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阳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8
/ 1
 每天去电影学院蹭课回来,都会路过北京电影制片厂。我有时候会刻意地走侧路,这样,便能与他们擦肩而过,并闻到他们身上散发的味道。
  他们是北京卑微的一群人。夜晚,住在晒不到阳光的地下室,白天,则坐在北影厂门前的台阶上,从日出到日落,耐心又焦灼地等待着机会的降临。他们与劳务市场上等待被挑选的民工或者保姆们一样,渴盼着在某部电影里,饰演一个小小的角色。哪怕,只是一个侧影、一具尸体、一双眼睛、一声叹息,或者,被无情的剪辑师,一剪刀下去,只剩半个臂膀。
  他们在台阶上,一边期待着门口有某个导演出来,一边无聊地打着哈欠,说着笑话,骂着粗话,或是下一盘不知道有没有结局的象棋。他们衣着黯淡,神情沧桑,日积月累,像阳光下灰尘满面的石像。他们之中,有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他们为了几十块钱的一个群众角色,会疯狂地拥挤、争抢,但等待的漫长时间里,他们则会谈起家常,谈起困顿艰难的生活。这样的闲聊,于他们,是一种比电影更温暖的慰藉吧。假若没有彼此的交流,不知道,他们在这里,能够将对电影的挚爱与美好生活的期求,坚持到多久。
  有一天,我看到两个18岁左右的少年,他们躺在初春黄绿相间的草坪上,微闭着眼睛,看着头顶温暖阳光里,斜伸过灰墙的一颗枣树瘦削光秃的枝干。我很想知道,那一刻,他们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小梦里,有没有故乡另一株同样枝干虬曲的枣树?或者,是某个初恋时笑容甜美的女孩?我看了他们许久,直到他们睁开眼睛,朝我淡淡地瞥一眼,我才慌慌地一低头,走开去了。我突然觉得,我是如此的粗鲁,让人讨厌,用如此尖锐的视线,撕开他们不想让外人指点的斑驳生活。
  我想起在中关村一家电子产品店里,看到的另外一个男孩。大约也是18岁左右吧,看到我经过,很温柔地喊我“姐姐”,又将我引至店中,倒水给我。我看一眼店内不多的相机样品,知道这样的店,未必可靠,便打算转上一圈,找理由走人。转至一款佳能的新款相机前时,我问,能给我介绍一下这款的功能么?他忽然就红了脸,低声地朝我道歉:“对不起,姐姐,我、我是新来的,还不太懂,您先坐下等等,我们很专业的同事马上就过来为您讲解,好吗?”
  我看一眼这个头发还处在高中质朴时期,没有被这个城市染成五颜六色的男孩,有一丝的心软,想,要不要留下来,看一看这款相机?但也就是片刻的犹豫,对于相机品质的追求,还是战胜了我不多的同情心。我客气地向他道别,又撒谎说,我有点事,一会再过来看看。他一下子被我弄慌了,低低地恳求我:“姐姐,再坐一会,就一会,好吗?我们店里肯定有您喜欢的相机,即便是没有,也可以为您去别家调货的。”
  我低了头,不敢看他的眼睛,疾步走出店门,直奔走廊尽头的电梯而去。而他,却是不舍不弃地跟在我的后面,一声声地,喊我“姐姐”。他的恳请,不是别家店里,那种近乎地痞似的大声喊叫与拦截,他只是这样喊着你“姐姐”,悄无声息地跟着你,像路边的一只小猫,或者小狗。
  电梯终于开了,我快速地钻进去,门关上的那一刻,我看见站在门外的他,一脸的忧伤与失落,为没有将我这样一个潜在的顾客挽留住。我看着电梯数字不断地变换,心中突然地浮起一丝难过。我想起自己在外地打工的弟弟,他是不是也曾这样苦苦地求过一个顾客?是不是他的第一次与人交往,也曾想过以真诚而不是痞气,换来他们的好感?当他走在不属于他的城市里,有没有过与这个男孩一样,被人冷落的感伤?
  忆起在北京的798艺术区,看到过的一只纯种波斯猫,很瘦,是被某个有钱的主人遗弃了的。我不知道它究竟悄无声息地,在我身后跟了有多久。我只知道,当我无意中回头,看到它在冰冷的傍晚,被风吹起的脏兮兮的毛发,突然间心内就涌起无法抑制的悲伤。它曾经被主人无情地抛弃,可是,它还是因为昔日受到的一点好,而记得人的怀抱,并执拗地跟着我,渴盼我能将它领回家去。
  我终究没有将这只流浪猫抱回去。我只是从路边的小店里,买了一瓶酸奶,放在它的面前。它温顺地看我一眼,而后低头去喝酸奶,每喝几口,它就会停下来,蹭一蹭我的鞋子。它显然是饿极了,埋头像个婴儿一样香甜地啜饮,而我,它寄希望于能将它收养的未来主人,就在它低头的时候,悄悄走开了。
  我一直没有回头,但我知道,背后,是一双忧伤的眼睛,在一直一直望着我冷硬的脊背……
  这座城市的阳光,日日普照,它分给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的温度与热量。可是,当我走在路上,看见那些卑微的生命,看见他们在阳光下为了一份工作、一个角色、一杯牛奶,而向另外的生命乞求的时候,我总是希望,阳光会偏心一点,再偏心一点,一直到有足够的温暖,将他们同样具有尊严的生命,温柔地环住,就像,一双母亲的手臂,环住柔弱女儿的肩膀。■
  (王永鹏荐自《课堂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