020年1—6月的64例为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与叙事护理干预,并在干预前(入院后第2天)、干预7周后比较2组患者癌症宿命论量表及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癌症宿命论及抑郁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叙事护理干预方案后,观察组患者癌症宿命论及抑郁评分分别为(37.23 ± 6.12)、(9.42 ± 1.36)分,低于对照组的(47.78 ± 9.14)、(15.65 ± 2.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698、7.524,P<0.01)。结论放疗初期鼻咽癌患者癌症宿命论观念较为强烈,叙事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其癌症宿命论及抑郁情绪。

  • 标签: 鼻咽肿瘤 叙事护理 癌症宿命论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间断抗凝方案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心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行经皮LAAC的患者共62例,根据术前是否停用原口服抗凝药将患者分为不间断抗凝组(26例)和间断抗凝组(36例)。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抗凝特点,包括基础活化凝血时间(ACT),肝素化后最大ACT值,平均ACT值;围术期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以及出血导致血红蛋白下降>20 g/L的发生率,其中出血事件包括严重出血事件(脑出血、心脏压塞)和其他出血包括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穿刺部位血肿、口腔和鼻出血等;栓塞事件包括脑卒中、颅外循环栓塞。结果不间断抗凝组与间断抗凝组患者基础ACT值为[146.50 (131.00,171.25)s对134.00(121.00,169.50)s,P=0.380];术中最大的ACT值为[300.00(277.00,366.25)s对309.00(286.50,329.75)s,P=0.926];ACT值为[251.63±39.07)s对(241.74±34.37)s,P=0.295];围术期不间断抗凝组与间断抗凝组出血事件总数分别为5例和6例(19.2%对16.7%,P=0.794),血红蛋白下降>20 g/L的人数分别为8例和7例(30.8%对19.4%,P=0.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栓塞事件发生。结论不间断抗凝治疗在房颤患者LAAC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不劣于间断抗凝治疗,可以作为LAAC围术期新的抗凝治疗策略。

  • 标签: 心房颤动 不间断抗凝 左心耳封堵术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智能化心身干预方案对中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疲乏、睡眠障碍症状群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9—12月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肿瘤科住院的77例中晚期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病区分为对照组(n=39)和试验组(n=38),对照组进行肿瘤疾病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的心身干预。采用中文版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C)、中文版简明疲乏评估量表(BFI-C)、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以及患者健康抑郁问卷(PHQ-9)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疼痛得分与干预前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疲乏得分均下降,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试验组疲乏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睡眠、焦虑、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癌症患者症状群管理的智能化方案初步证明对患者的疼痛、疲乏、睡眠障碍症状群及心理情绪问题具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标签: 肿瘤 认知行为疗法 智能化 症状群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叙事护理方案对鼻咽癌放疗初期癌症宿命论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三病区收治的126例鼻咽癌放疗初期癌症宿命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其中2019年7—12月的62例为对照组,2020年1—6月的64例为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与叙事护理干预,并在干预前(入院后第2天)、干预7周后比较2组患者癌症宿命论量表及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癌症宿命论及抑郁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叙事护理干预方案后,观察组患者癌症宿命论及抑郁评分分别为(37.23 ± 6.12)、(9.42 ± 1.36)分,低于对照组的(47.78 ± 9.14)、(15.65 ± 2.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698、7.524,P<0.01)。结论放疗初期鼻咽癌患者癌症宿命论观念较为强烈,叙事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其癌症宿命论及抑郁情绪。

  • 标签: 鼻咽肿瘤 叙事护理 癌症宿命论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将A病区患者作为试验组,B病区患者作为对照组,每组6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下床活方案。观察试验组患者活动目标完成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完成率,术后1~3 d活动距离,活动时疼痛和头晕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3 d腹胀情况,与活动有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下床活动第1~3天活动目标达标率分别为100.00%、88.06%、92.54%,腹腔镜手术患者与开腹手术患者每日活动达标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完成率高于对照组,术后第2、3天及1~3 d活动距离多于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3 d腹胀评分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首次下床活动疼痛、头晕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过程中均未出现活动不良事件。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方案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为医护人员评估和指导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早期下床活动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0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室进行院内转运的患者140例,按进入手术室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020年10月1日—2020年11月15日入手术室)和试验组(2020年11月16日—2020年12月31日入手术室),每组7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转运方式进行转运,试验组基于校正MEWS构建院内转运分级方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时间及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转运到病房和ICU的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转运期间病情变化类不良事件发生率、技术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校正MEWS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可降低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术后转运 院内转运 转运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拮抗剂方案促排卵前使用雌激素预处理的必要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福建中医药大学福总教学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使用拮抗剂方案进行IVF-ET的104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雌激素预处理分为未预处理组和预处理组,并依据不同卵巢反应(高反应、正常反应、低反应)比较未预处理组与预处理组的临床特征与助孕结局。结果不论哪种卵巢反应性,经雌激素预处理后血清卵泡刺激素(FSH)、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窦卵泡直径及其变异系数(CV)均显著小于未预处理组(P均<0.001)。未预处理组中卵巢高反应、正常反应和低反应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使用总量[(1 693.4±569.8) IU,(2 242.5±635.8) IU,(2 686.4±833.8) IU]及Gn使用时间[(9.7±1.1) d,(9.6±1.1) d,(9.5±1.6) d]均显著小于预处理组[(1 897.9±508.0) IU,(2 458.9±759.1) IU,(2 942.1±756.0) IU;(10.8±1.1) d,(10.5±1.4) d,(10.5±1.6) d] (P<0.001,P=0.019,P=0.029;P<0.001,P<0.001,P<0.001)。雌激素预处理后,正常反应和低反应人群中,Gn使用第5~6日、第7~8日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卵泡不同步率较未预处理组显著降低(P均<0.05);hCG注射日直径≥14 mm的卵泡数、获卵数、成熟卵数、双原核受精率、优质胚胎数,预处理组均显著大于未预处理组(P均<0.05)。雌激素预处理后,高反应人群Gn使用第5~6日卵泡不同步率(17.7%)较未预处理组(26.7%)显著降低(P=0.012),但其余治疗过程及实验室相关指标与未预处理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反应和低反应人群中,获卵数、成熟卵数、优质胚胎数在预处理组和未处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P<0.001;P<0.001,P=0.018)。正常反应人群累积妊娠率预处理组(81.3%)显著高于未预处理组(70.5%,P=0.044),而新鲜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全部胚胎冷冻后首次冻融移植妊娠率两组在不同卵巢反应人群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卵巢正常反应与低反应人群,拮抗剂方案促排卵前应用雌激素预处理可以改善卵泡发育的同步性,增加成熟卵子数和优质胚胎数,进而改善妊娠结局,而在高反应人群中并未体现出优势,且增加了Gn使用总量和使用时间,临床应用价值不大。

  • 标签: 拮抗剂方案 雌激素预处理 卵泡发育同步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管理过程中集束化策略联合个体饮食方案应用效能。方法:2020年2月-2021年11月,将我院156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78例,参照组运用个体饮食方案开展饮食管理,研究组运用集束化策略联合个体饮食方案开展饮食管理,测算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衡量项目、高磷血症发生率衡量项目、高钾血症发生率衡量项目、低钾血症发生率衡量项目、低血压发生率衡量项目,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iPTH衡量项目、血磷衡量项目、血钙衡量项目、血红蛋白衡量项目、白蛋白衡量项目和肌酐衡量项目。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衡量项目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高磷血症发生率衡量项目、高钾血症发生率衡量项目、低钾血症发生率衡量项目,以及低血压发生率衡量项目均低于参照组(P<0.05)。护理前,研究组的iPTH衡量项目、血磷衡量项目、血钙衡量项目、血红蛋白衡量项目、白蛋白衡量项目,以及肌酐衡量项目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iPTH衡量项目、血磷衡量项目、血钙衡量项目、血红蛋白衡量项目、白蛋白衡量项目,以及肌酐衡量项目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血液透析患者运用集束化策略联合个体饮食方案开展饮食管理,其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液透析患者 集束化策略 个体饮食方案 饮食管理 临床效果 测算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