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文性”的理论精义——以《水浒传》与《水浒后传》为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从"互文性"理论视角来看,《水浒传》与《水浒后传》是表征原作与续作之间互文关系的典型案例。这种互文性,主要体现为叙事、人物性格与文学思想三个方面。就叙事而言,以李俊为核心的《水浒后传》叙事线索,早在《水浒传》中,便埋下了"太湖小结义"的伏笔,而且前者继承了后者"逼上梁山"的叙事结构。就人物性格而言,《水浒后传》并非完全重复李俊、阮小七等人物在《水浒传》中的性格,而是做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拓展。就文学思想而言,从《水浒传》到《水浒后传》,前者除了延续后者的"忠"与"义"之外,实际上背后还隐藏着作者的"桃花源"思想。
机构地区 不详
出版日期 2017年01月11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