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18
/ 2

摘要:本文通过实际调查访谈,归纳了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并根据现存的实际情况,笔者分别从社会、学校、教师和家庭四个角度提出了改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供参考和交流。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研究缘起

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取决于身体,身体却又依赖着心理。"健康在生理与心理相互协调,互为影响的前提之下,关注个体内心的和谐以及适应环境的发展是寻求心理健康和平衡的必要条件。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对人的健康进行了重新定义,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是以前认为的只是身体健康,而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完满结合的状态。在对当前新入学的大学生中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5%左右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或聆听过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其中更多的同学表示仅限于高考之前为应对考试焦虑学校为学生举办的讲座而已。更何况对于大多数的小学而言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少之甚少,往往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列出心理健康课程,却往往被其他考试课程取而代之,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二。走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发展心理学上界定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6、7~12、13岁,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精神分析学派也特别重视早期经验对个体人格的形成以及后天心理活动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以考试选拔为主流的教育模式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呈现以下状况:

1.学习心理压力增大。

学习和考试的负担造成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不少小学生表示早在幼儿时期就被家长安排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上课,现在在小学阶段,除了要完成学校考试的各科学习之外,课余时间仍然要读各种辅导班和特长班,真正属于小学生自由玩耍的时间很少。觉得压力最大的地方还是在于成绩排名,调查中发现,不少小学生说起曾经在某次考试中考了99或98分,在班级仍然排不进前10名,而面对这样的结果,很多孩子从家长那里得不到渴望的关心和鼓励,而是埋怨似的遗憾。长此以往,小学生的内心对学习产生了畏惧,这种畏惧更多的来自于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更多来自于当前考试排名带来的负面效应。

2.对教师的权威解读。

教师是小学生心目中最具权威的角色。一名好的教师以自身良好的言行潜移默化地熏陶着身边的每个孩子,一个关爱的眼神或一句温暖的话语都可能让一个处于童年期的孩子感到高兴,得到鼓励。反之,一副严厉的面孔或一句不经意的批评都会无情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少小学生表示在当下或过去害怕过某位老师,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对教师的害怕更多来自于严厉的管教、惩罚、不公正的对待。

3.攻击行为造成的同伴关系紧张。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童年期道德行为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小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往往遇到言语、行为或间接欺负等攻击行为的出现,使一方或双方受到心灵的伤害,如不能及时地得到心理安慰或劝解,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影响日后的人际交往模式的形成。

4.自卑、孤僻心理。

童年期的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但童年期的孩子总体上对身边的人和发生事情的看法和判断是感性的,他们往往处于被动和接受的态势,比如当前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虽然在基本的物质条件方面得到了相应的满足,但是长期处于缺失父母关爱的童年多少让他们幼小的心理感到孤独和自卑。有的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不会去和别人分享,不尊重同伴,对人不友好等,往往受到同伴的不欢迎,也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的心理。

5.家庭结构的问题对小学生的影响。

除了上述谈到的学校以及小学生自身的问题之外,家庭结构的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也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尤其体现在溺爱子女的家庭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以及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极具负面影响。

三。改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从社会角度而言,营建关心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和条件。

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得到不断重视和关注的当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被更多的人所重视,从上级的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所在地的政府机关能够营建关心他们心理成长的教育工程,能有效地协调和配置各种有利的心理教育资源,加大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倾注。

2.从学校角度而言,有针对性地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学校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制度和机制,能够引进心理学专业的人才,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孩子而言,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知识普及使得每个孩子从小就树立心理保健的意识。而对于少数有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的孩子而言,可以采用绘画治疗、音乐治疗、箱庭游戏治疗等各种适合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孩子的心理提供帮助。

3.从教师角度而言,真正能够用爱去谱写教育的篇章。

雨果说:"爱是感情的升华,它有如阳光照耀大地,给万物以生长的力量,使其欣欣向荣。"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能够用自己爱的言行对孩子的一生有积极影响的教师是幸福和骄傲的。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树立真诚的、平等的意识,在学习与活动中,能够爱护每一个学生,积极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4.从家庭角度而言,能时刻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起点,也是他们获得成长的平台。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言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如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而言:"儿童应该得到成人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所残余的爱。"同时心理学者也认为,许多带进心理分析工作室的最初问题,往往是由于爱的缺失。在父母要求孩子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当下,我们的父母也要学会尊重孩子,聆听他们内心的故事,用爱和温暖呵护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真正地收获阳光般的金色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