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大决战首先从东北开始的原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02
/ 2
【摘要】: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毅然抓住这个战略决战时机,把第一着棋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将东北地然就地歼灭,辽沈战役自9月12日开始到11月2日结束,共歼敌四十七万余人。接着又发动了淮海、平津战役,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战略决战 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
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决战。大决战共歼敌154万余人,使国民党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殆尽,加速了全国解放的到来。本文试略论大决战首先从东北开始的原因。
一、党中央高瞻远瞩,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内和平作了坚持不懈的斗争,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美帝国主义阴谋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平民主的同时,也积极准备自卫战争,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是当时党中央的一项重要部署。
广大的东北地区,幅员辽阔,面积多达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当时人口三千多万,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工业发达。它背靠苏联,与朝鲜、蒙古接壤,南边与晋绥、冀热辽、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相连,而且当时东北没有国民党的一兵一卒,这对我们建立东北根据地很有利。如果建立东北根据地,就可以使解放战争有一个可靠的后方基地,取得丰富的物资支援。所以建立东北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党中央、中央军委着手准备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工作。1945年8月11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吕正操、万毅等部向东北开进。8月26日,毛泽东主席去重庆谈判前,中央决定派1千多名干部在林枫带领下进入东北开展工作。9月15日,在党中央代理主席刘少奇主持下,党中央作出了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决定,成立东北局,由彭真为书记。彭真、陈云即日前往东北开展工作。另外,党中央又从各地抽调二万多名干部前往东北。先后派去东北的中央委员达二十多名。同时,中央军委先后调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率九万多人,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率全师三万多人前往东北,加上先期进入东北的冀热辽等地部队共约十三万人。加上抗联基础发展起来的自卫军,总计二十多万人。中央军委决定,由林彪前往东北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彭真为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为第二政治委员。1945年12月,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具体部署“在东满、西满、北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而且要求在1946年内“必须完成初步的可靠的创建之作”。我军进入东北后,在党中央和中共东北局领导下,经过艰苦斗争,很快建立起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二、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到大决战的开始
在美帝国主义帮助下,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停战协定,撕毁了政协决议,于1946年7月发动了全面规模的反革命内战。全面内战爆发时,我党我军面临的形势是极其严峻的,当时国民党拥有430万军队,占有3.39亿以上的人口,73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美国共帮助国民党运送军队五十四万到达内战前线,我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人口仅1亿,人民军的队主力部队也只有120多万,国民党无论在军事上或经济上都暂时占着优势,人民解放军则暂时处于劣势,国民党反动派还狂言在三个月到六个月内消灭“共军”和“匪区”。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我军采取了战略防御的方针,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诱敌深入,各个歼灭敌人,人民解放军从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共歼敌112万。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人民解放军展开了全面性的反攻,经过一年的进攻作战,各个战场(含东北战场)共歼敌152万,解放城市一百六十多座,解放人口三千七百多万。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民党反动军队被大量歼灭,已被迫采取战争重点防御方针,当时国民党的五个战略集团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别牵制包围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五个战场上,当时蒋军共三百六十万,但能用于前线作战的只有一百七万,其机动部队越来越少,而且士气越来越低,战斗力越来越弱;我军不但在数量上壮大到二百八十万,装备大为增强,而且士气越来越高,战斗力越来越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国民党反动派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使国内战争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来反革命统治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共、国两党决战的形势成熟了。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揭开,这就是1948年9月中下旬的济南战役。解放军经过8昼夜激战,解放了该城,全歼守军11万人,这次胜利是人民解放军大规模围歼国民党主力和解放军重兵设防的开始。
三、党中央审时度势 决定大决战首先从东北开始
1946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通过了《东北的形势和任务》的决议,进一步说了党内对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议识,加强了对武装斗争和各项工作的领导。东北民主联军从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发动了冬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队4万多人,收复城市11座,巩固了南满根据地,挫败了国民党军队“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意图,扭转了整个东北战局。

东北民主联军为配合关内的攻势作战,在1947年夏季攻势后,于9月起发动了强大的秋季、冬季攻势,到1948年3月中旬,东北人民解放军攻歼灭敌人二十二万五千人,收复城市三十三座,攻克敌人坚固设防的城市四平街,解放了东北重要港口——营口,解放了东北99%的土地,使敌人在东北的占领区缩小到只占整个东北的1%,敌军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城市内,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地。
1948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在南京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曾讨论过撤离东北,确保华北,坚持沈阳,至10月底以观时局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同时也作撤离的作战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摆在人民解放军面前的问题是:让敌人实现他们把现有兵力撤至关内或江南的计划,使自己增加烦恼呢?还是在敌人还没来得及逃跑之前,就抓住大好时机,组织战略决战,各个消灭敌人的强大战略集团?
根据当时的情况,人民解放军如果把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则人民解放军受到华北傅作义和东北卫立煌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把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人迅速撤离,从而实现他们战略收缩企图。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抓住决战时机的同时,又正确地选定了决战方向,即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指向东北战场,当时全国五大战场的形势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我更为有利。首先,从敌我力量对比来看,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人民解放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当时东北的国民党军卫之煌集团总兵力55万人,分别困守在沈阳、长春、锦州等几个孤立的据点上。而东北野战军仅正规部队就有70万人,加上30万地方武装部队,总兵力100万人。其次,从经济上看,东北工业发达,经济上居个解放军之首;而且东北解放军已经连成一片,并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再次,从战略上看,东北的国民党正处在犹豫、动摇、举棋不定的状态。既想尽量延长坚持东北几个孤立据点的时间,以牵制东北野战军,使其不能入关作战;又准备把东北解放军撤退到华中地区,以加强南线防御,因此,首先在东北战场与国民党进行决战,将东北军就地歼灭,这样既可以粉碎敌人的战略收缩企图,又可以使东北野战军及时转入关内作战,还可以利用东北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从而有利于全国战局的发展。
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毅然抓住这个战略决战时机,把第一着棋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将东北地然就地歼灭,辽沈战役自9月12日开始到11月2日结束,共歼敌四十七万余人。接着又发动了淮海、平津战役,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91年版第1123页——1134页
[2]《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91年版第1179页——1183页
[3]《目前形势和我国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91年版第1243页——1263页
[4]《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91年版第1334页——1339页
[5]《中国近现代史》张模起等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贵定师范学校)