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进行基因检测与表型分析,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PCR扩增先证者F7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端、3′端非翻译区序列,采用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发现变异位点后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并检测家系成员相应的变异位点。采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氨基酸变异位点的保守性;用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对蛋白质功能的潜在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氨基酸变异前后蛋白模型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结果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7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c.985T>C(p.Ser329Pro)杂合错义变异及c.1091G>A(p.Arg364Gln)杂合错义变异;其母亲、弟弟和儿子均为c.985T>C(p.Ser329Pro)变异杂合子,父亲为c.1091G>A(p.Arg364Gln)变异杂合子。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p.Ser329和p.Arg364位点在同源物种间均高度保守。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示两种变异均为有害变异。变异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Ser329Pro变异后,Pro侧链与Leu333新增一氢键,且Pro苯环与Glu325产生碰撞力;p.Arg364Gln变异型比Arg364野生型增加了两个氢键,进而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结论该家系F7基因第8外显子c.985T>C(p.Ser329Pro)杂合错义变异和c.1091G>A(p.Arg364Gln)杂合错义变异与该家系的FⅦ水平降低有关。
出处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0年06期
出版日期 2020年08月10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