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西部地区人才机制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03
/ 2
我国西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1.4%,但是西部十二个省GDP加起来不足国内生产总值的20%。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就是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调高西部人民生活水平,缩小中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经济发展上,国家对西部物资的投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开发利用。西部地区要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建设。西部地区多以制作业、旅游业和采矿业为主,所以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大,要发展这些产业必须引入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西部的各类行业有所改善。西部需要什么的人才这是人才培养和引入的前提。所谓人才,是指有学问、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目前人才的供应以高校为主,各地区技校也培养科技人才。人才可分为技术性人才和管理性人才,即“文科”和“理工科”的区分。西部地区的管理型人才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是西部的采矿业和制造业需要科技人才。在人才建设上应以科技型人才为主,特别是高素质的工科人才。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和西北地区,西南多以山地为主,西北以荒漠和草原为主,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有所不同,在利用自身优势开发资源时,需要大量人才,由于受自然、社会历史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人才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不能相适应。
一、西部人才建设的现状
1、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结构性矛盾明显。西部地区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西部高校,由于人才培养结构失调。培养专业与本地经济建设人才需求不对口,地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少高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很多院校设置理工科专业数量少,教学质量差,培养方式上的脱节造成学生无法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无法为西部支柱的企业输入优秀人才。在人才年龄结构上,以贵州为例,在“老三线”建设后,贵州军工制造业发达,国有企业众多。20世纪六十年代,知识青年下乡,加上当时政府计划分配,贵州支柱产业不乏人才,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促使人才让富裕的东部流动,而本地高层次人才老龄化现象也日益突出。
2、人才存量较小,人才流失严重。2001年西部地区人才总量只占到全国的12.5%,与东部相比,低了21.96个百分比,经过近十年的人才建设与投入,与东部差距仍然很大。基础性人才已满足经济建设供求,仍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并且70%的高层次人才都分布在机关、教育或卫生系统[1]。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缺乏教育人才,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西部人才队伍建设,要适应西部大开发发展要求,必须充实人才存量。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基本管理性人才的综合素质。人才流失严重也是西部人才所面临的现状,以青海省为例,青海省近20年累计流失人数估计在5万人以上,该省每年考入外省市大中专院校学生5000多人,但回青海发展的不足20%,青海省在招聘招聘公务人员要求本省户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制度的缺陷。直到目前,西部地区人才仍在流失,高素质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只能靠国有企业等通过企业内部人才流动支援西部,但这“治标不治本”,根本上要打破“孔雀东南飞”的格局。
3、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人才资源利用率低. 随着大量西部建设资金的投入,在教育层次人数和文盲比例都比以前有所改善,但是投入教育资源有限,西部人才教育的现状起色不大。同时,西部高校建设上以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为龙头,各省普通高校每年输送近百万高校毕业生,西部人才资源一定程度有所缓和。人才资源的高校必须在流动中才能实现,但是西部地区劳动市场化程度低,一些地区开放政策不够合理,加上僵硬的户籍管理制度禁锢着人才的流动。流动性困难造成了一些地方、部门大量的人才闲置、浪费。高校培养模式的不合理造成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出现了西部地区人才缺乏,文科人才泛滥的局面,使人才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二、对目前人才建设现状的原因分析
1、区位因素。区位优势对人才的引进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为边疆、高寒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远离内地,特别在县级以下工作条件十分艰苦,酬薪比东部地区低,不少高科技人才到东部沿海地区报酬提高好几倍。这反过来对那些西部高素质人才产生倒吸作用,致使人才流失。虽然近几年西部各地出台吸引东部高科技人才的政策。但东部人才仍固守“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旧思想,西部一些在人才政策只对本地户籍优惠,对外来人才的诱惑力不够,这些都导致西部人才缺失。
2、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不够协调,基础教育仍然薄弱。据统计,2001年,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仅占GDP总值的1.6%,远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3%的平均水平。对西部建设上,重视经济投入,巨资建设基础性设施,轻视教育投入,使本来就落后的西部教育与东部又拉开了距离。在西部的农村义务教育十分落后,危房校舍大量存在,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工资,东部教师人才又不愿意向西部流动。导致西部教育产生“多米骨牌”效应,影响整个西部人才建设。
3、西部大中专教育的学科设置不够合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不够明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对高校教育投入不足,学科带头人缺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育的提高。全国各院校较长时期内在高校招生上实行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降低了入学标准。这种现象负面作用是,一批愿意回西部生源地工作的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文化科技水平,既不利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又不利于民族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4、缺乏完善的留住人才与吸引人才的机制。西部民族地区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引入政策,但各地区的政策多元化,甚至有些地区仍固步自封,只靠政策财政扶持。因此,形成一套长期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越来越重要。《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对西部人才建设政策不明朗。各省地区应相互协调,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同时打造人才流动平台。但目前西部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建设机制上缺乏经验,没有合理的政策去辅导,造成人才建设不畅。
三、完善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机制
1、大力发展西部地区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根本在于教育。因此,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当前,首先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相适应的适度超前、结构合理、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其次,加大西部地区教育财政投入,对西部偏远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财政倾斜,设立国家西部民族地区教师岗位津贴基金。进一步加大东中部高校对西部支援力度。西部民族师范院校可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采取免学费入学,毕业分配西部偏远地区服务。再次,进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目前,西部高校同东中部地区一样,专业结构比例失调。因此,西部高校可重点培养农理工科人才,对于文科人才的数量加以限制。对于高校优秀学生可委托东部名牌院校进行培养。对高校师资建设上,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科带头人,增加少数民族的博士学位点,组织安排少数民族的科技人才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科技攻关的科学技术工作,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创新人才的步伐[2]。
2、合理完善西部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由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西部目前的经济水平还很低下,收入分配水平也很低,虽然在经济水平上无法跟东部相比,但在收入分配可以与东部持平,这也是可能的。但这只能在高素质人才收入分配上进行,如果大范围的实行,一方面,财政无法满足,另一方面,会出现西部供需失调,造成通货膨胀。建立相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在人才吸引上,首先,建立留住人才的分配机制,对西部民族省区优势科技人才实现高工资津贴制度,给予东部相同的劳动报酬,鼓舞科研人员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提高专利发明者的私人收入。其次,建立吸引人才的分配制度,对西部急缺的采矿制造等科技人才,可给予东部相应的优惠政策,在税收、住房上给予高于东中部优惠条件[3]。设立西部人才奖励机制,从荣誉奖励上引入外来人才
3、根据西部人才政策,制定完善相应法律规则制度。对于西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政府在制定政策撒很难过要体现人性化,实现西部地区的人才可持续发展。将西部人才制度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引导政府的决策方向,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中央政府可以围绕《就业促进法》,结合西部人才现状,制定《西部地区人才建设条例》。制定以法律形式规定西部十二省地区的内部人才流动、西部与东中部的人才交流制度。鼓励东部人才向西部流动,对违反人才政策的行政不作为,追究其行政责任。用法律文本加以引导,体现国家对西部人才建设机制的高度重视。
总之,西部地区的人才建设在人才竞争中取得优势,是西部地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西部地区要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群体,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防止突出位置。这样,才能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连玉明,吴建忠著.《2005年中国国策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2]万秋月,论西部民族地区人才问题,载《西部大开发与西南民族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500页.
[3]杨发仁,杨力著.《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法学院2009级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