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研究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23
/ 4

摘要:作者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国学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介绍了学校目前国学教育过程中学习形式的创新、学习内容的编撰、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学生受到良好思想教育,促进全面健康发展,多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让国学经典更进一步浸润师生心灵,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学实践;传承浸润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诵读经典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少年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有机地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少年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一、 让诵读经典之声,回荡整个校园。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流传千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成为我们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文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用终生。

西铁五小历来就非常重视国学经典在学生教育和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早在多年以前,学校就提出“读经典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口号。学校根据办学特色,专门成立了国学经典编撰小组,聘请了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编撰。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目录的要求,老师们分级进行筛选和设计,并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融入我们的校本教材。在全体组员的共同的努力下,先后创作出了我校的国学诵读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一二三册。为了充实内容,又订购了《中华古诗文诵读》系列丛书,提倡全体师生利用早读、午读、课间游戏、放学路队等时间进行诵读和交流。在2008年,我校组织部分优秀语文教师承担了国家级的“经典诵读教学实验研究”课题,以诵读《弟子规》和《论语》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修养,带动全体师生共同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近年来,随着全国中小学传承国学经典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校也更加积极、深入地扩展内容,开展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对众多蒙学读物进行筛选,确定将育灵童教育研究院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印的《小学国学经典教材》作为我们的第三期诵读内容。学生通过读、想、说、写的深切体验,真正走进了由国学经典构成的看似古老,实则鲜活的文化世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温润与美好。多年来,我校坚持每天利用晨读15分钟、午读10分钟,由各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每周开设一节经典阅读课进行研读讲解。通过诵读活动,学生的开阔了眼界,贮备了丰富的知识。全校学生诵读的热情高涨,响亮整齐的读书声响彻校园。

二、将国学经典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构建具有丰富文化特色的语文教学方式,一直是铁五小语文教师们追寻的目标。因为,教好中国的语言文化,既是加强学生人文修养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也是振奋民族精神,改造国民性格的需要。翻开我们现有的、天天在使用的语文课本,其中的国学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了。比如:古诗、古文、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谚语、名句欣赏等等,如果我们能多加探索和研究,深入拓展和补充,善于给孩子挖掘一些文本中的闪光点,那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所以,我校的老师们一直努力尝试着将传统诗词、经典美文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优化课堂教学,逐步把语文课堂推广成为浸润经典诵读的主阵地。

1.巧妙运用字理教学,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书写能力。

茅盾先生说过:“文字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汉字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尽管形体有所变化,但它的表意性特点仍熠熠可见。因为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个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在我们日常的国学诵读中,很多语文教师发现,教材内容“神奇汉字”板块中,总会介绍几个比较有特点的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的演变过程。我们就在思考,如果能将这些生字有效地引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透视汉字的结构规律进行字理分析,那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后来,在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字理专家黄亢美老师的引领下,我校一至三年级尝试着开展了以“字理教学”为课题的探究和实践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我校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年轻教师葛蔚丽执教了《我是什么》这篇课文,为了学生识字兴趣,直观地记忆字形、理解字义。让孩子很好地了解由云变雨的变化过程,葛老师注意了文中的这样一句话:“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其中“浮”字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查资料,葛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孩子们,什么是“漂浮”?学生回答不很准确。老师引导学生看大屏幕:这是篆体的“浮”字,左边是“水”,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右边是“子”,你们看,它的下半部分多像一个小孩子伸着手,正在快乐地游泳呀。他的爸爸妈妈一定担心他溺水,所以上半部分的爪子头,就像是爸爸妈妈那只有力的手臂,正在紧紧地抓住他。所以,这个字的本意是指大人教孩子游水,用手托着或拉着,让孩子浮起来。现在你们看,课文里的小水珠在哪里浮着呢?是在天空中,由于它们太小太轻,只要靠风力就使它们飘浮了起来。现在让我们把自己当成可爱的小水珠,一起用动作来表演一下飘浮吧——全班起立,一边闭眼想象,一边做动作。这样一来,学生对“浮”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

又如,在我执教的四年级语文《白鹅》一课时,通过读文,很快发现作者丰子恺先生针对鹅的高傲这一特点,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和成语来描写和表现。这些词有的很好理解,但有的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就算字典解释了词义,也不见得就能理解它运用在文中的巧妙。在文中,作者描写白鹅时,说它像一位脾气古怪的老爷,一旁窥伺鹅老爷吃饭的狗,趁鹅老爷喝水、吃草的当儿,将鹅食偷吃光,扬长而去了。“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怪人们供养不周。”我巧妙抓住了这里的“供”字。我说,“供”,供左边的单人旁,代表高山,人们通常认为山顶是离天最近的地方,会有神明出现;右边的共字,像两只手,其实是更多的人双手向上供奉。他们手中可能会有金银珠宝、可能会有美味佳肴。那么,孩子们,在这篇课文里,这两只手会是谁的手?——作者的。他给谁供奉?——白鹅。在这里,作者把自己当成了什么?(堂倌)把鹅当成了什么?(老爷)。丰子恺先生宁愿降低身份,把自己当做服务员,抬高鹅的地位,把它当做自己的顾客、上帝。那作者是讨厌这只鹅吗?——不是,而是深深地喜爱啊!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作者表面上说鹅的高傲,实际上运用了是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通过讲解,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更加地热爱了。

2.挖掘文本内涵,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中华文明古国,在其浩如烟海的文化传承和教化育人中,文言文起着重要作用。文言文独具特色的古朴之美—文美、韵美、意美、境美和时代塑造的含蓄、幽深的内涵,学习文言文既能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又能在教文中教做人,培养学生的人性人格,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经典。

在六年级上册语文有一篇感人至深的文言文《伯牙绝弦》。我校闰凌老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伯牙和子期的深厚友情,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出示文中句子:“伯牙善鼓,子期善听,”老师问:“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善听?”师生随机交流,学生对出了文中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接着,老师深入引导:“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如果表现其它的场景,钟子期会怎么说呢?”此时,教师进行语言训练:伯牙鼓琴,志在( 圆月、溪流 ) 钟子期曰:“善哉,( 皎皎、潺潺兮 )兮若(明月、流水 )!”

这个训练,既要求学生要运用上叠词,还要达到与所描写的事物相合拍,这是对语言表达较好的训练。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将世间美好的万物都融入了两人之间默契的交流之中。这时,老师说,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心有所念,他的好朋友必懂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随后,老师又补充了很多古人对知己理解的诗句,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等等。最后,在古曲《高山流水》的伴奏声中,闰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了伯牙和子期相识和相约的经过,让学生配乐诵读感悟,将教学的气氛推向高潮,也为后面伯牙绝弦埋下伏笔。教师就是通过对文言文言外之意的拓展和想象和课外资料的补充,学生不仅训练了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感受到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还体会到了我国古典语言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四年级上册语文中,还有一篇《古诗两首》,一首是《送孟浩然之广陵》,一首是《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送别诗都表现了诗人与朋友间彼此情谊深厚,依依惜别之情。在朗读理解诗文意思的基础上,我对第一首诗进行了拔高训练,请学生回家想象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情景,并写下来。学生结合诗句含义,自由创编出情景。

在第二首诗学完后,我再次提出让他们编写王维与好友元二分别时的情景,部分同学就有些不耐烦了,认为作业重复,没什么可写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耐心引导他们仔细品味诗句含义:“孩子们,两首虽同为送别诗,但分别的人物相同吗?相送的地点、当时的环境一样吗?这对朋友又在想些什么?又会以怎样的方式相互告别呢?”第二天,让我班里报送上来的作业又一次让我充满惊喜。

3、古今对译,历史与现实巧妙衔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我校高段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很喜欢采用古今对照,今古对译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老师出示文中晏子与楚王的一段对话:“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接着,老师又出示了与之相对应的古文: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让学生感悟文言文语言的精炼简洁。同时帮助学生积累好词:

张袂成阴——拂袖成云 举袖成云

挥汗成雨——挥汗如雨

比肩继踵——摩肩接踵

我想,在长此以往的训练中,学生的字词积累会更加丰厚,阅读理解能力必将不断提高。他们在古今历史长廊的穿越和探索中,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个人的素质能力也会更加的优秀。

三、将国学融进学习活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1. 在我校低年级,老师们会根据孩子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将诵读内容编入课中活动里。比如,一年级的小同学跳起了“古诗说唱表演”;二年级师生创编了“三字经的拍手歌”……在课中教师利用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进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

2、自从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学校在三至六年级的课程设置上专门安排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课堂上是自由的、开放的、丰富的。很多班级开展了以古诗文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赛诗会”、“古文经典诵读比赛”“古文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老师会根据学生背诵的篇数及熟练程度进行打分,记入技能成绩。学期末授予积分最高的几名学生为“诵读之星”的荣誉称号。 同时,一些教师在为学生准备的一本“阅读记录册”中特意开辟了成语专栏,一遇到成语就及时记录下来,要求他们能既理解这些成语的大概含义,又能恰当地加以运用。并在班内还开展了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为学生词汇积累,写作打好基础。

3.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本身就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我们每一位西安人都为之而自豪。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文化,积极争做家乡文化的传播者,我校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家乡文化考察系列活动。在每年的寒暑假来临时,我校大队部会根据学生特点,科学地布置一些假期实践活动。比如:了解一段家乡的历史、学习一项家乡的传统文化、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一张精彩的照片、用美丽的画笔描绘出家乡的未来……还可以用图画、文字等方式制作一张介绍西安周边的人、事、物的小卡片,到钟楼、大雁塔、兵马俑、法门寺等旅游景点、公共场所分发给外地的游客和市民;在收假后,大队部及时收集假期成果,各班利用班会以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文艺节目形式,展示考察的成果。同时,学校会在校园网站上张贴优秀的考察成果文章,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家乡,做家乡文化的传播天使。这些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参与热情,好作品、好事例不断涌现。

4.近年来,我校不仅注重国学经典的诵读,更将诵读篇目与传统文化之一——书法艺术融合在了一起。我校每周在各年级开设了一节写字课。一二年级主要练写铅笔字;三四年级练好钢笔字;五六年级尝试书写毛笔字。为了给学生们更加规范、更加专业的书写指导,学校还特别与西安市“赵九江书法培训学校”取得了联系,每周聘请专门的书法老师来为学生们上课。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写字比赛,由学校指定书写内容,由书法老师负责巡考,现场评分。这一传统活动在我校开展的轰轰烈烈、扎实有效,学生的书写习惯有了显著地提高,对民族文化之热爱更加的浓厚了。

四、将国学经典融入思想,集腋成裘,厚积薄发。

自从国学经典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以来,我欣喜地发现学校的校风变了,班纪变了,孩子们也变了……

1.语言因国学而生动。

郭沫若老先生曾经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国学渗透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很多老师们感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增强了,上课发言思路清晰,语言组织通顺流畅。低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每天积累一个好词,每周记下一篇语数日记的好习惯。中高年级学生在老师们的组织下开展了辩论会、竞选演讲、最佳小导游等综合性活动中,均有出色的表现。

2.习作因国学而飞扬。

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持之以恒的国学渗透,既使学生的知识、情感及经验得到丰富,也使学生语言仓库得以夯实,写作水平得以提高。在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校有116篇学生习作在省市区级各类作文比赛和报刊杂志中获奖或发表。

3.思想因国学开阔。

学校五年级二班的全体师生参与了国家级的“经典诵读教学实验研究”课题,主要研读了《弟子规》。班主任刘书云老师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变化,经常通过家长交流、家访、家校通、三人行网络班级等形式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她发现班里的孩子们诵读了《弟子规》后,思想、行为有了非常大的转变。另外,学生还通过手抄报、习作等形式发表了自己诵读《弟子规》的感受。在庆“六一”活动中,全体学生以表演、合唱、快板、古筝、电子琴、书法等形式进行展示,受到了师生、家长的好评。

4.行为因国学而高尚。

学校六年级六班在承担了国家级“经典诵读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的任务后,经过两年多对《论语》的学习和实践。班主任周莉老师惊喜地发现,经典美文不仅给学生了思想上的熏陶,而且还给予了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给学生点亮了学习的明灯,让学生转变了做事的态度。

国学,博大精深,积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需要国学的熏陶,让国学进入课堂、走进生活,让经典文化滋润孩子们纯洁善良的心灵。不正是我们所追求更具魅力的教育吗?做为实施基础教育的教师,尤其是一线语文教师对国学经典的领悟和传承任重而道远。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持之以恒,掘井及泉,让散落的国学“珍珠”串成一条精致的“项链”,让学生在经典的滋养中为习惯铺路,为生命奠基!

参考文献:《季羡林说国学》

《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中国古代汉语》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